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愉快地创造出富有情感的作品,这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美术课程需要强调愉悦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与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情感的记录——色彩创作》,这节课是在淡彩画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尝试色彩创作,表达情感。通过感受色彩的象征意义,体验绘画大师作品的色彩情感、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色彩工具进行创作。
一、感受“美妙”的色彩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第一课时淡彩画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本节课是在淡彩画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尝试色彩创作,表达情感。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在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前进、后退等方面的心理感觉,同时还能引起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以及兴奋、欢快、宁静、典雅、朴素、豪华、苦涩等情感联想。因此,在应用色彩时就必须考虑色彩的情感表现。学生在这方面关注很少,为此,我在上节课结束前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色彩对人心理、情感影响的相关资料。如,红色给人感觉——温暖、热情、活泼、刺激、兴奋、艳丽、甘美、青春、成熟。绿色让人感觉——清新、深远、新鲜、安静、生命、兴旺……那么同种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象征意义一样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感受到色彩对人视觉和心理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往与交流。
二、领悟“多情”的色彩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本节课导入我选择了三幅作品:闻立鹏《红烛颂》、李焕民《初踏黄金路》、蒙克《呐喊》。这三幅作品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实性色彩、装饰性色彩、表现性色彩。它们都有共同的颜色——红色。我让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讨论画面中的红色表达的视觉感受是否一样?它们表现出画家怎样的情感?学生的想象力往往在自由的争辩中迸发出来,我一边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讲出来、表达出来;一边因势利导从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绘画色彩的三种类型)、艺术形象、主题内容感悟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色彩这一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学生各抒己见,从闻立鹏《红烛颂》中感受到红色象征熊熊烈火,火中凸显出无数燃烧的红烛。黑袍与赤火、红烛构成了一个悲壮的场面,好像熔岩般的力量在涌动,成功地烘托出一位为祖国、为真理献身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从李焕民《初踏黄金路》感悟到红色与黄色搭配使色彩更加鲜艳,象征丰收喜庆,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从蒙克《呐喊》中领悟到在灰蓝色的海湾和城市上空,天空变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呐喊与呼号,极其强烈的色彩表现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情绪。讨论、争辩学生的情绪逐步高涨,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不同风格、不同色调的作品,面对大师极富表现力的色彩学生感慨万千,他们用心来领悟。
三、体验“变幻”的色彩
望着学生异常兴奋的眼神,我引出本课主题《情感的记录——色彩创作》,我说我们每天面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色彩的美妙。人们用色彩来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我们也用自己的色彩来表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放飞我们心中大自然的色彩。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提示学生想一下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具有哪些特征?四季中的色彩有何特点?多媒体开始播放四季图片资料、四季的动画与优美音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就顺势利导,趁机示范出了创作作品《秋韵》,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随后,跟随着欢快的节奏,学生的画笔在纸面上跳动,纸面上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学生完全沉醉在这“变幻”的色彩之中,感受着色彩的魅力,放飞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四、享受“绚丽”的色彩
每组学生派代表将其作品贴到黑板上,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相互点评,完善作品,他们共同享受着“绚丽”的色彩。我对学生的作品适时评价,找出它们的亮点,鼓励创新,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感。
(学生作品点评)
作品1:这是一幅极具创意的作品,用葡萄、麦穗、鲜花、冰柱做成头饰,代表着四季不同的特征,又象征着的丰收的喜悦。色彩丰富,对比协调,装饰性强,题目也有特点《收获》。
作品2:《春之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人与大自然亲密和谐——头戴鲜花、一捧清水,绿色的主色调,红花点缀,象征着春天,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有创造性的作品还很多,经过这节色彩课,我颇有感触,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上,在课堂结构的安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知到感悟再到创作,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美、创造美。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没有对色彩表现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从学生的作业展示来看,学生创作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有创意,很多作品出乎我的意料,可见学生具有巨大的创作力潜能,感觉收获挺大。
作者简介:于成娟,女,就职于南京市第十八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
