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霞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为他们今后的阅读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走进学校生活
1.认识新同学,轻松学汉字
中国人给孩子取名字很讲究。几千年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姓名文化。因此,认识小朋友的姓名,它的价值往往超过识字本身。这样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开学初,我就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铅笔上贴上带有姓名的标签,书桌的角上也贴上带有自己姓名的卡片。在口语交际课上,让每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姓名及自己名字的由来等。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趁机在黑板上板书自己的名字,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一下自己。下课后,邀请小朋友到自己的座位认认自己的名字。平时发作业本,让他们多参与。每到一个月时间,班里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全班同学的名字了,孩子们在认识别人姓名时轻松而愉快。他们既认识了大量汉字,又结交了许多新朋友,真是寓教于乐呀!
2.开心进校园
学生只要一走进校园,汉字就会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跳入他们的眼帘: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宣传栏、日课表……刚入学的学生对新校园里的一切感到特新鲜。我就领着他们到校门口认识我们的校名,来到教学楼前认识我们的校风、教风、学风,认认自己的班级牌。活动课上领着他们来到学校的花坛,青青的草地,盛开的鲜花,让孩子们手舞足蹈,而花坛中的一个个宣传牌,更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二、走进家庭生活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家庭中,儿童可以获取很多知识。当然,有许多孩子在入学之前,父母已指导孩子认识了不少汉字。老师在孩子入学后仍需指导家长,有效地利用家庭生活环境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汉字,以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最常用的有:给家具及家用电器贴标签;搜集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名称标签……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善于发现,注重引导,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拓宽了知识面,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更重要的是把识字置身于家庭生活当中。这样的学习有利于陶冶生活情操,培养生活能力和观察、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三、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的这句诗,说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实践中能悟出真道理,发现规律。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孩子,汉字随处可见。一块块普通的公交站牌,在有些人眼里不过是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学得会更起劲。当然,社区里那些文化、体卫、金融等设施,都与每家每户密切相关,这些也是孩子们识字的好资源。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孩子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商业广告牌,宣传条幅等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识字环境,丰富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许多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很受孩子们的青睐,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不但认识了很多字,还增强了生活能力。这样一来,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从课内识字引向课外识字。
新课程开阔了我们的教学视野,它让我们认识到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我们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并且要将学生引向课外,利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主动识字,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