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启示

2014-12-25 02:11
关键词:关键德国模块

张 莹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819)

德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盛名享誉世界。正是出色的高等教育做支撑,德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跻身世界超级强国的行列,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功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进入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为满足社会需求,德国教育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理念,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将结合德国社会与意识形态,阐释德国高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理论与方法,以期对我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一、关键能力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框架

德国高校关键能力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经济的飞跃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加速了职业知识技能的老化,另一方面造成学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不易淘汰的能力的需求。迪特.梅腾斯(Dieter Mertens)于1974年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Schlüsselqualifikation-Thesen zur Schulung für eine moderne Gesellschaft)一文中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其将关键能力定义为“那些与一定的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的能力及胜任不可预见的变化的能力。当时的关键能力主要是指跨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梅腾斯将关键能力分为基础能力(Basisqualifikationen)、职业拓展性要素(Breitenelemente)、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Horizontalqualifikationen),时代关联性要素(Vintagefaktoren)。其中基础能力是指逻辑、全局性、批判性的思维和能力,这些能力在工作和一般社会活动中都会应用;职业扩展性要素是指职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是有针对性地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时代关联性要素是指与某一时代相关的能力要素,如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等[1]。关键能力自提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关键能力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参照标准。关键能力的分类也逐渐多样化,由最初的十几种扩展到现在的300多种单项能力。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关键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等几大类。其中专业能力分为特殊专业能力和一般专业能力,充分考虑了学生某个职业领域的专精和学识的博通。社会能力指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考虑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在工作及社会交往中密切的合作关系。方法能力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了学习的本质。自我能力指灵活度、创造力、毅力等能力,囊括了个人必备的习惯和能力①(见图1)。

图1 学生关键能力

德国的大学发端于中世纪,虽历经变革,但始终秉承“自由教育(又称博雅教育)”的理念。“自由教育不仅重视发展理性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人的身体和思想的自由,从而充分发挥人的潜力。”[2]当代社会提出的关键能力对“自由教育”理念进行了现代的诠释,倡导思想自由发展,获取理性的智慧及开发自身潜力,同时还考虑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即以科学为中心,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可见关键能力既吸收了自由教育的精髓又突出了大学发展科学的功能和职业教育功能。因而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脱离自由教育的本质,同时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关键能力是可迁移的、跨专业的能力,适用于不同职业和领域。因而在科技突飞猛进、职业技能迅速老化的今天,关键能力不易因科技进步而被淘汰,具有长期和普遍适用性,并可促进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能力的另一优势是具有职业导向性,其涵盖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在社会和各行业领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多种跨专业能力。同时,关键能力对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的界定充分考虑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并促进个人与群体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德国高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德国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已成为德国教育界(包括幼儿教育)的共识。经过多年实践,德国已经形成了较系统和完善的关键能力培养体系。关键能力涉及多种能力,且相互关联,因而少有某种关键能力的独立培养,此外关键能力的培养很难面面俱到,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高校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理念是积极引导、潜移默化。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方式是“附加方式和一体化方式”[3]。目前德国高校多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之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专门课程(通识课程与跨专业课程)和其他非教学方式来实现。本文尝试从德国高校通用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介入分析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1.一体化培养方式

(1)模块化课程设置,专精与博通并重,学习与研究共进。博洛尼亚进程后的德国高校采取学分制和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以本科为例,学生在学习期限内须修满180学分。开设的课程由数个模块构成。所谓模块是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课程设置模式,是将同一主题或同一方向的教学活动组合构成课程群的模式。模块课程通常分为专业模块和关键能力模块。专业模块又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提高模块。关键能力模块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方法论课程和跨专业课程。现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说明:本科学制为6学期,要修满共180学分,其中专业模块108学分、关键能力18学分、毕业论文12学分、辅修模块42学分。专业模块分为文学、语言学和语言应用三个模块。按照学年和专业学习深度的不同这三个模块又分别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补充模块。其中文学课群为文学导论、文本分析理论、实例分析、文本与语境、文本与历史、跨文化等课程;语言学课群为语言学导论、句法、词法导论、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课程;语言应用类包括写作、商务英语、文学翻译等。每个模块可供选择的课程很多,以文本研究模块为例,可选择的课程有:当代诗歌、美国短篇小说、美国现代小说、拉美短篇小说、后殖民文学等。关键能力模块也开设了多种课程,如文学作品翻译、可视的文化与市场、交际、演讲与雄辩术、新闻写作等多种课程[4]。模块化课程具有鲜明的优势。首先这种课程设置兼顾了知识的学习和方法能力的培养。知识学习是基于专业的实用性,而方法能力则是传承“授人以渔”的理念。现代社会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德国的高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而除了设置专业知识课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研究方法的课程。其次,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课程的模块化设置更系统、更集中、更深入。其特点是在明确的专业方向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做到渐进式教学,内容层层推进,融会贯通,各个模块之间相互支撑,环环相扣。而专业模块与辅修模块的提出充分考虑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跨专业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每个模块下供选择的课程的多样性,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关键能力模块更是兼顾了专业能力与跨专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可见这种课程设置对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厚基础”、“专精”与“博通”大有裨益。

