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丰?杨瑞生?黄春波?马嫣然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 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 对照组接受夹闭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优于对照组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血管痉挛总发生率6.25%优于对照组18.7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 同时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出现率,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效果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开颅夹闭手术治疗, 而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常见并发症, 对患者的预后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1]。本次研究对本院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夹闭手术两种治疗方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于2010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 男85例, 女75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48.7±5.4)岁, 动脉瘤大小0.3~2.6 cm, 平均大小(1.74±0.45)cm。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式:采取手术夹闭治疗, 一般情况下前交通动脉瘤采取翼点入路方式, 少部分使用纵裂入路方式;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应用翼点入路。观察组治疗方式:术前接受常规检查, 包括血压、颅压等, 68例接受电解可脱微弹簧圈, 12例行机械可脱卸微弹簧圈治疗。上述治疗均保证载瘤动脉畅通。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痊愈:无神经功能障碍,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到影响;显效:轻微神经功能障碍, 生活可自理;有效:中度轻微神经功能障碍, 正常生活需要一定帮助;无效:神经功能障碍严重, 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的总和。②并发症比较: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脑水肿、再出血。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共1例出现血管痉挛,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例, 且总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中老年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超过50%由动脉瘤破裂导致, 同时囊状动脉比棱形动脉有更高的出血几率,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2, 3]。其产生机制包括免疫反应、血管壁中层平滑肌收缩、血管病理性增生或是蛛网膜纤维牵拉等机械因素。以往主要采用手术夹闭治疗, 而目前血管内栓塞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开颅手术主要指直接夹闭动脉瘤,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再出血以及血管痉挛, 安全性较低[4]。相比之下血管内栓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创伤小, 可取代手术夹闭治疗[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仅出现1例血管痉挛患者, 对照组共出现5例, 通过降颅压以及脑血管痉挛解除后均得到显著改善, 另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可见血管内栓塞不仅疗效可靠, 还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 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症状,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荣耀,朱帅,李柯,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治疗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9):945-947.
[2] 李永坤,汪银洲,程琼, 等.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12):1258-1261.
[3] 郑玉珍,梁禺,张彦, 等.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协办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脑局部血氧饱和度复合双频指数变化及意义.山东医药, 2010, 50(31):46-47.
[4] 张晓冬,吴海涛,孙晓川, 等.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2(19):2071-2074.
[5] 张洪涛,吴鑫,陈永安, 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间窗的临床评价.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4):366-368.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 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 对照组接受夹闭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优于对照组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血管痉挛总发生率6.25%优于对照组18.7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 同时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出现率,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效果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开颅夹闭手术治疗, 而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常见并发症, 对患者的预后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1]。本次研究对本院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夹闭手术两种治疗方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于2010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 男85例, 女75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48.7±5.4)岁, 动脉瘤大小0.3~2.6 cm, 平均大小(1.74±0.45)cm。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式:采取手术夹闭治疗, 一般情况下前交通动脉瘤采取翼点入路方式, 少部分使用纵裂入路方式;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应用翼点入路。观察组治疗方式:术前接受常规检查, 包括血压、颅压等, 68例接受电解可脱微弹簧圈, 12例行机械可脱卸微弹簧圈治疗。上述治疗均保证载瘤动脉畅通。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痊愈:无神经功能障碍,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到影响;显效:轻微神经功能障碍, 生活可自理;有效:中度轻微神经功能障碍, 正常生活需要一定帮助;无效:神经功能障碍严重, 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的总和。②并发症比较: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脑水肿、再出血。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共1例出现血管痉挛,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例, 且总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中老年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超过50%由动脉瘤破裂导致, 同时囊状动脉比棱形动脉有更高的出血几率,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2, 3]。其产生机制包括免疫反应、血管壁中层平滑肌收缩、血管病理性增生或是蛛网膜纤维牵拉等机械因素。以往主要采用手术夹闭治疗, 而目前血管内栓塞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开颅手术主要指直接夹闭动脉瘤,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再出血以及血管痉挛, 安全性较低[4]。相比之下血管内栓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创伤小, 可取代手术夹闭治疗[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仅出现1例血管痉挛患者, 对照组共出现5例, 通过降颅压以及脑血管痉挛解除后均得到显著改善, 另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可见血管内栓塞不仅疗效可靠, 还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 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症状,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荣耀,朱帅,李柯,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治疗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9):945-947.
[2] 李永坤,汪银洲,程琼, 等.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12):1258-1261.
[3] 郑玉珍,梁禺,张彦, 等.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协办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脑局部血氧饱和度复合双频指数变化及意义.山东医药, 2010, 50(31):46-47.
[4] 张晓冬,吴海涛,孙晓川, 等.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2(19):2071-2074.
[5] 张洪涛,吴鑫,陈永安, 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间窗的临床评价.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4):366-368.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 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 对照组接受夹闭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优于对照组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血管痉挛总发生率6.25%优于对照组18.7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 同时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出现率,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效果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开颅夹闭手术治疗, 而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常见并发症, 对患者的预后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1]。本次研究对本院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夹闭手术两种治疗方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于2010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 男85例, 女75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48.7±5.4)岁, 动脉瘤大小0.3~2.6 cm, 平均大小(1.74±0.45)cm。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式:采取手术夹闭治疗, 一般情况下前交通动脉瘤采取翼点入路方式, 少部分使用纵裂入路方式;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应用翼点入路。观察组治疗方式:术前接受常规检查, 包括血压、颅压等, 68例接受电解可脱微弹簧圈, 12例行机械可脱卸微弹簧圈治疗。上述治疗均保证载瘤动脉畅通。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痊愈:无神经功能障碍,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到影响;显效:轻微神经功能障碍, 生活可自理;有效:中度轻微神经功能障碍, 正常生活需要一定帮助;无效:神经功能障碍严重, 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的总和。②并发症比较: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脑水肿、再出血。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共1例出现血管痉挛,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例, 且总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中老年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超过50%由动脉瘤破裂导致, 同时囊状动脉比棱形动脉有更高的出血几率,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2, 3]。其产生机制包括免疫反应、血管壁中层平滑肌收缩、血管病理性增生或是蛛网膜纤维牵拉等机械因素。以往主要采用手术夹闭治疗, 而目前血管内栓塞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开颅手术主要指直接夹闭动脉瘤,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再出血以及血管痉挛, 安全性较低[4]。相比之下血管内栓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创伤小, 可取代手术夹闭治疗[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仅出现1例血管痉挛患者, 对照组共出现5例, 通过降颅压以及脑血管痉挛解除后均得到显著改善, 另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可见血管内栓塞不仅疗效可靠, 还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 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症状,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荣耀,朱帅,李柯,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治疗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9):945-947.
[2] 李永坤,汪银洲,程琼, 等.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12):1258-1261.
[3] 郑玉珍,梁禺,张彦, 等.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协办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脑局部血氧饱和度复合双频指数变化及意义.山东医药, 2010, 50(31):46-47.
[4] 张晓冬,吴海涛,孙晓川, 等.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2(19):2071-2074.
[5] 张洪涛,吴鑫,陈永安, 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间窗的临床评价.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4):366-368.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