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之他解——试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探讨

2014-12-25 02:19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音乐学佛教角度

王 斐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对“出生入死”的思考,缘起于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研究生期间选修的瞿晓松先生开设的课程——《道德经附会》。他是从一个作曲家的角度谈对于老子《道德经》的认识的,本文试着从其他角度解释这个词。

所谓“出生入死”,在《韩非子·解老》中是这样解释的:“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1]142其在《道德经》的原文是“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离开了生存势必要走向死亡。天下的人,属于长生寿考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夭折的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碌碌多为、结果反而陷入死亡的途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用来保养生命的办法太过分了。”[1]142老子在此处是从分析生、老、寿、夭之关系的角度入手,深刻地论述了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而长寿。

当然,以上是关于“出生入死”的正解,下面本人将从一个音乐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谈谈对它的认识。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艺术门类当中,单就音乐这门学科就又细分为各种专业,譬如:作曲、指挥、管弦乐、声歌、民乐、钢琴、电子音乐、音乐学等等。在“术业有专攻”的教学背景下,各个学科在自身的学术范畴内近年来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有些问题更是让人甚为担忧。近期在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就极具说明性。如表1[2]:

表格里的内容虽说是一种调侃,但却说明了我们所谓的“音乐从业者”的思维和视角存在的局限性,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看“他者”(Other)都很不足为道。

鉴于此,联想到自1980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会”(简称“南京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现又称“音乐人类学”)的称谓以来,这门学科对我国音乐研究的深远影响。“民族音乐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于欧洲(其历史的发展可追溯至殖民主义时期),进而影响世界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还是在论域和视角方面以及“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实践,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并涌现了一大批这一方面的研究人才。

“民族音乐学”的定义当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任何一种音乐,将其看作是多种音乐的世界之一部分。另外,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在他的研究专著《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中也从如下几个方面定义了“民族音乐学”:

表1 音乐学院眼中体

1.“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音乐”[3]11。他认为应该将音乐理解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更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民族音乐学”研究要关注一个社会(团)如何从音乐的角度来界定自己,这个社会(团)对音乐的分类、音乐的功用、音乐应有的状况的看法以及一个社会如何改变它的音乐,如何牵涉到吸收和影响其他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2.“民族音乐学”是以比较和相对论的视角来研究世界上的各种音乐[3]11。所有的音乐体系都是民族音乐学家研究的范畴,为了理解它们而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研究。有一点尤其需要关注,那就是民族音乐学家要从每一种音乐自身的角度去研究,并且要努力学会以每种音乐所在社会的理解方式去理解它。

3.原则上,“民族音乐学”以“田野调查”(Field Work,又称“实地考察”)的方式做研究[3]12。因为只有参与实地的“田野调查”才能直接面对音乐的创造和表演,面对构思、生产、消费音乐的人,而这些都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

4.“民族音乐学”研究某个社会中音乐的所有表现形式[3]12。无论这些音乐是其中出色的,还是一般的,甚至人们几乎不接受的音乐都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尤其关注的,是来自社会和经济上处于下层的阶级、殖民地民族、受压迫的少数族裔,而非精英阶层的音乐。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获知,“民族音乐学”将音乐视为一种文化,对研究对象做全方位的“田野调查”进而作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问题的关键是要站在某一音乐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在自己的知识范畴内去理解和评价“他者”而“唯我独尊”。其最终目的是研究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因为世界上各种音乐都具有差异性,既然如此,那么不同种类的音乐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人也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应该拿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评判他人,平常如此,做学问则更是了。这样一来,人的胸怀才能够宽广,才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做到真正站在“他者的”角度做到“融入”和“跳出”,而不是“我执”,这似乎更有助于学术的研究。

再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举一个例子。其实当今时代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在我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特殊的原因而把信仰佛教、道教说成是迷信,以至于你要说个有关于佛教或者道教的一些事情,就会招来一些异样的眼光甚至责备:“你这个人真迷信!”果真如此吗?未必吧!本人倒觉得把宗教说成是迷信的人才是最大的迷信——迷信自己嘛!

譬如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面,信仰佛教就是消极避世,是看破世间诸事然后遁入空门。实际上真正的佛理并非如此,佛教是讲求入世救人的,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万物都是自己修行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说万物都成就了才是佛的最高心愿!看看佛教经典,真正的高僧大德,为了万物苍生一世总忙得不可开交,并不是找个地方躲清静,他们也是要静修的,但是悟道之后却比之前更忙,总是很精进的!现在有人总说出家人怎么样怎么样,其实是把根本的教理理不通,仅仅停留在“出得一个家,进入另一个家”的层面而已,还是不得究竟。真正悟道的人连出家这个概念都没有,在家即出家,出家即在家嘛,慈悲心更重要!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人世间吃喝拉撒柴米油盐皆是佛理,不能置于一个“空”的概念中,那样的话就执着于表象了。

所以,有许多人学佛学了一辈子,到底所为何来?“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迷迷糊糊钻了许久,世法出世法搞得两头空,何苦呢?!(当然,现在佛教和道教以及其他宗教仪轨都又从各个方面重新得到研究,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

根据上述例子一路跋涉至此,是想以此来说明本人对“出生入死”的他解,那就是走出自己的认知局限,从“他者”的角度来认识、比较和理解问题,则前路开阔;仅限于自身的认知范畴而妄自尊大,则固步自封,不得究竟。

[1]道德经[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音乐学院眼中体[EB/OL].http://tw.weibo.com/fatduan/3787394362894967

[3]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音乐学佛教角度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神奇的角度
音乐学人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