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所谓岭南钢琴音乐,是作曲家们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为流传的本土民间音乐元素,结合西方作曲技巧和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改编创作而成,改编后还保留着岭南地方特色的钢琴曲。探索创作这类作品,能为我们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其中,陈培勋先生改编创作的《平湖秋月》,就是非常成功的一首独具南国风采的钢琴作品。
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原本是岭南音乐中一首非常著名的丝弦乐曲。整首作品音调柔和婉转,旋律优美流畅,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同诗情画意一般,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以及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感受与热爱。上世纪70年代,陈培勋先生将该曲改编创作为钢琴独奏曲。改编曲是在保留原曲调风格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钢琴多声部的特点,再加上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的配置,使原曲更加表现的玲珑剔透,又一次释放了它独一无二的音乐魅力,使其屹立在祖国的乐坛之上。无论是从标题还是和声,无论是从伴奏织体还是表现手法,无不都体现出岭南钢琴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体现出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差异,毫无疑问,岭南钢琴音乐对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学习思考和关注研究之所在。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某些特质也会给音乐作品留下印记。民族乐曲在改编为钢琴曲的过程中,凭借的乐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文化烙印是难以磨灭的。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的创作过程,亦是如此。将民族音乐、文人音乐不断改编为钢琴曲的过程,更是几代岭南音乐人不断将西洋器乐中国化的过程。
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的肖友梅先生,他是岭南钢琴音乐的奠基人。他为岭南钢琴音乐的发展准备了充实的人才条件,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专业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作曲家,陈培勋先生即是其一。
陈培勋先生为岭南钢琴音乐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在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中,绝大部分都具有岭南风格特色。一方面作为地道的岭南人,陈培勋先生具有丰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先生原籍广西合浦,出生在香港。从两个地域上看,都属于岭南地区。岭南的地域主要划分为:广东地区、广西地区、海南地区。岭南文化的划分也是根据地域来划分的主要有: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而香港与广东毗邻,香港的本土文化与广东文化大体同出一致,有些习俗与文人气息也是一直保存下来的。可见,陈培勋先生从小就被浓郁的广东人文气息包裹着,对岭南的文化渊源颇有了解。
另一方面,陈培勋先生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中西合璧式的自身学习努力方向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学习钢琴与管风琴,骨子里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西方音乐文化素质。1939年后,又赴上海接受音乐专业教育。正因为陈培勋先生的出身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风格,又不失西方钢琴韵味。既有广东音乐风格特色,又能把岭南的人文地方特色表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其创作的重要成就主要是用岭南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他先后改编创作了《卖杂货》《捍天雷》《双飞蝴蝶变奏曲》《思春》《平湖秋月》等钢琴作品。就当今的中国钢琴作品而言,有以《牧童短笛》《夕阳萧鼓》等为代表的江南风格,有以《花鼓》《红头绳》等为代表的北方风格,有以《新疆舞曲》《兰花花》等为代表的西部风格,有以《巴蜀之画》《火把节之夜》等为代表的西南风格,有以《内蒙民歌主题小曲》等为代表的草原风格……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编织成我们美丽的中国钢琴音乐花环。在这艳丽的钢琴百花中,有一朵则是以《卖杂货》《平湖秋月》等为代表的岭南风格。
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原本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广东音乐的器乐作品,它是广东著名作曲家高胡演奏家吕文成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吕文成(1898-1981),广东中山人,20世纪20年代后生活在上海,后旅居香港,上世纪30年代吕文成先生游览杭州西湖风景时,感念时局动荡,引发无限乡愁。他既怀着国土被分割,国家力量日益衰落的沉痛心情;又怀着坚信中国能夺回土地的心念,送上对自己祖国最美好未来的愿望,创作了《醉太平》这首器乐曲,该曲后改名为《平湖秋月》。吕文成先生一生创作发表的广东音乐作品有100多首,其中《平湖秋月》《步步高》《蝶恋花》《醒狮》《蕉石鸣琴》等更是他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岭南传统音乐风格特色,同时也吸收了西方音乐的长处和优点。因此,吕文成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充满活力,得到了音乐界的认同和好评,也深受岭南大众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并为后人广为流传。
显而易见对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这首作品而言,不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改编创作,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岭南人,他们从小就受到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他们骨子里摆脱不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他们能够创作出上等岭南音乐精品之内在原因所在。
