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探究过程,收获别样的美

2014-12-26 23:46李怡斐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病。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疲于被动接受的倾向,以两位教师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数为例,探讨让学生亲历探究规律过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重过程;重结果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病。这样的课堂:讲风吹得学生醉,直把读书当听书。教师在课堂上是“领衔主演”,个别学生是“友情客串”。这样的课堂,只强调结果的“给予”,忽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现以两位教师教学同一内容为例,探讨让学生亲历探究规律过程的重要性。

【教师A的教学片段】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运了20根木头,因为2个10是20。

师: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算式?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1:20+20+20=60

生2:2×3=6,6后面加一个0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生:(互相说一说)

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计算的?8头大象呢?

【教师B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学过的一位数有哪些呢?(1~9)整十数呢?(10~90)这么多的数就可以组成很多的算式,我们先选择一个研究好吗?(板书算式2×30)

师:2×30怎么算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呈现资源:

生1:30+30=6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个30相加。

师:为什么不想30个2相加?

生1:想30个2,太麻烦。

生2:2×3个10=6个10

师:你是想数的组成的办法来计算的。

生3:2×3=6,6后面加一个0。(教师不呈现该资源)

小结:通过研究发现,可以用转化成加法和想数的组成的办法来计算。

师:2可以乘30,还可以乘几十呢?你能把这些算式排一排吗?试着写一写。

呈现:(1)无序(2)横着写(3)竖着写

师: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喜欢第3种,因为第1种太乱,第2种横着写看不清。

师:你能像他这样把2乘几十的算式有序地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方法写在右边。(每人选2道)

交流结果

师:如果要从中找到规律方便计算,可以怎么看呢?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

交流小结

竖着看:2乘整十数,得数依次相差20;

横着看:2乘整十数,想2的口诀,末尾添0。

师:刚才我们研究2乘几十的算式,是先有序地排算式,再用这样的方法算出结果,最后横着、竖着找到了这样两个规律。

师:2可以乘几十,还可以几乘几十?那它们乘几十又可以怎样算?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可以像2这样,先?(排算式)再?(算结果)最后?(找规律)。

分小组完成任务,交流计算方法。

交流小结

竖着看:几乘整十数,得数就相差几十;

横着看:几乘整十数,就想几的口诀,末尾添0。

……

显然,教师A和教师B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教师A更重结果,通过一个例子就找到了一般的计算方法,然后就是不断地运用规律,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而教师B则更重过程,他关注让学生亲历探究一位数乘整十数口算规律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得到训练。对比两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B的重过程的教学让我们获益匪浅。

一、亲历探究过程,收获渴求知识的美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建让学生学习的渴望、积极的动机,打开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之门是非常重要的。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B不再是一步步领着学生跟着教案走,使学生成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学生发现2乘整十数的规律后,引导学生思考:“2可以乘几十,还可以几乘几十?那它们乘几十又可以怎样算?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进而放手让学生自己亲历探究3~9与整十数相乘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要找一位数乘整十数规律的学习欲望。

二、亲历探究过程,收获自主建构的美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传授知识,还是启迪智慧?我们的学生对“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问题,最经常、最简洁的回答是:“从书本上来的。”而事实上,任何知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它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所以,教师应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培养其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中,学生的资源:2×3=6,6后面加一个0,肯定会有,为什么教师B不呈现,原因在于这是一个规律的结论,而教师要做的不是把规律告诉学生,应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所以,教师B让学生先研究2与整十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从而发现规律,再研究3~9与整十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验证规律。只有学生真正经历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才能实现。

三、亲历探究过程,收获思维严谨的美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研究问题时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概念清晰、判断正确、推理有据,它反映了思维活动中的严谨和缜密程度。上述教學片断中,教师B在关注让学生亲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如,在探究2×30怎么算时,教师没有呈现“2×3=6,6后面加一个0”这种资源,目的是防止学生把这种做法认为是计算方法,并认为其他2乘整十数也一定这样计算。接着,在学生发现了2乘整十数的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3~9乘几十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规律。最后,在让学生亲历探究3~9与整十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后,才归纳出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规律。

总之,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结果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亲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学生将收获更多别样的美,我们的课堂也将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李长绵.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J].考试周刊,2008(01).

作者简介:李怡斐,女,1984年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誗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