(2)课程类型多样,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多种能力培养。德国高校课程种类多样,有讲解课(Vorlesung)、初级研讨课(Proseminar)、研讨课(Seminar)、练习/辅导课(Tutorium)、实习(Praktikum)及学术讨论(Kolloquium)等类型。课程结束后以考试(Klausur)或学期论文(Hausarbeit)等形式来考查学习成果。很多课程兼顾讲解课与研讨课两种方式并配有辅导课。其中研讨课是由德国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研讨课上教师抛砖引玉,提出问题,由学生去研究,然后主持讨论,师生一起交流看法并解决问题。研讨课不仅是答疑解惑的平台,还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师生间思想交流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首先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参与进来并分享其他人的成果。而教授穿针引线,统领全局,指点迷津,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术经典和理论分析分享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的,教授不会武断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有力的论证说服学生。而学生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要主动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见与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相比,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而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转为主动。大学的恰当作用是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获取知识[5]。研讨课代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保证了学生思想的自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体现。个性发展是科学之源、艺术之源,更是创新之源[6]。同时研讨课还侧重思维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课堂参与,在不断质疑和提问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和解决方法,并学习逻辑论证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创新的基本前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德国的大学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导师,除几门必修课外,学生必须自主选课。在弹性学制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寻找合适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养成不依靠教授和学校安排的自主学习习惯,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以更好地完成学业。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的同时,还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学习,共同准备课堂报告(Referat)或分析一个课题,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展示自己和团队合作的过程,每个学生需要学会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

(3)实习——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擅长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是德国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德国构建了企业主导、政府支持、责任清晰的实习制度。德国政府通过立法等形式为大学生实习提供了制度保障。《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多项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大学在组织学生实习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德国的职业委员会、劳动局等机构对企业和高校的学生培训和实习的开展进行监督指导。为激励企业,政府对愿意提供实习的企业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施罗德执政期间通过的总额27亿元的实习资助项目,规定接受实习生的公司最多可获得政府12个月的财政资助。如果公司为缺乏经验的德国年轻人提供12个星期以上的实习位置,政府还为每位实习生提供每月193欧元的经济资助,并帮其交纳每月102欧元的保险[7]。在制度约束和政策鼓励下,德国企业积极响应。各大中小型企业,还有政府机构每年都会提供大量的实习位置,并为实习生提供一定的培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磨合,这种实习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德国高等教育的传统。用人单位把有无实习经历作为招录人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学生也将实习看成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习的领域和地点也相对广泛。以企业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学生可申请去银行或中小企业的经济运营、管理等相关部门实习,还可申请政府的实习位置。在学期中德国高校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位置,比如高年级学生可在所在院系从事助理(Hiwis)、导学(Tutoren)等有关学科管理、科研及教学的辅助性工作。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最好途径,没有实践过的理论学习永远是纸上谈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真实接触,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理论,还能及时确定专业兴趣,调整学习计划。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参与团队合作,增强自己的社会融和能力。这样,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2.附加方式

(1)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关键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德国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咨询,还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针对性强。比如洪堡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开设计算机和数据库应用、跨文化交际、企业管理入门、修辞学、主持、演讲、团队与领导等80余门与关键能力相关的跨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课。这些课程与我国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有共同之处,都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启示。

