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锰矿3种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2014-12-27 10:08文仕知王德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次生林灌木乔木

林 杨 ,文仕知 ,王德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a.风景园林学院;b.教务处;c.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湘潭锰矿3种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林 杨a,文仕知b,王德明c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a.风景园林学院;b.教务处;c.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而为当地的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湘潭锰矿3种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群落、矿渣区域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矿渣区自然恢复群落)的群落结构、生活型、重要值特征、多样性现状以及群落间的相似性程度。结果表明:(1)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共有35种植物,隶属21科32属;天然次生林群落共有17种植物,隶属13科17属;自然恢复群落共有14种植物,隶属14科14属。各类型植物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优势种不同。(2)在3种群落中,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1年生植物占比例最大,其它2种群落都是高位芽植物占比例最大。(3)各类型的植物群落中Species richness、Shannon-Wiener以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示:天然次生林群落和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差异不显著,但是两者显著高于自然植被恢复群落。(4)各类型植物群落相似性程度差异很大,但是自然植被恢复群落和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差异要略小于自然植被恢复群落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的差异。

植物群落;群落结构;优势种;植物多样性;植被恢复;湘潭锰矿

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水与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结构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多方面的危害[1-3]。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围绕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湘潭锰矿目前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极端恶劣、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如何迅速恢复受损的环境,将产业进行转型,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4-6]。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生态服务功能[7],对于维持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8-9]、功能及其过程起到关键作用[10-11]。因而,通过植被恢复重建则是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方法[12-14],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能够提高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而提高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研究当地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尤其是残存的天然次生林斑块中植物群落和未经人为干扰的自然恢复群落的结构特征可为人工植被恢复重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结合当地具体的生态环境特征,按照植物立地条件和生境不同,将植物群落分成三类进行研究,一类是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这类型群落特点是位于矿区的高地(原丘陵山顶部分),土壤以原生土壤为主,生境环境相对较好,但是面积不大,都是分散的斑块;第二类是矿渣堆积区通过复垦而恢复的植被群落,其立地条件和生境有所改善,但原生土壤覆盖在地表下几十米深处;第三类是矿渣堆积区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无人为修复措施,其生境条件极其恶劣。

当前有关生态恢复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群落的演替阶段[15],而关于恢复的方式的合理性和恢复后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则较少[16]。从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结构数量特征角度进行研究,有助于阐明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为重金属污染地区的森林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植物群落展开研究,目的在于解决两个科学问题:(1)3种不同生境的群落结构数量特征差异;(2)对矿区人工植被恢复进行初步评价与建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本研究区域位于原湘潭锰矿青山露采区域内,距离湘潭市区14 km,样地地处东经27°53′~28°03′N,112°45′~ 112°55E 之间。样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干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风侵袭。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 640~1 700 h。热量资源富足,平均气温16.7~17.4 ℃。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 200~1 500 mm。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土壤表层覆盖几十米的矿渣层。原生森林植被以次生林为主。

植被恢复示范工程于2011年完成,植物恢复面积为40 000 m2。种植经过试验筛选的2种乔木: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泡桐Paulownia(1∶1),行间距和株间距为2 m。以期建立以乔木观赏植物为优势种的长效植物群落以及越冬植物群落,建立适合不同季节的四类植物组合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吸引昆虫与鸟类,形成较为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这样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同时通过植物的富集作用,减弱环境重金属污染。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在矿渣堆积区植被恢复范围内中设置一块样地[17],选取一块非矿渣堆积的天然次生林样地作为对照样地以及一块矿渣堆积区自然恢复样地,并在样地中按照经纬网格法选取10块独立样方(见图1),每个乔木样方边长为20 m×30 m;乔木样方内选择面积为10 m×10 m的两个对角小样方进行灌木样方调查;选择样方四角和中心点上5个1 m×1 m进行草本小样方记录(见图2)。共调查乔木样方30个,灌木样方60个,草本样方150个,其中乔灌草的分层根据文献[18]划分。

