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是一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科学,又是一门离不开科学实验的科学。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效率;高中
在课堂教学中,生物学内容有宏观的直观知识,也有微观的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展示的科学。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直观而深刻地了解生物知识,本文从教学手段方面浅谈了在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方面的技巧。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多年来,通过与老教师的学习与交流以及我个人的摸索,我认为,为了让学生在尽量的短时间内学好生物学,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大胆而有效的尝试。
一、传统黑板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提供丰富的现实生物资料,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并掌握课本知识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特别是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的曲线动画图一展示出来,学生就一目了然。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二、生动导入、恰当设疑、巧用事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堂教学往往容易走上“满堂灌”的老路,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不受学生喜欢的,更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听着听着有一些学生就昏昏欲睡了。要改变这种状态,我认为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讨论的空间,围绕主题自由表达、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就不会死气沉沉,更不会是“满堂灌”了。譬如,在上生物必修一《细胞癌变》章节时,本节课我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常规,一上课就在黑板上这样写着:“癌症可怕吗?离我们有多远,我们如何预防癌症?”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法,充分调动与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堂教学上运用建构实物模型的实验,或类比的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例如,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是一大难点内容,若教师直接以口头讲解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则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更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这里面的知识太抽象化了。于是,我试着采用建构实物模型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我让学生用甲、乙两个塑料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个塑料小桶内的白、红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白色彩球代表显性基因D,红色彩球代表隐性基因d),并且在甲、乙两个小桶中分别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以白、红彩球的随机组合来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由三个学生一组合作完成,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最后,大多数小组都得出了组合类型即DD∶Dd∶dd比例约为1∶2∶1和性状分离比例约为3∶1这一结果,并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通过这个直观的实物模型实验,学生很快地明白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里所有原本很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并掌握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四、生物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将课堂搬到室外,结合书本,紧密联系生物与自然中的生物知识,尽量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的知识
“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室里进行”已经成了大多数教师教学理念中长期形成的不可更改的固定模式,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更加提倡教师主动走出教室,尤其是生物学科,在适当且有必要的时候可把课堂教学转向户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享乐,在乐趣中求学。例如,在讲授《种群特征》中“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书本知识于具体实践中,我把教室教学转移到了学校田径场教学,让学生四个人一组,运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某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每组学生都很快地选择好地方后,就积极地用他们课前准备好的绳子量、测、数、算。然而在真正亲身实践的时候,学生才知道什么是困难,才知道科学历程的艰难。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过经我现场指导后,很快就了如指掌了。在后来的实验报告中,很多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深刻感受与体会。同时,也希望我以后多多进行这样的户外教学。真所谓生物教学更要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求知、尽情享受。
五、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回归课堂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中注重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现今学生的知识面十分的宽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纯组织者的弊端已经不可避免地、接二连三地凸现出来,学生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工具,显然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想要上好生物这门课,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那一边,创设适当的角色情景,在实施中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提高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老师也将渐渐由组织者变为指导者,更变为参与者之一。
如,在教到“细胞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这一课时,因为内容比较少,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看书也可以明白,内容也比较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我课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假如你是老师,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由你来上,你怎么上?”第二天生物课,我让两个学生根据他们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分别上讲台帮我上这节课,而我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充当学生的角色。最后针对学生的讲课我只是简短地进行了小结与补充。这样的课不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以“我”为中心的弊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心理素质,全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讲述清晰、概括总结等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消除以“满堂灌”、强迫学生接受知识的老路,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理念。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实践,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陈继桢,张祥沛,曹道平.生物教学论[M].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誉,男,1978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