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英
(西安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65)
自从十七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34以来,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自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在农村应该由谁来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2]49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59.4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3]如何提升这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则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陕西关中、陕北、陕南部分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影响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因素,最终找到提升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对策。
党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包括乡镇党委会和村党支部。为了全面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课题组对陕西关中、陕北、陕南的部分乡(镇)基层党组织和部分村党支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主要围绕领导班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情况、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包括组织机构、内容选择和宣传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农民群众对各级基层党组织的评价情况来设计的。对数据采用了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
对乡(镇)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查问卷抽取了100份,有效问卷为81份。样本乡人口12.63万人,党员1 021人,共有117个党支部。
对村党支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查共发放调研问卷100份,回收86份,全部有效,回收率为86%,作为总体状况描述样本。在86份调研问卷样本党支部中,共有党员356名,其中女性党员62名;35岁以下的党员86名,占24%,流动党员占52%。
(1)农村基层党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情况。统计显示,各乡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已成为一项制度,并能坚决执行的占33%,大多数乡的领导班子只是上级要求时才组织学习。而在村级党支部中集体政治学习还未全部建立相应的制度,只在上级要求时才组织集体学习;另外,还有11%的村党支部从来不组织集体学习。
在理论学习的内容选择上,无论是乡镇党委还是村级党支部,学习材料都主要集中在中央文件、上级领导人的讲话和相关的惠农政策方面,而对于把党的理论与农村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专题内容学习较少。
对于学习的方式,有31%的基层党组织采取自主学习方式,通过参加乡级党校或其他途径学习的在乡镇党委中比例只有11%。47%村级党支部是靠自主学习,但对自主学习的内容、是否真正自主学习、学习的效果如何则无从评判。
(2)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在问卷调查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从是否有专门机构负责、宣传的内容及宣传的方式来设计问卷的。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各乡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由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并有专门部门做此项工作的仅占27%,这说明需要加强乡镇基层党组织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视。在宣传中能主动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农村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编写专门宣讲教材的仅占3%。说明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必须解决好理论与农村实际相脱节的问题,要组织力量编写适合于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在宣传方式中,有56%的基层党组织采用向村级基层组织印发材料,对多数农民群众所喜欢的由宣传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的宣传方式则采用的较少。
(3)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村级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的制约因素既有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影响因素(具体见表1)。
表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约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较低,其宣传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而部分村领导自身不重视也成为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内部因素。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农民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加上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缺少专业的宣传队伍和适合农村的宣传材料,成为影响宣传实效性的外部因素。说明要想让农民群众理解并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外,还需要从外部吸收力量。
(4)农民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工作的评价。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群众对村党支部的宣传方式、宣传效果及整体宣传工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较满意和一般两个区域(具体见表2)。
表2 农民群众对村党支部宣传工作情况的评价
说明大多数村级党组织已经承担起了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并且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得到了部分群众的认可,但离群众非常满意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机制,以此来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胡锦涛曾指出,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严重。二是部分党员素质不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些党员甚至丧失了先进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4]2437这些问题在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同样存在,除此之外还有发展党员困难问题,以及一些党员干部要么是不具备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本领和能力,要么是只顾自己发家致富。还有部分党员自己富裕后长期脱离农村,并不关心本村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部分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部分党员干部先进性的缺失,破坏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同时也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推进。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滞后性表现在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及活动开展等方面。
从设置形式来看,目前大多数农村基层党支部还是按过去行政村进行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与农村出现的大量新型经济组织不相适应。随着更多农民党员流向城市,传统的设置方式也无法对这部分流动党员进行管理。因此如何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基层党组织城乡互动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工作方式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是习惯于靠行政命令方式对农村具体事务进行管理,而且其管理手段也比较单一,习惯于“替民做主”。事实上农民已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不再需要基层党组织对经济活动直接管理,而是急需为他们提供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服务。但现实中多数村级党组织包括乡镇党委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相应位置,很难快速建立起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到党组织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中的推进。