图1 样方布局Fig.1 Quadrats layout

图2 群落样方设置和样格编号Fig.2 Quadrats setting and quadrate coding for forest communities

2.2 植被调查

根据群落调查的要求,调查样方内所有植物的种类、株树(丛数)、盖度指标。记录环境因子,并绘制植物群落剖面图。

2.3 数据分析

(1)统计各样方植物的胸径、盖度、多度和频度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乔木、灌木和草本的重要值[19],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Di、Fi和Ai分别代表第i个物种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乔木为胸径,灌木和草本为盖度)。

(2)生活型根据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20],子生活型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

(3)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根据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指标应用的广泛程度以及不同多样性指数的特点,本研究综合选用: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21],相应的计算公式如下:

物种丰富度即植物种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

式中:Pi=ni/N,代表第i个物种的相对多度。ni代表样方中第i种植物的株树,N代表样方中所有植物的总株树。

(4)群落相似性系数是指两个群落间或者样地间植物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是群落分析的一个基础,目前计算群落相似性系数的方法较多,其中Jaccard相似性系数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个。

式中:a为群落或者样地A和B共有的物种数;b为群落或者样地B有但是A没有的物种数;c为群落或者样地A有但B没有的物种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的变动范围为0~1,并且可因根据相似性程度划分为六个等级:一级完全不相似,Cj等于0;二级极不相似,0.01<Cj<0.25;三级轻度相似,0.26<Cj<0.50;四级中度相似,0.51<Cj<0.75;五级极度相似,0.76<Cj<0.99;六级完全相似,Cj等于1。

2.4 数据处理

群落中的优势种按重要值确定,数据分析处理使用Microsoft公司的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7进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计算通过R语言实现。通过单因素方差法检验不同类型样地中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植物群落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SPSS19.0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物种组成

表1统计了3种不同类型样地植物群落中所有出现的植物物种的科、属、种的组成情况,生境的差异导致不同样地中植物种类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到样地的群落结构的差异。由表1可以得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调查共有17种植物,隶属13科17属,其中蔷薇科和禾本科的植物物种数量最多,各有3个种,占该类型群落的35.29%;其他的11科11属中均只有一个种出现,占该类型群落的64.71%。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共调查到35种植物,隶属21科32属:其中菊科和禾本科的植物物种数量最多,其中菊科含4个属共6个种而禾本科含6个属共6个种,这两科共占该类型群落的34.29%;玄参科、马鞭草科和莎草科分别含2个属2个种,共占该类型群落的34.29%;苋科含1个属2个种占该类型群落的5.71%;其他的15科15属中均只有一个种出现,占该类型群落的42.86%。在矿渣区域的自然恢复群落中共调查到14种植物,隶属14科14属,其中每1科只含1属1种。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湘潭锰矿区域内植物群

落组成非常简单,仅仅出现了35科48属51个种,天然次生林群落处于原有丘陵的山顶,被分割成独立的小斑块,边界干扰很强,边界植物中禾本科占优势;人工植物恢复群落中菊科和禾本科占优势;自然恢复群落中无明显科占优势。

表1 不同类型样地群落物种组成Table1 Species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type sample plots

续表1The contiuation of table 1

3.2 生活型组成

对3种不同类型样地植物群落植物的生活型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标准,计算出各类型样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生活型谱。根据表2得到:在次生林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主要乔木和灌木为主,如枫杨、刺槐等,占群落物种种数的52.94%;地面芽植物排第二,主要有栀子、淡竹叶等,占群落物种种数的29.41%;最后是一年生植物,以禾本科的植物为主,如狗尾草等,占群落物种种数的17.65%。在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1年生植物种数量最多,主要是菊科植物苏门白酒草和一年蓬等,以及禾本科的植物稗、牛筋草等,占群落物种种数的37.14%。地上芽植物种类数量排第二,其中主要是人为种植的泡桐、栾树等乔木和灌木为主,占群落物种种数的31.43%。地面芽植物种类数量排第三,主要以多年生的本地草本植物为主,占群落物种种数的25.71%。地下芽植物种类数量排第四,主要是芦苇和灯心草两种植物,占群落物种种数的5.72%。自然恢复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主要零星出现泡桐和枫杨两种乔木,主要以灌木为主,如盐肤木、构树等,占群落物种种数的64.28%;地面芽植物排第二,主要以五节芒等喜光草本为主,占群落物种种数的28.57%;最后是一年生植物,以禾本科的狗尾草为主,占群落物种种数的7.15%。

