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关于新课标的提出到进入基层教育已经引起强烈反响,带来一系列对教育的促进,将学生从过去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动手、动脑,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将全面提升当代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角色关系;教学模式;创新精神;实践
从2012年9月份正式使用新课标化学教材后,满堂讲,反复练习,题海战术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当通过对过往教学模式扬长避短来达到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研究和实践经验,我认为在化学学科教学上进行以下的改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改变师生角色关系,不再做课堂主导者、转型协助者,替学生“打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化学教学注重实验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并记录现象,分析对比现象,最终得出结论;需要学生根据生活、学习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新问题,并设计方案进一步研究、验证。
化学教学的需要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纯粹地讲解和针对性习题训练,导致学生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为了完成习题而进行思考,没有真正将思维扩展,发展成一个个应付考试的机器,违背了化学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化学本身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质疑精神的学科,而不是盲从;以前的教育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理念明确强调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淡化理论知识的记忆,与教师当“课堂领导”的模式有严重的冲突,所以,做好师生角色改变即是当务之急。
二、探究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与同伴交流的时间,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质疑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告别“不敢反对”
探究型学习模式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畅所欲言,尽情质疑,并能得到同伴的协助,提高得更快,学习也变得更加愉快。
探究学习模式旨在提高课堂效率,给予学生表达自主思想的机会,对教师的素质及备课能力要求更高,作为教师,不仅要把必须理解和记住的知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要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发言和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出探究型学习的优势,同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的同时,对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层次、进一步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思想,提出质疑,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更易与国际接轨
我们参与了过去的教育,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却无法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他们能完成问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希望培养出一批批能说会干,工作中能创新的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能做好工作,更能在工作中思考,改进工作模式、方式等,加强人际沟通,懂得在工作改进、工作效率提高、自我工作反省等方面思考,推进企业乃至社会的进步。
四、课前、课后给学生解套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环境和目标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从过去的不断作业、不断考试、不断记忆中解放出来,要在课堂上交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尽可能地减少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前适量的预习可以让课堂效率提高,课后复习可以巩固已学知识,过多的课前、课后任务会让学生没有活动时间、没有思考时间,更没有时间让学生培养自己特长,而现今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比基础型人才要大得多。
五、实践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提倡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知识,去理解反应,记忆现象,并通过实验过程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对比,获取新知识,没有了实验的化学就像没有灵魂的个体。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找到许多与课本知识有差别的地方。
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中,课本选择了四种金属分别与盐酸和硫酸反应,根据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异常”:一是铁和酸反应后,溶液先黄后绿;二是铜和酸本身不能反应,然而过程中却发现铜变得更亮,溶液颜色变成浅蓝;三是铜和酸的反应中,我们发现铜的表面有少量气泡出现。学生发现这些现象后,迅速进行了讨论,也向老师寻求了帮助。最终,学生都弄清了产生“异常”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对实验进行改进,同时也认识理论环境与实际环境下实验存在一定差异,并非否定课本中知识,而是反映环境或外界条件不同。如果没有动手实验,学生就不会去改进实验,将永远停留在记住书本知识这一层面上。
总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作为化学老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革刻不容缓,让我们一起为化学教改努力吧。
参考文献:
成汝喜.探索的足迹[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作者简介:苏良志,男,1982年6月10日出生,本科,就职于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初级中学校,研究方向: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