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三维目标,达成科学思维

2014-12-26 21:54高婷婷
新课程·中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目标

摘 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精心设置问题导思,才能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个重要的目标。

关键字:科学思维;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句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前段时间我有机会在高一开一节研究课,结合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酶与酶促反应”的最后一个课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作为课题。

片段一:

在分析教材中的课题研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个实验的时候,为了让探究实验的流程完整,我引入了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概念,并结合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提出问题”的旁边副板书引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在“设计实验”旁细化出“分组编号”“控制变量”“检查因变量”。

但是试讲的时候发现,这样处理的话,研究pH这一个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就要花费2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我需要在这一节课上完成四个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研究。

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计划的时候,为了让一节课流畅、充实、完整,教师会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考点、材料、习题,有的时候可能会偏离最初的教学目标,课堂重心也发生了偏差。例如,我这节课,课堂重心变成了研究探究实验的过程,而不是最初拟定的研究pH、温度、底物浓度是怎么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另外,这种设计思路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把学生束缚在探究实验步骤的框框内,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完成原有的教学目标。

片段二:

课上我让学生按照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来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在第一个班试讲的时候,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普遍没有注意先把反应物和酶溶液分别控制到相应的温度下,然后再混合。可是在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有的学生的实验方案是:(1)分三组编号;(2)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可溶性淀粉溶液,并滴加碘液;(3)将三只试管分别控温(0℃、室温、100℃),然后分别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最后观察蓝色是否褪去或者褪色的快慢。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只能安排课堂教学步骤和思路,却无法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所以,课堂上会有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第一个班,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案,然后让学生看,比较与他们实验方案的不同,并说一说哪一个更好,好的原因是什么。而在第二个班,教师就完全没有必要出示正确的实验步骤了,而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他们自己提出的两个实验设计方案,修正自己实验设计的错误,否则不但画蛇添足,还会加大信息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思维。

片段三:

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回答高温、低温是怎么影响酶活性的,有没有区别,一连请了几位学生,都没有回答准确。学生发现书上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一时也想不出原因,课堂陷入了僵局。直到我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鸡蛋清煮熟了变成固态的蛋白,但本质还是蛋白质没有变的时候,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有时候教师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会因为知识或者能力的限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或者是贴近他们生活的实例,引导他们分析、整合信息,完成知识的正向迁移,否则不仅会影响课堂气氛,让大家产生挫败感,还有可能会让学生对知识不认同。

两次试讲除了督促我对教材的进一步研究外,还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更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严格执行教学目标

1.确立学习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然后通过细化目标确立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哪些重难点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哪些内容是可以放在课后学生自主体验和延伸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就是培养科学思维的过程,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如果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就会限制课堂上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例如,苏教版必修1“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这节课的目标就是研究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因素如何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学书本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和酶的特性,然后在检查反馈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情。而对实验中涉及的实验材料的选取,则放在课后继续研讨。

2.明确课堂主体

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达到某些教学目标,所以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开始不自觉地偏向“我要怎么教学生”,而事实上,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怎么让学生学,学生应该在这节课上学会什么。所以,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每一步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对于片段一中出现的问题,我摒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改为师生共研,预期和分析课题研究的实验现象,从实验数据得出函数模型并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修改后明显觉得这部分内容的难度降下来了,教学重点聚焦在分析实验现象,建立数学模型,明确pH与酶促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上。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思考的时间充足了,思维过程完整了,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品质。

二、灵活处理课堂生成

我们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处理课堂生成,使之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服务。教师如果忽视这些课堂生成,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禁锢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发展。如果教师利用得好,可以将课堂的这种生成变为预设之外的亮点。

课堂的生成有预料之中的,所以,教师在某些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课堂的生成,在教学设计上留有余地。比如片段二中,在设计PPT幻灯片的时候,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案这一张幻灯片就可以放在最后,然后做一个链接,需要的话就点链接,不需要就不点。同时,很多想法和知识的呈现,可以在黑板上呈现出来,这样灵活性更强,也更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课堂的生成也有意料之外的,怎么处理绝对不像说的那么简单,我觉得从这样一段话里可以达到启发效果:“感谢或称赞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时要承认,并采取以下某一种方法:(1)问班里是否有学生可以解答;(2)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找到答案;(3)告诉学生应如何对问题进行思考;(4)主动承担查找答案的任务,然后在下一堂课上告诉学生。”

在尊重课堂生成的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好利用课堂生成的度,鼓励正面的、有价值的生成,转化负面的、无价值的生成,让我们的课堂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既能发散出去,又可以收得回来。

三、精心设置导思问题

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是自己一步步走下去得出结论,而是教师告诉他们的,一来会让学生出现惰性,等着教师来说;二来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思维过程,对知识没有认同感,难以内化。教师要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动起来,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课堂设问应该有一些转变:

1.少问是不是,多问为什么

是不是的问题,往往书本上就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课前自主学习。都拿到课堂上来提问,既浪费时间,有时还不能发现学生思维上的误区,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问为什么,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例如,尽可能少问“温度变化会不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这种问题,多问“为什么高温和低温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这种问题。

2.少一些知识点归纳,多一些知识迁移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既可以实现课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又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针对片段三中出现的问题,听课教师又帮我找了个例子——低温保存移植器官,移植后正常使用。这样的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是激发学生情感渴望的课堂,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课堂。我们的教育教学呼唤这样的课堂,教师应该通过精致的教学设计,努力营造这样的课堂,致力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巴巴拉G截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高婷婷,女,1980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目标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的目标
科学拔牙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