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组织

2014-12-26 03:06曹燕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蜻蜓灯泡动物

曹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获得科学教育的途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科学素质,我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和研究,认为以下三种方法行之有效:

方法之一:利用多种多样的游戏,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将科学和游戏有机结合,把科学道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科学知识,是进行科学启蒙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多种多样的科学游戏活动激起了幼儿的兴趣:有感知游戏“摸摸我是谁”;有排列游戏“蚕的生长变化”;有分类游戏“奇妙的动物世界”;有配对游戏“找朋友”;有情景游戏“看谁分得清”等等。在这些游戏中,我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幼儿积极投入去获取成功。

如,分类游戏“奇妙的动物世界”我是这样开展的:(一)游戏准备。(1)借用动物标本、图片、头饰,发动幼儿自带动物玩具。(2)与幼儿一道布置“动物园场景”。(二)游戏进行。幼儿将“动物园”中的众多动物分成哺乳动物和卵生动物两大类。首先商定好摆放两类动物的场所,然后排一排、分一分。他们碰到自己分不清类别的动物时,总要相互争议一番,搞清楚后才肯摆放到同类动物中去。排放分类过程中,渐渐发现了这样一个小秘密——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上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中游。我及时肯定了幼儿的发现,根据这一发现,再让幼儿将这两大类分别分成三小类,以此延伸。我又请幼儿从两大类中分出饲养类与野生类;食肉类与食草类;家禽类与家畜类;昆虫类与鸟类。为使游戏达到高潮,我们在游戏中套游戏,请幼儿分别戴上动物头饰,去找朋友找同类。“老虎”找到了“狮子”说:“我们都是野生动物。”“蝴蝶”找到了“蜜蜂”说:“我们都是昆虫类。”“小鸭”找到了“小鸡”说:“我们都是家禽。”“鸽子”找到了“黄鹂”说:“我们都在天上飞。”经过这样由浅入深、具体生动、玩中套玩的游戏活动,幼儿初步了解了动物世界的分类。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法,使幼儿将外部操作与内部智力活动结合起来,促使了原有信息的分化并形成概念,使他们在游戏中明白了浅显的科学道理。

方法之二: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物,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由表及里,渐次拓展,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首先,注重教给幼儿观察方法。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决定了其观察往往是笼统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常常是朦胧的、混淆的。还有的抓住某一点却不顾整体。这对幼儿观察事物,认识某一自然现象极为不利。针对上述情况,我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物根据幼儿认识规律构建框架,由浅入深,每次突出一两个问题,组织系列观察活动,教给幼儿科学的观察方法。如观察蜻蜓,幼儿开始只能说出蜻蜓的一般特征:有翅膀,身体下有三对足,会在天空中飞翔。这些与其他昆虫并没有多大区别,为使幼儿对蜻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我准备了一只活蜻蜓,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观察结果“蜻蜓的翅膀薄而透明”;“尾巴像竹竿”;“背上发亮、尾部有两个小钳子”。为使观察具有顺序性、准确性,借助放大镜让幼儿有序、仔细地观察蜻蜓的外形。于是他们惊奇地发现“蜻蜓头上的两只眼睛是半圆形的,又大又光滑。大眼睛里还有许多小眼睛,两眼之间是一张黑色的嘴巴,没有耳朵”。“蜻蜓身体下有三对足,足上有许多小毛,像小锯齿”。“蜻蜓身体上有红绿灰各种颜色,长着两对透明的翅膀,上面有像叶脉一样的纹路”。“蜻蜓腹部有许多环节,腰部下还有一条细长缝,呼吸时一伸一缩”。“蜻蜓的尾巴像竹竿,停下时尾巴向上翘,尾部有两个小钳子”等等。幼儿的好奇心萌发了,喜欢问这问那,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向幼儿讲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是益虫……当幼儿与老师一同放飞时,幼儿目不转睛地送别了远去的蝴蝶。这样由静到动的观察,既使幼儿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又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其次,着力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终身受益。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参观、散步、劳动活动中,我们都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观察,以促使他们爱观察、会观察,养成习惯。通过种植活动,引导孩子们观察各种作物、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饲养小动物,使他们观察并掌握这些小动物的特性、生活习性、生长变化的过程。我们还要求孩子每天白天观察天气,晚上收视天气预报,每天用图画形式记录天气情况。长此以往,使孩子们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方法之三:利用各式各样的科学实验,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小实验是一种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有趣活动,可以扩大幼儿眼界,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激发起求知欲望,培养幼儿重视实践,用于探索的精神。因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孩子动手的实验,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

日常生活中,幼儿知道电池里有电,将电池装进电筒里,开启开关,电筒就能亮起来。那么电池到底是怎样使电筒发光的?是不是随便让灯泡和电池碰到就能发出光来?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幼儿一起做了个小实验“灯泡亮了”。我们要求幼儿每人带一只灯泡(电珠)、一节电池、一根铜丝。开始先让幼儿将三样物品随意连接,看灯泡亮不亮。这时有的幼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此时,我给幼儿适当指导,教幼儿正确的连接方法,并告诉幼儿一个科学常识,连接电池与灯泡的铜丝是金属物,金属是能导电的,而有的非金属是不能导电的。为证明这一点,我们让幼儿剪断铜丝,用其他物品在中间相接,看哪些物品相接后能使灯泡亮。幼儿找来了铅笔、橡皮、火柴棒、小剪刀、铁发夹、大头针、回形针等物品,他们一一操作实验,精心连接,结果发现铅笔、橡皮等非金属物的确不能导电,而金属物小剪刀、回形针等物能导电,使灯泡亮。在进行这项实验活动时,我还适时告诫幼儿一些家庭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当然,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让幼儿在科学交友的摇篮里成长,不仅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幼儿发展的必然需求。只要我们不断进取,不断探索,才能让幼儿永保好奇之心,永存探索精神。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蜻蜓灯泡动物
灯泡创意秀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蜻蜓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