根据表2得到:从天然次生林群落经过人工恢复群落再到自然恢复群落,在植物的生活型中具体表现为,高位芽植物种类在天然次生林群落中数量最多,以乔木灌木为主,到人工恢复群落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一年生植物的种类比例略高于高位芽植物的种类比例,自然恢复群落中,高位芽植物种类的比例最高,主要以灌木为主。地面芽植物主要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在天然次生林中比例最高,到人为恢复群落中,受到一年生植物种数量增多的影响,比例有所下降,而到自然恢复群落中,比例最高,是以耐重金属的草本植物为主。

表2 不同类型样地群落生活型谱Table2 Life form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ample plots

3.3 群落重要值

表3为不同类型样地群落物种的重要值。

在乔木层中,天然次生林群落共有4种植物,隶属4科4属;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共有5种植物,隶属5科5属;自然恢复群落共有2种,隶属5科5属。其中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乔木重要值最大的是乌桕,重要值为40.16%;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乔木重要值最大的是泡桐,重要值为53.11%;自然植被恢复群落中乔木重要值最大的是泡桐,重要值为65.06%。

在灌木层中,天然次生林群落共有5种植物,隶属4科5属;人工恢复群落共有5种植物,隶属5科5属;自然恢复群落共有7种,隶属7科7属。其中天然次生林群落中灌木重要值从大到小前三位依次为悬钩子、檵木和栀子,重要值最大的是悬钩子,重要值为48.40%;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灌木重要值从大到小前三位依次为黄荆、六月雪和悬钩子,重要值最大的是黄荆,重要值为28.65%;自然植被恢复群落中灌木重要值从大到小前三位依次为盐肤木、构树和白背叶,重要值最大的是盐肤木,重要值为47.40%。

在草本层中,天然次生林群落共有8种植物,隶属4科4属;人工恢复群落共有25种植物,隶属13科22属;自然恢复群落共有5种,隶属5科5属。其中天然次生林群落中草本重要值从大到小前三位依次为狗尾草、马唐、蛇莓,其中狗尾草的重要值为39.05%;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草本重要值从大到小前三位依次为马唐、一年蓬、空心莲子草,其中马唐重要值为17.38%;自然植被恢复群落中草本重要值从大到小前三位依次为五节芒、蕨、狗尾草,其中五节芒的重要值为62.89%。

表3 不同类型样地群落物种重要值Table3 Important values of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ample plots

3.4 群落物种多样性

从表4可以得出:天然次生林群落每个20 m ×30 m的小样方中有6.10±0.38种植物;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的小样方中有6.40±0.31种植物,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的差异不显著(p>0.05);自然恢复群落的小样方中有3.00±0.47种植物,天然次生林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群落(p<0.05)。所有植物的辛普森指数Simpson和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基本和丰富度指数反映相同,天然次生林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差异不大,但是两者与自然恢复群落的差异明显。

乔木层的多样性3个指数都表现为相同规律:天然次生林群落和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差异不大(p>0.05),但是两者与自然恢复群落的差异明显(p<0.05)。

灌木层的多样性3个指数中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显示3种群落差异都不明显(p>0.05),辛普森指数Simpson显示天然次生林群落和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差异不大(p>0.05),但是两者与自然恢复群落的差异明显(p<0.05)。

草本层的多样性3个指数都显示天然次生林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差异不大(p>0.05),但是两者与自然恢复群落的差异明显(p<0.05)。

表4 不同样方群落多样性†Table4 Diversity of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ample plots

3.5 群落相似性

为分析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对所调查的3种群落进行群落相似性分析,其Jaccard相似性系数见表5。从表5中得出,人工恢复群落结构和自然恢复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最高,但只达到0.200 0;与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次之,相似性系数为0.181 8;天然次生林群落与自然恢复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最低,相似性系数为0.153 8。总体而言各种类型的群落间相似性程度均比较低,各个群落间处于二级极不相似水平间。

表5 不同类型样地群落相似性系数Table5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ample plots

