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英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让语文老师感到最难以驾驭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7~9年级学段学生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作文布置的随意性及写作指导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作文的“空洞无物,虚情假意”。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作文教学,力求找到一剂行之有效的“良方”,能够使作文教学“药到病除”。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努力探索,逐渐形成“导—练—评—析”四环紧扣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导:导思路,导方法
初中学生,正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年龄阶段,对人与事的情感取向往往有失偏颇。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到作文教学中,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把情感教育与作文指导相结合,既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还要有必要写作方法的指点。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次写作实践就有这么一个写作练习: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自由和幸福的港湾。从小到大,家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吧?父母亲人的关爱,一定让你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吧?自拟题目,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对于这次的作文实践,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我找来一段视频材料“妈妈的一天”,视频里的妈妈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做很多的家务,在她一天的忙碌中,融入了她对孩子的许多牵挂:比如买菜时她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喜欢吃的菜;与同事闲聊时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心等等细节。视频播放完后,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印象里的妈妈,说说自己是如何体验到妈妈的爱的,然后也可以拓展到说说爸爸或者其他亲人。由于有视频的视觉冲击作用,学生的思路被打开,谈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有的学生谈到每天上学妈妈都会在阳台上目送自己,因此他写的作文题目是《我在妈妈的目光下成长》;有的学生谈到在自己的学习出现挫折时妈妈的耐心鼓励,于是写下作文《妈妈为我喝彩》;还有的学生谈到曾经因为做错事情被爸爸揍了一顿却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而写出《那个耳光,让我懂
得爱》。
二、练:选专题,练技巧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学生的每一次作文训练我都安排一个专题的写作技巧训练,一般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以人物描写训练为主,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以环境描写训练为主。比如同样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训练,并且要求学生每一次选择的专题都有所不同。这样做的优点是在进行作文点评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评:分类点评,选择性“面批”
“评”指的是作文的批改工作,这也是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我采用三种不同方式进行作文的批改:(1)全批全改。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开学初的第一、二篇作文批改时,这样主要可以在开学伊始更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作文水平。(2)师生共同批改,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上交前同桌互相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段落划分等进行批改,然后再交由老师批改。(3)学生独立批改,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随笔类小练笔的批改
工作。
与此同时,每一次的作文批改中,我都会有选择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面批”。叶圣陶先生指出:“给学生改作文,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批。”面批不仅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在选择面批的对象时我一般遵循“两头原则”,即本次习作写得较好的与习作写得很不好的两部分学生,“抓两头,促中间”。
四、析:选佳作,谈收获
每次作文批改好之后,我都会选出五至八篇相对较好的习作,让学生重新誊抄后粘贴在教室的习作展示区,要求全班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评读赏析,每两周安排一节习作赏析课,让学生针对展示的习作进行评价分析,结合学生的评价评选出每次的班级优秀习作并把之推荐到校文学社刊登。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在赏析佳作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习作技能的再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要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这就是我们语文作文教学所要做到的。
参考文献:
徐军.浅谈个性化作文的指导与训练.新语文学习:教师,2013(5).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