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习惯
一、以兴趣引发思维,课堂导入要理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践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时候,学生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语,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已经产生了兴趣,而是要注意从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这种上升,不是靠学生产生了兴趣就能解决的。因此,导语不能单纯追求仅能使学生处于“自发兴趣”的低水平的形象或故事上,而要善于通过种种优化的导语来揭示数学哲理。例如,在上课的一开始,利用猜谜语、释题、设问等形式导入新课,从讲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进充满魅力的艺术殿堂,整堂课也会随之兴趣盎然。
二、教师积极参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组织者,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留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作为引导者,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作为合作者,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参与数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成果。
在课堂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对话应成为教育交往的手段。在教学四年级《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时,为了让学生发现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我先让学生观察数字特征,然后变序,最后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理想境界。
1.认真的听课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2.质疑问难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发问。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本和听课时,把疑难的地方随时画出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细看、深究的习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于一般理解的倾向。
对小学生来说,低年级的时候还比较敢问,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要启发引导。例如,课本面是长方形,操场也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为什么比操场的四个角小得多,怎么说他们都是90度?面对学生这些有意义的联想和发问,教师不宜急于回答,要把问题推给大家去思考,让大家共同去解决,然后再总结。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质疑问难。
3.计算习惯。即:(1)培养学生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分析,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
4.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
诚然,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期待,也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度思考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地、不断地去实践总结。
作者简介:李玲,女,出生于1977年9月,本科,就职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新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