4 讨 论

4.1 群落多样性特征和生活型

多样性是评估群落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重要指标,与生态服务功能关系密切。3类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中,所有植物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中Species richness、Shannon-Wiener以 及 Simpson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即:天然次生林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差异不大(p>0.05),但是两者与自然恢复群落的差异明显(p<0.05)。从天然次生林群落到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再到自然恢复群落,其群落物种的数量是先增多再减少。其中一年生植物的先锋植物在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达到比例最大,达到37.14%,而在自然恢复群落中比例是最小,仅为7.15%,原因是锰矿区域内的天然次生林虽然被堆积的矿渣分割成为不同的小斑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但是与露天矿渣堆积区对比,其立地条件相对要好很多,植物群落乔、灌、草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阶段,生态位分布很合理,多样性程度较高;在一定条件下天然次生林可以作为周边区域的物种扩散源。矿渣区域的人工植被恢复,人为改造了立地条件,通过抚育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但目前正处在恢复初期,群落结构不稳定,大量的先锋种和外来植物种的进入,生物多样性增加,植物的更新替换速率很快,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演替的初期。而矿渣区自然恢复过程,由于无人为的影响,自然恢复非常缓慢,立地条件的恶劣,导致仅有少数耐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可以生存,极端的环境导致这些植物生长不良,物种多样性程度较低,而且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不稳定,植物的更新速率很慢,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植物群落的生活型是植物对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一种适应,提供了空间分布、生态位、以及种间竞争和共生的相关信息。在三种类型的植物群落生活型中,在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以乔本、灌木为主则显示高位芽的比例占优势,这种群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群落。而在人工植被恢复初期出现一年生植物比例占优势,显示群落不稳定,建群优势种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许多一年生植物的生长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极大,表现出一种不稳定性,遇到适宜的养分、水分条件以及空间条件就迅速生长繁殖,在生态系统中尽可能地去占据群落中剩余的空间,使地表很快被一年生植物覆盖。在矿渣区自然恢复生境中有少数几种乔、灌木,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非常少。

4.2 群落结构和相似性特征

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优势种不同,天然次生林群落是以乌桕、刺槐、枫杨、杜英构成的长效稳定群落,林下主要耐阴灌木为栀子和檵木,林缘则分布有悬钩子等灌木,草本植物中位于林下的主要是淡竹叶、蛇莓等耐阴植物,位于群落斑块边缘的主要是一年生的狗尾草、马唐和外来植物为主。人工恢复群落的建群种是栾树、泡桐为主,并处于幼龄林阶段,林冠没有形成郁闭层,所以生长有大量黄荆、六月雪和悬钩子等喜光阳性灌木,草本植物中主要是一年生的先锋种为主:马唐、稗等,以及部分外来植物:一年蓬、空心莲子草、土荆芥等。自然恢复群落由于立地条件差,人为干扰严重,乔木层基本没有,只有零星分布几颗枫杨和泡桐,并且有的已经死亡,灌木层中主要分布有以盐肤木、构树为主的阳性植物,所有的灌木长势都很差,草本层中则主要以五节芒、蕨为主,其中五节芒占绝对优势,而其他植物都较少。三种类型植物群落相似性程度都极不相似,但是自然恢复群落和人共恢复群落差异要小于其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的差异。

4.3 对植被恢复建议

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数量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如果与天然次生林生境相同的情况下,天然次生林的多样性指数更高,群落结构更合理,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更宽,资源利用程度更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要好于人工林,建议以自然恢复为主。但是本地区特殊的生境条件,自然恢复的时间太长,所以前期建议进行人工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后,则可进行自然恢复。

[1] 牛丽君,梁宇,王绍先,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3,32(9):2375-2381.

[2] 王耀平,白军红,肖 蓉,等. 黄河口盐地碱蓬湿地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污染评价[J].生态学报, 2013,33(10):3083-3091.

[3] Bai J H, Huang L B, Yan D H, et al.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wetland soils along a tidal ditch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China[J].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011, 25(5):671-676

[4] 罗赵慧, 田大伦, 田红灯, 等. 湘潭锰矿废弃地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33(5): 85-90.

[5] 刘 凯, 文仕知, 何功秀, 等. 湘潭锰矿栾树人工林林内外降水重金属含量变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 33(6):88-93.

