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对于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正是从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关于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们都知道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有相关专业兴趣爱好,并且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进而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人才。因此,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关于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与脱节性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研究生整体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让学生在学到应有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很多学校只是依据本校的师资情况来设置课程,完全忽略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规格。此外不同学科在进行课程设置中出现了课程内容相近的现象,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而由于不同培养单位的师资条件、学科专业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的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课程内容却相差甚远,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对人才的培养上没有共性。最后,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就业难”以及“过度教育”上,这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跟踪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以及人才的浪费,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损失。
(二)课程内容滞后性和无特色性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研究生教育又处在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的质量又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因此,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在设置上要具有前瞻性,要对经济的发展动态具有敏锐的嗅觉,并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就目前看来,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明显落后,一些学科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课程更新率低,与一些国外权威的研究生机构相比,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国际性明显不足。另外,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这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要求要突出课程的特色、动态、拓宽学科专业的覆盖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而我国的课程却很少体现这方面的内容,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设置还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
教学方法在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职称评定和晋升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把重心转移到了科研领域而在课程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足。再加上,一直以来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相似,单一的灌输授课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照本宣科,很少有启发式、探索式和讨论式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极大的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因为学科性质所决定,不用像理科生一样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实验,只能以上课和论文的形式来教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很容易形成散漫的状态。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单调性
就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而言,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倾向于采用论文考核的形式,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形式,这种单调的考核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由于论文成为了唯一的考核方式,一些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可以自主查阅文献和资料,即使对课程知识不太了解也无所谓,于是忽视课堂听讲[1],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其次,论文的写作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或实践经验以及充裕的时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研究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论知识欠缺,课堂学习的不系统,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再加上由于一学期中多门课程同时采取论文考核的形式,这样需要完成的论文数量就很多,而上交的时间又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就导致出现了很多学生随意应付的现象。最后,论文的写作除了需要学生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导师加以指导改善,但由于导师的“重科研,轻教学”,很多导师对学生的论文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也使得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失去了其考核的意义。
二、 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成因分析
(一)从我国的教育理念方面来看,对研究生教育本质上认识的不足和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是导致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的深层原因。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经验欠缺,再加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舶来品”,作为一种文化的移植,往往容易产生重形式而忽实质的现象,造成了对研究生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另外,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学历社会,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更加强化了这一观念。过分强调高学历导致了人们只关注学历而忽视了“学力”,只注重学历的获得导致了教学内容只能退居其次。这种“学历主义”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只重视文凭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同样的招生机构也只会盲目扩大招生的规模而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二) 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充,导师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对研究生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2]。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数量持续走高,招生规模年递增速度平均为26. 9%。杨卫在南开大学出席相关会议时透露:在中国,平均每个博导要带5. 77个博士生,远远高于美国的每个导师带二到三个学生的比例。在一些热门的专业,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的现象根本不足为奇[3]。连续扩招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学生和导师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的现象,致使导师根本没有精力指导学生,继而出现研究生“本科化”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来看,混淆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从而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教育特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科生教育兼有通才教育的性质,而研究生教育则完全是专才教育;本科生教育主要是获得性教育,而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研究式教育;本科生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接受知识,而研究生教育还要让学生创造知识[4]。由于这种定位的模糊,导致了功能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就教学而言,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应该是研究式的,讨论式的,而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专业性的要求是很高的,这需要对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进行相关的培养。
(四)从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来看,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情况而言,已经陷入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首先,对研究生教师而言,“科研为重”的价值取向削弱了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将重心转移到了科研上,为评优评先评职称而努力,结果就是直接影响到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质量。其次,对于研究生而言,“论文为重”的价值取向淡化了课程的意义。为鼓励和督促研究生在学期间多发论文,各学校纷纷出台措施,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在规定刊物上发表若干数量的文章,达不到者不予毕业[5]。
三、解决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研究生人数的不断扩增,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来说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合理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知识方面的目标,对于研究生来说,要获取的是全面而专业的知识,所习得的知识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基础性,还要有使用性和前瞻性,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研究和实践中。2、确立研究目标,研究生教育主要的目标就是提供具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研究,除了要吸取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3、培养“人”的目标,研究生的教育除了要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意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做人的思想与定位将决定其独步社会后的走向。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的知识储备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要使得不同的课程在夯实基础,拓展专业的前提下,又要在研究生的相关能力培养方面做到相互补充,分工明确;在教学内容方面,去粗取精,整合掉哪些低层次的课程,并积极借鉴学习国内外不同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鼓励开设一些跨学科、多样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题讲座。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首先要能够包含本专业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加以很好的吸收。其次,还应该涵盖本专业相关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本领域的一些重大学术会、重要期刊、经典的著作,以及代表性的人物等,学生对于这些内容要有系统的了解。最后,有关本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也要加以说明,让学生有很好的了解,激发其研究兴趣,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三)完善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加强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要从传统的获取知识转变到培养能力,因此在授课方式上也要摒弃传统的单一灌输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要采取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这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改革,积极推进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团队工作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才能增强他的主体性、合作性、民主性以及反思性,也才有可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此外,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知识结构也影响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
一方面在研究生教师的选拔、培训、考核,聘任等机制要严格把关,实行岗前培训、定期考核,同时加强对研究生师资队伍的监督检查,以保持研究生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对研究生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端正教学态度,转变其“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将更饱满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四) 完善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估方式
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估不仅仅可以用来判定课程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对课程实的施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的发现并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就目前而言,我国考核评估研究生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为主,这固然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但是却无法考核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生专业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所以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考核不要成为老师强迫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不要成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要突出考核的本质目的,使学生通过考核这种手段更好地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最终考核方式的一次性结果,同时重视课程的过程,过程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6]。因此,在选取具体的考核方式时,除了论文的形式之外,还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作业或写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也可以参考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实验,作业记录的情况等,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估,也可以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张晓报研究生课程考核的论文形式利弊谈[J].夸试研究,2013.(4):41
[2]戴长澜扩招迅猛难题多研究生教育改革须补课【EB/OL】,http//202.205.10. /20041103/3119472. shtml.
[3]姚利民王燕妮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研究与探索,2006.(12): 61
[4]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本科化”的成因分析[J].江苏高教,2003.(5):100
[5]苗卫平牛海云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325
[6]涂丹王芸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2):72
姓名:吴延妮,(1989年08月15日—),女,汉族,河南南阳,学历:研究生,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