美术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愉快地创造出富有情感的作品,这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美术课程需要强调愉悦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与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情感的记录——色彩创作》,这节课是在淡彩画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尝试色彩创作,表达情感。通过感受色彩的象征意义,体验绘画大师作品的色彩情感、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色彩工具进行创作。
一、感受“美妙”的色彩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第一课时淡彩画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本节课是在淡彩画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尝试色彩创作,表达情感。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在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前进、后退等方面的心理感觉,同时还能引起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以及兴奋、欢快、宁静、典雅、朴素、豪华、苦涩等情感联想。因此,在应用色彩时就必须考虑色彩的情感表现。学生在这方面关注很少,为此,我在上节课结束前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色彩对人心理、情感影响的相关资料。如,红色给人感觉——温暖、热情、活泼、刺激、兴奋、艳丽、甘美、青春、成熟。绿色让人感觉——清新、深远、新鲜、安静、生命、兴旺……那么同种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象征意义一样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感受到色彩对人视觉和心理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往与交流。
二、领悟“多情”的色彩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本节课导入我选择了三幅作品:闻立鹏《红烛颂》、李焕民《初踏黄金路》、蒙克《呐喊》。这三幅作品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实性色彩、装饰性色彩、表现性色彩。它们都有共同的颜色——红色。我让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讨论画面中的红色表达的视觉感受是否一样?它们表现出画家怎样的情感?学生的想象力往往在自由的争辩中迸发出来,我一边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讲出来、表达出来;一边因势利导从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绘画色彩的三种类型)、艺术形象、主题内容感悟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色彩这一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学生各抒己见,从闻立鹏《红烛颂》中感受到红色象征熊熊烈火,火中凸显出无数燃烧的红烛。黑袍与赤火、红烛构成了一个悲壮的场面,好像熔岩般的力量在涌动,成功地烘托出一位为祖国、为真理献身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从李焕民《初踏黄金路》感悟到红色与黄色搭配使色彩更加鲜艳,象征丰收喜庆,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从蒙克《呐喊》中领悟到在灰蓝色的海湾和城市上空,天空变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呐喊与呼号,极其强烈的色彩表现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情绪。讨论、争辩学生的情绪逐步高涨,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不同风格、不同色调的作品,面对大师极富表现力的色彩学生感慨万千,他们用心来领悟。
三、体验“变幻”的色彩
望着学生异常兴奋的眼神,我引出本课主题《情感的记录——色彩创作》,我说我们每天面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色彩的美妙。人们用色彩来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我们也用自己的色彩来表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放飞我们心中大自然的色彩。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提示学生想一下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具有哪些特征?四季中的色彩有何特点?多媒体开始播放四季图片资料、四季的动画与优美音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就顺势利导,趁机示范出了创作作品《秋韵》,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随后,跟随着欢快的节奏,学生的画笔在纸面上跳动,纸面上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学生完全沉醉在这“变幻”的色彩之中,感受着色彩的魅力,放飞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四、享受“绚丽”的色彩
每组学生派代表将其作品贴到黑板上,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相互点评,完善作品,他们共同享受着“绚丽”的色彩。我对学生的作品适时评价,找出它们的亮点,鼓励创新,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感。
(学生作品点评)
作品1:这是一幅极具创意的作品,用葡萄、麦穗、鲜花、冰柱做成头饰,代表着四季不同的特征,又象征着的丰收的喜悦。色彩丰富,对比协调,装饰性强,题目也有特点《收获》。
作品2:《春之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人与大自然亲密和谐——头戴鲜花、一捧清水,绿色的主色调,红花点缀,象征着春天,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有创造性的作品还很多,经过这节色彩课,我颇有感触,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上,在课堂结构的安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知到感悟再到创作,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美、创造美。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没有对色彩表现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从学生的作业展示来看,学生创作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有创意,很多作品出乎我的意料,可见学生具有巨大的创作力潜能,感觉收获挺大。
作者简介:于成娟,女,就职于南京市第十八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