[6] 陈 星, 文仕知, 陈永华, 等. 锰污染土壤渗漏液与径流生态拦截净化系统的植物筛选[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3(12): 99-103.

[7] Ouyang Z Y, Wang X K, Miao H. A primary study o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lolgical-economic values[J]. Acta Ecological sinica, 1999, 19(5): 607-613

[8] 巩合德, 程希平, 马月伟. 云南杨梅灌丛生物量的分配特征[J].经济林研究,2012, 30(4):106-108.

[9] 沈海龙, 林存学, 杨 玲, 等. 东北林区经济林树种资源状况、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3, 31(2):160-166.

[10]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D, et al. The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387(6630): 253-260.

[11] Zhao T Q, Quyang Z Y, Zheng H, et al.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4, 19(4):480-491.

[12] 潘树林,辜 彬,郐凤超. 浙江舟山市岙山油库人工坡面植被恢复[J].北方园艺,2012(07):96-101.

[13] 郐凤超,彭国涛,许小娟,等. 边坡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及应用模式[J].北方园艺,2010(19):127-130.

[14] 程 曼,朱秋莲,刘 雷, 等.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及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3(9):2835-2844.

[15] Zhang J M, Peng S L, Brown S, et al. Response of biomass production to human impacts in sub tropical China[J].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04,24(2):193-200.

[16] Chazdon R L. Beyond deforestation: restoring forest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n degraded lands[J]. Science, 2008,320(5882): 1458-1460

[17] 方精云,王襄平,沈泽昊,等.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J].生物多样性,2009,17(6):533-548

[18] Li Q H, Yang L W, Zhou Q X.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pecies diversity of hillclosed afforested plant community in Beijing Jiulong Mountai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13(9):1065-1068.

[19] Greig-Smith P. Quantitative Plant Ecology[M]. Oxford, London:Blackwell Scientif i c Publications,1983:105-112

[20] Raunkiaer C. The Life Forms of Plants and statistical Plant Geograph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1:2-104.

[21] 马克平. 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Ⅰ. a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上)[J]. 生物多样性,1994, 2(3): 162-168.

[22] 于顺利, 陈灵芝, 张承军. 不同地点蒙古栎群落相似性的研究[J]. 植物学通报, 2000, 17(6): 554-558.

[23] 杨维康, 张道远, 尹林克, 等. 新疆柽柳属植物(Tamarix L.)的分布与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2,19(3):6-11.

[24] 张 文, 张建利, 周玉锋, 等. 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5): 843-848.

Analysi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kind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ree different habitats in Xiangtan manganese area

LIN Yanga, WEN Shi-zhib, WANG De-mingc
(a.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 School of Forestry; c.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Reasonable mean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an improve the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and provide a scientif i c basis for the loc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plant life forms, important value characteristics, diversity status 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communities of three kind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habitats in Xiangtan manganese area,which included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communities, artif i 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in slag area, and natural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in slag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irty fi ve species (which belong to 32 genera and 21 families);17 species (which belong to 17genera and 13 families) and 14 species (which belong to 14 genera and 14 families) were identif i ed in artif i 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communities and natural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respectively;Dominant species in these 3 communities varied in tree, shrub and herb layers. (2) Of the three communities, the artif i 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annuals, other two communities are phanerophytes being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3)Species richness, Simpson and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various types of plant communities showed that th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communities and the artif i 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 i cant, but both were signif i 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atural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4)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among the three communities vary great,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and the artif i 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was smaller than the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mmunities and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communities.

plant community; community structure; dominant species; plant diversit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anganese mine region in Xiangtan city

S718.54+2

A

1673-923X(2014)12-0102-08

2013-10-12

国家环保公益性项目《长株潭重金属矿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00909066);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湘教发[2011]76号)

林 杨,讲师,博士研究生

文仕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enshizhi@163.com

[本文编校:文凤鸣]

猜你喜欢
次生林灌木乔木
次生林改造技术
园林绿化中乔木栽植难点及养护
灌木丛
内蒙古灌木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分析
乔木栽植和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分析
探究园林绿化施工中乔木栽植与养护管理
浅论北方次生林培育技术要点
与世隔绝的人世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现状与可持续经营探讨
浅析天然次生林保护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