通过改编乐器曲《醉太平》的钢琴曲《平湖秋月》在旋律上,开头加了一个半小节构成的引子(见例谱 1),既保留了原有明媚流畅,音调婉转的旋律,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主要体现在右手旋律的流动走向以中低音为主,而左手连续出现的五度音程就像敲钟的声音萦绕在人们的耳边。
在曲式结构上,作曲家运用了结构较简洁音乐素材相对集中的小型一部曲式,通过对单一音乐素材进行不间断连续反复的陈述,形成了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小型复乐段的结构表现形式。
例谱1[1]:
例谱2[1]:
在模仿广东音乐乐器方面。谱2中,琶音和短倚音的装饰音在反复出现,主要是为了模仿《醉太平》中的主奏乐器——高胡,模仿高胡的滑音和加花的演奏方式。高胡按实际音高记谱,定弦比二胡高纯五度或纯四度,拉奏时发音紧张、尖锐。在高胡常用音域范围,能拉奏出清脆、亮丽、圆润的音色,适合拉奏柔和、活泼的曲调,并经常与二胡构成高低八度齐奏;在演奏时要略突出高音。
在左手伴奏织体上,紧密的32分音符在演奏和音色上,模仿了秦琴快速弹奏时的音色,好像流水般明晰,就像大小雨点落在荷叶上时清脆的声音。
例谱3[1]:
在例谱3中,是本曲18-19小节。在这两小节的演奏中左手通过震音的伴奏方式,来模仿扬琴弹奏中的轮奏,即扬琴的左右两只琴竹轮流交替地快速敲打两个音。而右手出现的装饰音则是为了用来模仿拉奏高胡时滑指的音色特点。
例谱4[1]:
在例谱4中,演奏上的技巧模仿了古筝的刮奏技术,刮奏是古筝演奏中最具有特点的表现形式,此处应用这种演奏技巧来描绘出一副夜色里波光涟漪的湖面是再好不过的了。
例谱5[1]:
在例谱5中,右手出现颤音的演奏方式,是为了模仿广东民族乐器中洞箫的演奏。
要想演奏和把握好《平湖秋月》这首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首先要有意境的心灵描摹。有关意境问题,这应该是属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范畴。刘承华在《中国音乐的神韵》中认为[2],“阐释中国音乐,如果没有揭示出这种独特的美,那么你阐释的就不是中国音乐,不是真正的中国音乐,因而也就无法抓住中国听众的心。”所谓“独特的美”,即是中华文化中的“意境”。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就像绘画一样,不仅是情景的描摹,也是通过清淡的和声与柔美舒展的旋律,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美妙的音乐心灵世界;也表现了宋诗《平湖秋月》的意境:“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鹭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音乐空灵含蓄,柔美的旋律与微微起伏的和声织体与月光湖水交相辉映,极富诗情画意,颇有 “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意。因此钢琴曲《平湖秋月》深受我国钢琴演奏家和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喜爱。此曲实为中国钢琴曲之佳作,也是岭南钢琴音乐之代表。
其次要有虚实的音色模仿。《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里有多处属于对民族乐器的音色模仿,这也是该乐曲的特别所在。例如古琴音色有虚有实;古筝的音色偏于清亮高远;琵琶的音色结实慷慨;洞箫的音色比较暗淡悠远;高胡的音色高亮圆润……所以要想演奏好岭南钢琴音乐,首先要对这些民族乐器有感性认识,了解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做足演奏之外的艺术功课,才能真正掌握好,演奏好《平湖秋月》这首乐曲。例如,用琶音和短倚音的装饰音以及震音等形式来模仿高胡;模仿扬琴、模仿泰琴的演奏音色,从而达到表现岭南音乐的韵味;用以模仿古筝的刮奏技术和音色,描摹好似波光粼粼的秋湖夜景等等。
再次要有演奏的艺术处理。根据民族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岭南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比较特殊,要考虑到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一是,改编曲的原曲音乐的特点的继承,民族乐器演奏特殊技法的模仿;二是,钢琴语言与民族音乐风格的融合,用钢琴演奏技巧创新“民族乐器音色”的钢琴演奏法方法。指触的方法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方法。赵晓生先生在[3]《中国钢琴语境》一文中结合中国古代的“琴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归结为20种,对中国钢琴曲的演奏提出了非常独到的可行的建议。如《平湖秋月》原曲高胡有大量的抹弦滑音、前倚音,钢琴曲则用三度倚音来模仿,演奏时应顺着手腕手臂的力量带动手指轻柔地弹出,不要有颗粒明亮的音色。
西方浪漫派代表人物肖邦创造了“弹性自由速度”,这是肖邦钢琴音乐的标志之一。中国传统音乐“声可无定高,拍可无定值”[4],这种音高、节奏上的随意性表现在演奏者的自由创作中。音值的长短,节奏的松紧,由表演者根据音乐的内容来掌握,通常称之为“弹性节拍”。这种“弹性节拍”不同于西方浪漫的 rubato节奏,它通常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乐曲更富变化,常用的有 “非均分律动”和“非功能性均分律动”两种[5],非功能性均分律动有强拍与弱拍分别的节奏,也有小节线,但强弱拍在每一小节中的位置不固定,并不遵守“首拍强”的原则。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岭南钢琴曲中这种“散节拍”及“非功能性均分律动”具有特定的表现张力。
还有就是需要科学的运用踏板,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要,踏板的运用不仅是手指的技巧,更取决于对乐曲的理解,同时也给乐曲增加了不少的色彩。对于带有五声调式的《平湖秋月》这首讲究音色和意境的乐曲而言,只是根据西方和声体系规律来运用踏板是不够的,科学合理的运用踏板显得尤为关键。具体说就是右踏板我们可以用的多一些,时值可以长一些。主要原因是该首乐曲有几处是模仿岭南地方民族乐器音色的,而有些民族乐器本身就没有制音器,特别是弹拨乐器,例如秦琴、古筝、扬琴、琵琶等莫不如此。因此音响上混音效果是必然的,也是允许的。另外,从民族五声音阶调式和声角度上看,混音效果也是谐和的,这样也达到了我们音响上追求朦胧之效果。除了大量使用右踏板外,左踏板在这首乐曲中也要适当使用,特别在表现静谧空灵的意境时,左踏板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演奏效果。
综上所述,具有岭南特色的岭南钢琴音乐具有丰厚的岭南历史文化积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岭南钢琴音乐独特的神韵。运用岭南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不仅使这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质的钢琴作品再次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中国钢琴音乐得以充实和发展。
[1]童道锦,王秦雁.陈培勋钢琴作品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26-30.
[2]王昌逵.中钢琴音乐文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77.
[3]赵哓生.中国钢琴语境[J].钢琴艺术,2003(2):78.
[4]杜亚雄.中国乐理的十个基本概念[J].音乐探索,2012(1):56.
[5]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