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清竹壶”的创作理念考析

2014-12-27 07:46朱新洪
江苏陶瓷 2014年6期
关键词:情志感性紫砂壶

朱新洪

(宜兴 214221)

紫砂壶追求的是形式美,其创作理念具有感性形象与人的内心过程高度统一的特点。创作理念作为最高的真实,在人的心理世界体现为美的形象。而陶艺创作者又把自己的美学要求沉积在壶器的造型以及装饰艺术中,进而在丰富多彩的壶器创造中产生新的审美形式,以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美就其本义而言,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通过某种感性形式去效法自然、规范自然而产生的,从而达到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完美无间的契合。由此,认识到感性形象的同时,也就认识到了它所显现的创作理念。现以紫砂“清竹壶”为例(见图1),谈谈紫砂壶器的设计与创作理念之间的关系。

图1 清竹壶

1 紫砂“清竹壶”的外观

此款紫砂“清竹壶”的壶身成扁鼓式,腹部双折成带形,壶腹下缘作对应处理;壶把为抽象竹段形,壶流作二弯,蓄势而出;壶的底部圆环形,且以“暗接”手法过渡,将壶肩线与壶嘴、壶把的侧线接连一气,自然舒畅、整体感强;梅枝形壶钮自然弯曲,且有一枝清秀淡雅的梅花伸展至盖面上方;嵌盖圆穹与口唇合体,微细中见神韵。该作品整体感强,自然舒畅。

2 紫砂“清竹壶”的装饰文化特征

紫砂“清竹壶”的竹装饰蕴含着丰富的竹文化。竹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早在远古时期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竹作为中国绘画常见的题材之一,盛于唐朝。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并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着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紫砂“清竹壶”体现出来的竹文化,也成了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化。

紫砂“清竹壶”以梅花作为壶钮的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一种中国人精神追求的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观赏者在欣赏梅花壶钮的同时,也感悟到了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梅在历史上最早为食物,后因花形色美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又由于梅的耐寒和花的清香等特性,人们用梅比喻一种品德。随着人们对梅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心理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断提高和发展。欣赏紫砂 “清竹壶”的梅花壶钮,也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心理。

3 紫砂“清竹壶”的刻绘

紫砂“清竹壶”上的几个刻绘文字“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出自明朝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这四句的意思是说:美好的情思突然来时,无需佳肴,有书便能佐酒。佳肴是口感的美食,而一本好书却是心灵的美。侠情是一种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感情,侠情一发,即使手中无物,云也可以取之赠人了。赠人以物,有尽也有失;赠人以意,无尽也无失。以云赠人,与君虽隔千里之遥,抬头便可见,岂不更见情深意重?人在漫长的一生当中,心有所寄托,也是一种幸运。也正是因为有了“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这样美好的诗句,有了一把符合自己心意的紫砂“清竹壶”,才能伴随着茶客们度过漫漫的人生长路。

紫砂壶造型的设计是紫砂从业人员重要的基本功,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包容,这也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对于当今紫砂从业者而言,造型设计这门学问永无止境,在壶器设计中主题定位占据着核心地位。不同的壶型与装饰有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唯有不断地理解壶型设计与创作理念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紫砂艺术的殿堂。

[1]蒋丽亚.紫砂壶的创作理念[J].佛山陶瓷.2013(8):61.

[2]临安竹文化景观精彩纷呈[J].今日临安.2013.09.22.

猜你喜欢
情志感性紫砂壶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