德国的高校和企业有密切的联系。企业通常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与高校有长期合作。因而高校也经常邀请一些企业和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员为学生开办讲座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主持讲座的人员经验丰富,还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资讯,因而讲座内容实用、针对性强。比如弗莱堡大学会联合企业定期为学生开办各种咨询和培训活动,内容涉及跨文化交际,危机处理、职业规划、专业技能、创新等具体问题。

(2)协会——促进心智发展,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协会(Vereine)也被称为“隐形课堂”,是德国人开展业余爱好、进行社交的主要途径。德国有种类繁多的协会。目前德国有554 401个已注册的协会,平均每百万人中就有6 743个协会。协会种类繁多,最受欢迎的是体育协会、足球协会、歌咏协会等。入会没有职业和年龄限制,会员根据喜好自愿加入协会。还有众多的、遍布各地的青少年协会,仅柏林地区就有数百个青少年协会,涵盖足球、歌咏、乐器、手工、宗教、青少年救助等多方面。这种业余爱好主导下的协会活动有利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和性格的养成。比如绘画、音乐、阅读等能陶冶性情,有利于活跃思维,促进个性发展,锻炼心智;而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同时协会还是会员交往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培养会员的团队意识和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与艺术。因而协会活动对性格未完全养成的大学生来说颇为重要。

三、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德国教育界倡导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我国的素质教育异曲同工。目前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并受到多方重视。素质教育虽经过多年的探索却仍停留在一般号召和理论研究上[8]。素质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削弱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大学阶段也没有切实完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不妨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德国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有益成分来完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建设。

1.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基。结合德国高校课程建设的优点,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应注重以下几方面:摆脱应试教育模式,注意教育的完整性和弹性,兼顾大学学习的专精与博通;保证学生学习与研究同步,在教学中注重“授之以渔”,在保证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时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课程群建设突出专业的重点和特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紧密衔接。本科课程适当增加方法论类课程和学术前沿内容。通过必修课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同时提供在专业方向指导下的多种选修课,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

2.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立足学生是培养体系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使教学始终围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自己的独立看法,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思想,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求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来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人文经典作品;教导学生关心社会,与时俱进;提倡学生培养爱好,做全面发展的人。

这里要注意的是,要使提高课程质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首先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与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不同,教师不仅要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精深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支撑教学,同时更要注重讲课的艺术和方法,并细致体察学生的需求。如果没有博学多才的师资做支撑,不管课程体系建设多么合理,也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一切都会成为空谈。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实习保障体系的建成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关于实习的重要性此处毋庸赘言。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也将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中,但从现状来看,大学生的实习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其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将接纳实习生看成一种负担,而我国政府对企业对实习生的用人计划少有监管,另外很多高校的实习计划也是流于形式。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基地的辐射范围很小,只能满足小部分学生的实习需求。这与德国实习体系中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有益指导、企业积极配合和政府宏观管理形成了鲜明对比。要想将实习真正落到实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必须增加政府对企业实习计划的支持和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基础教育已为德国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使他们在理念、知识、方法和技能方面都有了充分准备,能够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此外,德国高校本科生关键能力培养是基于欧盟和德国的社会情况和需要发展起来的。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建设已经为这一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对于我国高校本科生素质的培养,我们不能完全效仿德国模式,必须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方式。但无论如何,对于我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模式,给学生的自由思考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促进其学习能力、创新和思辨能力、研究能力、社会能力及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为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高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注 释:

①特殊专业能力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方法素养。一般专业能力包括跨专业型思维、外语水平、通识教育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法律知识和经济知识等。社会能力指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团队能力、领导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和工作方法、使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等。自我能力指灵活度、创造力、毅力、可信赖度、自立能力、灵活度、适应能力等。

[1]Mertens D.Schlüsselqualifikation-Thesen zur Schulung für eine moderne Gesellschaft[J].Mitteilungen arts der Arbeitsmarkt:und Berufaforschung,1974(7):36-43.

[2]黄 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2011(2):162-167.

[3]闰 瑾.德国大学的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3):78-79.

[4]佚 名.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课程设置[EB/OL].http://www.uni-stuttgart.de/bologna/modulhandb uecher/ stg info_uebersicht.html,2012-10-01.

[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25.

[6]赵素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5.

[7]赵明刚.德国大学的实习制度探析[J].教育评论,2010(6):163-165.

[8]陶梅生.《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9-05-30(7).

猜你喜欢
关键德国模块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高考考好是关键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