陆 一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师。选自《中国教育报》2014-5-22)
据报道,2014年度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近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考试现场人头攒动,不仅应届师范毕业生成批杀到,连研究生、985高校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大量涌入。此情此景,就业之难令人感慨,让人担心许多考生不过是怀揣着考公务员式的动机、为就业焦虑多一手准备的心态步入考场。
在我国,如何才能当上一名正规的教师?首先要获取教师资格证,然后得有学校聘任。获得基础教育的教师资格证需要集齐考试成绩合格、普通话达标、学历达标、体检合格四样。教育部规划2015年将实现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对参考者学历的专业没有限制。于是,上述四样中,主要的选拔竞争性就在于考试。它要求首先通过三门笔试,才能进入面试环节。
熟悉应试规则的参考者太容易将教师职业门槛的实质解读为“考试”,而“聘任”是后话,主要听凭市场了。在中国,教育中的“应试”已经变成了异化的代名词,甚至好比魔鬼般的存在。当教师被约化为考证,就像考公务员、考律师、考会计一样,教师职业在很多应试能手那里就会沦为一条“后路”。笔者非常忧虑,大量仅凭“应试”站上了讲台的教师将教出更大量“应试”的学生!
因此,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应不单单是一个资格认证考试,要在对教师职业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围绕教师资格考试的一整套的教师养成系统。
教育是一个灵魂点亮另一个灵魂的事业。教师二字里,饱含着理想与使命感,充沛着热诚与希望。越是世道人心被利己和功利至上的阴云笼罩,越需要教师人格的光芒,也唯有教师才能堪当开启希望与未来的重任。这项以成就他人为志的事业除非有巨大的热忱而不可为,消极的选择绝不能胜任。教师当然需要足够的知识与技能,但这还远远不够。教师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需要用心、投入时间养成的,即使凭借聪慧的心智或者高明的技巧一举通过考试,养成的过程却不可约省。
美国的教师资格虽然各州略有差别,但都需要普瑞克西斯(Praxis)考试并完成教师预备项目,许多州明确要求具有教学经验或新教师第一年见习经历。英国要求已获大学本科学位的人修读教育专业研究生,没有本科学位的要修读特定的教育、文科或理科学士,在获得合格教师资格后,还需要完成新教师上岗第一年培训。英国的另一途径是中小学为高素质毕业生提供在教师岗位上边学习边获得合格教师资格,如此至少三年。日本的教师都要修满一定学时的文部科学省认可的师范课程,法律还规定为了当上小学和初中教师,必须在社会福利或特殊教育部门看护、帮助老年人或残疾人体验生活7天以上,才能获得许可证。
可见,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要求和发达国家相比,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偏低,短时间的面试虽能反映部分教学经验,但不足以替代长时间的亲身体验过程。因此,资格考试后,还要有配套的上岗培训,后续的跟进检测乃至监督淘汰机制。因此,并不是说教师资格统考了,问题就解决了,相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形成围绕教师资格考试的一整套的教师养成系统。
我国的教育一直背负着太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压,教师资格本质上是文教问题,而不仅仅是就业问题。虽然中国教育体系一边是长期存在的数十万师资缺口,一边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这并不可以成为降低标准的理由。不要被考试的手段、就业的焦虑遮蔽了为人师表的理想。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见到更多优秀的青年主动地、报以极大的热忱投身教育事业,而教育系统也会通过一整套系统的养成措施,把这些热诚的青年培养成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