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平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天宝斋工作室,宜兴214221)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则能发现和获得许多长期客观存在却停留于表象难以被深度挖掘到的自然之美。自然之美中的形态特征是自然美的基本特征,且自然美的形态又具有千变万化、令人数不胜数、眼花缭乱的一种特性。这种变幻无穷的外在表现,向人类展示了一种多姿多彩的美。
提起苏杭,人人耳熟能详。天下美景出苏杭,浙江杭州的西湖美景可谓是天工与人工的杰出造化,令人惊奇叹息、仰为观止。昔苏东坡游西湖遇雨,独具慧眼而灵感顿生,欣然命笔题下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古流传的不朽诗章。古今从事紫砂的艺人,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也是比比皆是,但围绕西湖美景创作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形象生动地以紫砂壶的形式将西湖之美表现出来的则更少。“三潭印月壶”(见图1)是在游西湖时触发创作灵感,经艺术提练近五年的一件壶艺作品,从题材选取、创意路径、工艺技法等方面考量,都可称得上是一件新颖独特、艺术特征鲜明的作品。
图1 三潭印月壶
2003年的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出游来到青山环抱、风景秀丽的的杭州西湖。西湖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区和游览胜地,其中,“三潭印月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景色清幽,故有“小瀛洲”之称。从岛北码头登岸,经先贤祠步入九曲平桥,从开网亭到我心相印亭,景景相接,一路高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空间层次富于变化,形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格局,让人流连忘返。
岛南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传为宋代苏东坡在杭州疏浚西湖时所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三座石塔皆腹中空,球面塔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无风之夜,塔中点燃灯火,洞形印在湖面能呈现许多个月亮,真假月影,难以分辨,景色迷人,故名“三潭印月”。由于夜游西湖恰逢中秋月圆,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触景生情,也生灵感,创作一件“三潭印月壶”的欲望顿生,分别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综合形象和鲜明标志的辽阔无垠的西湖、波光粼粼的湖水、巍然屹立的石塔、水天一色上下辉映的明月等作为主要素材创作设计了“三潭印月壶”。
题材选取后,采用何种器型则是首当其冲。花器可以通过捏塑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等生态形象以具象的生动形式出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也可以筋纹器的工艺予以具象或简洁抽象的表现,然而,如果将光素圆器工艺结合绞泥、雕塑、镶嵌等工艺,很有可能照样将山水自然美景既抽象、又具象地展示出来。于是,“三潭印月壶”以挑战性的器型定位在了光素圆器上,装饰则绞泥、雕塑、镶嵌并用。从定位到设计,这一漫长的过程,耗时近五年才最后定稿。
“三潭印月壶”最先的雏形是“半月形”,壶身呈半圆状,肩口盖处在同一平面上;后为“合欢形”,上、下两个半圆对等相合。这两种形态各有缺陷,第一种显得平淡,第二种体现不出西湖的辽阔,现在的这种结构,自壶腰往下是半圆的月形,腰棱线往上取切圆形,嵌盖与壶身处在同一条弧线上。腰棱线往上的壶体上半部分施以绞泥装饰,似飘渺的云彩,似荡漾的湖水;嵌盖上原设有三座小石塔也省略了两座,保留一座并扩大作为带有标志性的壶钮。另两座“石塔”则转移隐于壶的底面,原以两颗钻石横形镶嵌代替,现底部以两颗黄金珠粒分左右镶嵌显示;壶的嘴、把与壶身相应,突出线条的柔美,三弯曲嘴短而粗,环形把圆而柔,壶身一捺底简洁利落,洋溢出平稳端庄的气息。
“三潭印月壶”的材质为四号井优质本山段泥,而这件容量达800cc的大段泥壶,因本山段泥做大壶烧成率低,故配之以调砂增强“骨力”,烧成时还碰到壶身容易变形的难题,坯体进窑时弧曲面还是光润挺括的,出窑时却形成凹凸的坑洼。经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段泥大壶下半部分壶身承载不了上半部分的重力之故,后将壶身上半部分变薄、下半部分增厚以加强承托力,才使难题迎刃而解。
壶身上半部分的绞泥装饰是体现“三潭印月”这一自然美景的焦点,也是最大的亮点。绞泥工艺运用时,是将段泥与绿泥调成深浅不同、层次分明的色相,掺和在泥片中一起拍打成型,呈现的纹饰效果是别具诗情画意、变幻莫测。绞泥制作时,还需注重干燥收缩率相近、烧成温度相近、色相色度相近的“三相近”原则,否则易出现开裂或渗漏的可能。完美的绞泥纹饰,在视觉印象里能产生一种自然天成、丰富多变的效果,在触觉感受上与器物产生浑然一体的肌理效果。因此,只有当装饰设计与造型设计完美交融时,才能成就一件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并独一无二的作品诞生。
“三潭印月壶”的创新理念选择的是一条“联想组合型”创新路径,运用其中的组合法,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无多大联系甚或毫无关联的对象交合在一起,通过寻求相互联系的共和点以激发创新设想。“三潭印月壶”运用组合法,把原有可以分散、独立体现的题材元素、工艺技法,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巧妙的组合,从而实现了创新的目的。
“三潭印月壶”的组合法创新,使之产生正效应,即巧妙地把相关题材元素与工艺技法运用有机结合,使之相互支持、补充、渗透和促进,达到单独存在时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中国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 《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艺术与模仿自然》中指出:“一个艺术品里形式的结构,如点、线之神秘的组织,色彩或音韵之奇妙的谐和,与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一个‘境界’。”“三潭印月壶”通过模仿自然并在艺术提练中组合成的境界是超然物外的,也是生命情绪与自然美景和谐交融后所能呈现出的一种艺术特征。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那“三潭印月”出尘超俗的自然美,竟能捧于双手之间,令人物我两忘,仿佛可使整个身心都溶化在那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随着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浮在天上、映入湖中,随着微波和天上的彩云一起荡漾。天是那么远,月是那么明,湖是那么大,景是那么美,又离得是那么近,触手可及,实在是有一种“天光云水一色,西湖碧波映月”,真难诉诸言辞的特别的“境界”和艺术美感。
紫砂艺术创作中反映自然之美的作品,除了花塑器与筋纹器可以生动表达外,亦可通过题材的选取和多种工艺技法的并用,让光素器型也能呈现出不完全抽象、以简就繁、以小见大、以少衬多的效果,尤其是绞泥装饰的色彩运用,那自然天成的画面更能让作品呈现出从写实到写意的传神意境,并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1]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