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宁 樊 雯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创新又是高技术产业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高技术产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是衡量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术产业是在生产要素方面以高技术为核心资源的产业,是由从事或主要从事高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活动的企业群体和相关机构组成,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征。高技术产业代表了当代社会的先进生产力。
美国商务部把高技术产业定义为:R&D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数中所占的比重超过10%的产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2001年确定并沿用至今的标准中规定了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即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自2006年始,我国国家统计局将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等八大类确定为高技术产业统计范围。
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他将发明看作是新产品、新工具、新工艺的开端,创新则是结尾;发明只停留在发现阶段,而创新则与应用相联系[1]128-135。伊诺斯首次直接明确对技术创新作了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的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2]35-42
傅家骥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37-42。张琳和施建军等人利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因素,针对江苏省高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为其设计了技术创新路径。[4]60-64
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尝试,但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Hill提出了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4种间接指标:测度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测度中间产品的指标、测度某种产品或过程性能的指标、测度某种产品所需投入要素数量的指标[5]46-50。克拉克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来度量,其中产品创新能力是企业产品制造周期、产品研制效率和综合产品质量的综合体现,工艺创新能力是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开发、小试生产、批量生产能力的综合。[6]6-7Debresson 用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等指标来评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7]6-8
赵宗更等所构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创新技术基础、创新转化能力、创新经济支持能力”3个大模块,以及“创新资源水平、创新技术能力、成果转化扩散能力、经济实力、竞争力水平”5 个要素。[8]61-63张倩男和赵玉林构建了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支持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人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新产品产出、专利产出、利润总额、创新意识、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原价”8个二级指标,以及相应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所构成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9]21-26刘贻新、张光宇等构建了由“创造新需求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环境匹配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应用水平因子、财力资源因子、人力资源因子、物力资源因子、政府因子、市场因子”等6个二级指标以及1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10]15-19
根据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我们总结出其中存在的缺陷:
(1)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创新能力的测度上,对产业层次研究较少,而且对产业创新能力的测度也只是借用了企业创新能力指标。虽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但毕竟是高于企业层次的经济领域,因此建立一套适合评价产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为全面反映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包含众多指标,实际操作时许多数据无法获取,阻碍了下一步评价方法的选择。当前综合评价方法多数集中于截面数据,仅分析某年特定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连续性;少数将时序数据与截面数据相结合的研究,其计算步骤繁琐,计算工程庞大,不能体现评价方法的简洁高效。由于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本文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价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其一,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能准确反映各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各指标有明确的内涵,按照层次递进关系,组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关联的整体。
其二,科学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时要求考虑产业技术创新要素以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要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产业技术状况的指标,并且要求指标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统计性和代表性。
其三,系统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时尽量考虑全面,同时还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统筹设计。
其四,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指标的数据能够有效量化和测度,或者能够直接从统计部门的公开资料和统计年鉴中获取。[1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要素、技术创新产品产出要素、生产制造能力要素、技术创新扩散要素、市场结构要素、技术创新环境支持要素。[12]152-158依据前文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及数据可得性,经过大量文献研究,本文采纳大多数学者在进行产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所采用的原则,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分为四大要素: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最终确立了21个指标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3.1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指产业内部企业为技术创新而投入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物质资源,一般包括资金、人力、设备三方面的投入,由5个指标构成:R&D经费内部支出能很好的体现技术创新的实际投入水平,非R&D经费投入是技术引进经费、技术改造经费、消化吸收经费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的总和,这二者反映了资金的投入能力;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衡量了该产业研究的技术潜力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潜力,计算公式为: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全时人员数+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反映了产业技术创新核心人员投入力度的强弱,也就是反映了人力的投入能力;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仪器设备费反映产业内部企业为技术创新在创新设备上的投入,衡量设备的投入力度。
2.3.2 技术创新转化能力
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主要指成果转化扩散能力,是技术创新在各个企业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以达到新技术在整个产业中实现的目的。这方面由5个指标构成:项目建成投产率是建成投产的项目与全部项目的比例;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衡量每年购进的固定资产有多少投入到了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反映整个产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技改投资完成率是指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与生产设备原值之比,计算公式为:技改投资完成率=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生产设备原值×100%,用来反映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资金投入的力度;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是指衡量科技成果直接在当地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该项指标越高,说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越强。
2.3.3 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
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指产业内部企业创新环境支持和产业外部创新环境支持,是支撑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也是技术来源。这方面由6个指标构成: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和产业研究机构数占全部企业数比重,用来衡量产业内部的企业创新环境支持;政府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中的比重反映了政府产业政策倾向和经费支持水平,体现了产业外部环境的政府支持;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同时由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区域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而且需要区域内具备合理的产业结构,因此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可以衡量某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产品市场占有率用来反映产品在整个产业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市场占有率=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全国同产业产品销售收入×100%。这些指标均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支撑能力。
2.3.4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的产出效果,体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收益和规模水平,由5个指标构成:拥有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反映了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普遍程度及产业在技术创新科研产出上的效果;高技术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一个产业在产品方面的创新情况,衡量新产品生产能力的状况,新产品产值率越高,则表明该产业的知识密集程度越高,产业创新效益越好;高技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用来反映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取得的经济效益,以测度新产品对产业销售收入的贡献;高技术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出口交货值的比重,反映了高技术产业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侧面体现了产业创新效益的高低;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则是考察产业利润水平以及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产业获利能力。
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主观权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不同的分析方法。主观权数法、层次分析法采用主观方法确定相应的权重,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在权重确定上也有一定的难度。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判断样品的类别与归属,但聚类分析法在评价方法的具体排名分析上不如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实现客观赋权,比较适合多指标高纬度的数据分析,但若在主成分典型代表变量不是太突出的时候,容易使主成分经济含义模糊不清进而难以解释。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广,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进而使得因子经济含义清晰且便于解释。
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的方法,从很多指标中找到几个主成分,对各个地区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再采用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提取综合因子,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可以评价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核心能力,也可以找出影响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由于高技术产业包含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其内部是一个复杂系统,目前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侧重的评价对象即各区域(包括国家、省市)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是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进行界定的,具体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五大行业。
根据已有研究,本文设计了这套评价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引进了一个重要指标,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这是之前学者从未涉及的。另外,“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反应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从经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使评价更加合理全面。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应建立一套简洁、客观、科学、有效的测度指标体系来评价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应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此才能够合理准确地测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 庄卫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5.
[3]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张琳,王红梅,施建军.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3).
[5]R Hill.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
[6]K Clark.Implementing Structured Software Methodologies:a Case of Innovation in Process Technology [J].Interfaces,1987,17(3).
[7]Barton Core.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1992,14(9).
[8]赵宗更,吴国蔚,董慧,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05(3).
[9]张倩男,赵玉林.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4).
[10]刘贻新,张光宇,张玉磊,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突变评价模型[J].工业工程,2011(6).
[11]严微巍.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12]傅家骥,姜彦福,雷家骗.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