从活动开展方面来看,对村级党组织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村级党组织中67%的村党支部都有自己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6%的村党支部还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但在设备的使用方面,只有13%的村党支部经常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组织活动。77%的村级党组织都能够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但具体培训次数有所不同。普通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情况并不理想,33%的村党支部采取让党员自学,有固定的学习材料并能组织学习的党支部只占到7%。村级党组织活动情况的现状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推进。
如何构建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队伍,需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在现实中并未建立起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队伍。对村级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的调查数据显示:缺少专业宣传队伍已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大制约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要采用印发材料和利用广播宣传的方式,而且宣传内容也主要集中于中央文件和相关的政策,采用派专门的宣传员宣传方式则较少。可见,专业宣传队伍的缺乏造成了农民对宣传内容的不理解,不利于农民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在问及“您今后长期的愿望和打算是什么”时,被调查的陕西宝鸡地区的44.6%农民选择了留在农村,建设新农村;4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转移出去,变成城市人;15.2%的被调查者选择拿不定主意。而陕北地区被调查者只有28.3%农民选择留下来,建设新农村;选择转移出去和拿不定主意的农民则占到71.7%。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自愿选择留在农村的人数在不同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来看,农村人才外流的现象相对突出。
长期以来存在的城市化的教育体制也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针对农村实际需要的农业技能型人才缺乏,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社会竞争是以城市化为中心展开的,农民也在尽力顺应这一事实,因此能从农村土地上走出去的人也很少再愿意回到农村。近几年,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但如何从长远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应该是西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证,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乡镇党校对村党支部成员及部分优秀党员代表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在乡镇工作经费中要专门设立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经费,而且要保证随着财政数量的增长而增长。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培训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的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要灵活多样,可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和发放资料相结合,理论讲授和实地参观相结合。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教育基层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和关心的问题,树立党员干部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在农村建立“三项保障”和“四权明晰”制度,即确立村民会议制度、村级重大财务支出制度和村干部“双述双评”等三项制度,以保障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影响了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针对中国农村目前和未来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出,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必将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需要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党员及部分村民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已经建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甚至有的实现了跨村的联合。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逐步探索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产业链上、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的组织,把党的组织建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环节和关键的领域。“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5]46
具体来说,就是在产业链上建立农村党支部,在一些致富项目上建立党小组,有利于对农村党员的全覆盖。鼓励党员积极创业,发挥党员的创业示范作用。在地理位置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占优势的农村,可以推行跨村联建和强村并组党组织,扩大村村、村社、村企联建党组织的工作。在当地产业和行业协会上设置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引领发展的作用。
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重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城乡社会的互动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心要从党支部向农村社区转移,根据农民的思想动态和农村实际状况,不断调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和方法。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不断吸收普通农民群众和农村中的精英人士加入党组织,成为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整合农村社会的有效力量。要与农民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建立互助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离不开基层专业的宣传队伍。要求理论传播主体“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6]366
首先,宣传队伍人员的构成应多元化。从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工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通俗化的表达,编写适合于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材,选拔那些了解农村实际的优秀人员组成讲师团;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选拔政治信仰坚定、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专业化队伍的主体力量;在农村致富能手、农村能人、优秀青年中选拔乡土人才;从当代大学生中选拔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经济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这样形成了由讲师团、乡镇干部、乡土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的宣传队伍。
其次,对宣传队伍的组成人员应进行有所侧重的培训。对讲师团成员应进行农村实地考察,以加强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乡村能人来说,应通过定期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训班、业务研讨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高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要结合农村实际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教育,使其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理论自信。
最后,要从经费、政策和后备力量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在农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和宣传队伍建设。对由讲师团、乡镇干部、乡土人才和大学生村官组成的多元化的宣传队伍成员的待遇应予政策保障。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秦丰.中组部通报党建情况全国党员突破8000万名[N].北京日报,2011-06-25.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李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1).
[6]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