美术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愉快地创造出富有情感的作品,这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美术课程需要强调愉悦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与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情感的记录——色彩创作》,这节课是在淡彩画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尝试色彩创作,表达情感。通过感受色彩的象征意义,体验绘画大师作品的色彩情感、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色彩工具进行创作。
一、感受“美妙”的色彩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第一课时淡彩画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本节课是在淡彩画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尝试色彩创作,表达情感。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在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前进、后退等方面的心理感觉,同时还能引起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以及兴奋、欢快、宁静、典雅、朴素、豪华、苦涩等情感联想。因此,在应用色彩时就必须考虑色彩的情感表现。学生在这方面关注很少,为此,我在上节课结束前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色彩对人心理、情感影响的相关资料。如,红色给人感觉——温暖、热情、活泼、刺激、兴奋、艳丽、甘美、青春、成熟。绿色让人感觉——清新、深远、新鲜、安静、生命、兴旺……那么同种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象征意义一样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感受到色彩对人视觉和心理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往与交流。
二、领悟“多情”的色彩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本节课导入我选择了三幅作品:闻立鹏《红烛颂》、李焕民《初踏黄金路》、蒙克《呐喊》。这三幅作品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实性色彩、装饰性色彩、表现性色彩。它们都有共同的颜色——红色。我让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讨论画面中的红色表达的视觉感受是否一样?它们表现出画家怎样的情感?学生的想象力往往在自由的争辩中迸发出来,我一边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讲出来、表达出来;一边因势利导从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绘画色彩的三种类型)、艺术形象、主题内容感悟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色彩这一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学生各抒己见,从闻立鹏《红烛颂》中感受到红色象征熊熊烈火,火中凸显出无数燃烧的红烛。黑袍与赤火、红烛构成了一个悲壮的场面,好像熔岩般的力量在涌动,成功地烘托出一位为祖国、为真理献身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从李焕民《初踏黄金路》感悟到红色与黄色搭配使色彩更加鲜艳,象征丰收喜庆,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从蒙克《呐喊》中领悟到在灰蓝色的海湾和城市上空,天空变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呐喊与呼号,极其强烈的色彩表现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情绪。讨论、争辩学生的情绪逐步高涨,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不同风格、不同色调的作品,面对大师极富表现力的色彩学生感慨万千,他们用心来领悟。
三、体验“变幻”的色彩
望着学生异常兴奋的眼神,我引出本课主题《情感的记录——色彩创作》,我说我们每天面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色彩的美妙。人们用色彩来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我们也用自己的色彩来表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放飞我们心中大自然的色彩。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提示学生想一下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具有哪些特征?四季中的色彩有何特点?多媒体开始播放四季图片资料、四季的动画与优美音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就顺势利导,趁机示范出了创作作品《秋韵》,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随后,跟随着欢快的节奏,学生的画笔在纸面上跳动,纸面上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学生完全沉醉在这“变幻”的色彩之中,感受着色彩的魅力,放飞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四、享受“绚丽”的色彩
每组学生派代表将其作品贴到黑板上,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相互点评,完善作品,他们共同享受着“绚丽”的色彩。我对学生的作品适时评价,找出它们的亮点,鼓励创新,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感。
(学生作品点评)
作品1:这是一幅极具创意的作品,用葡萄、麦穗、鲜花、冰柱做成头饰,代表着四季不同的特征,又象征着的丰收的喜悦。色彩丰富,对比协调,装饰性强,题目也有特点《收获》。
作品2:《春之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人与大自然亲密和谐——头戴鲜花、一捧清水,绿色的主色调,红花点缀,象征着春天,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有创造性的作品还很多,经过这节色彩课,我颇有感触,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上,在课堂结构的安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知到感悟再到创作,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美、创造美。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没有对色彩表现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从学生的作业展示来看,学生创作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有创意,很多作品出乎我的意料,可见学生具有巨大的创作力潜能,感觉收获挺大。
作者简介:于成娟,女,就职于南京市第十八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