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2014-12-25 13:52柳玉芬李祚郝芳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老年人

柳玉芬+李祚+郝芳

[摘  要]为健全社会老年人赡养体系,增加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针对沈阳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进行调查,并通过比较,分析出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各项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度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2-0077-04

我国目前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辽宁省2013年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2年底辽宁省年龄在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人口总数为473.7万,约占常住总人口数(4244.8万人)的11.1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9个百分点。如果不将省际的青壮年迁移的因素考虑进来,只从辽宁省本身的人口年龄构成来看,辽宁省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全国其他的各省、自治区。沈阳市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8.6%,比重高于全国老年人比例。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如果我们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就有可能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影响,这也正突显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对老龄人口各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幸福快乐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心理学认为,衡量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本研究选取沈阳市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自编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当前沈阳市老年人口的主观幸福感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探索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最后提出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建议措施。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测量依据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Deni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基本一致。我们认为,主观幸福感是社会个体根据自身认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估,它能反映个体的社会功能状态和适应情况,它是测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它是由需要、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各种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简称MUNSH)、《幸福感指数量表》(简称WBIS)、《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简称GWB)和《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称SWBS-CC),其中对于《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的使用最多。本研究采用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工具为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简称MUNSH)。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是AlbertKozma通过对Biadburn和Beiser制定的量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后制定出来的,是用来反映和评价老人心理状况的。1980年,该量表在纽芬兰首次实验使用,无论在效度和信度上以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上均高于以往的量表,在此次实验之后该量表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1985年MUNSH量表第一次被引进中国并应用于中国老人精神卫生的研究,在国内得到较多使用。

另外,为了测量影响性因素,本研究自编的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其中包括8个人口学影响因素,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和居住方式(即养老方式)等8个因素。又考虑到子女供养等社会支持因素的意义,研究引入Zimet等人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称PSSS),用来测量个体感觉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等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可以通过计算总分来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自编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共9个影响因素,经过合成,形成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二、沈阳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课题组在2014年4、5月份,对沈阳市部分地区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发放,同时进行访谈。调查所得数据资料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入录及统计分析,并对研究变量进行一般性描述和相关分析。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1.性别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高于男性老年人。一方面是因为男、女老年人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自我评定标准不同,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思想认为女人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好家庭、孩子,所以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要小于男性,女性没有太多的社会压力,对于社会的要求也相对较少,所以会具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寄予了男性更多的责任与希望,男性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要高于女性老年人,所以男性老年人的自我满足感要低于女性老年人。因此在该研究中才会得出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会高于男性老年人。

2.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活动灵活性、日常生活功能、思维灵活性等能力的明显退化,使得老年人出现反应迟钝,行动不便、认知功能减退等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的心理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3.丧偶和独身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要显著低于夫妻双方健在的老年人。这是因为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多以家庭为中心,丧偶和独身的老年人缺乏与家人的情感沟通,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所以生活满意度会相对较低。夫妻双方健在的家庭才算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完整的家庭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的重要因素。

4.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其子女数量有关,子女人数越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会越高。其实更准确的说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是子女的孝顺程度,一般来说,子女数量多,老年人可以得到子女更多的关怀和爱。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子女足够的孝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通过尽心的奉养和顺从老年人的意志,使老年人感到精神上的慰藉。老年人可以从孝顺子女那里得到足够尊敬和爱戴,这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5.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自己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安度晚年的根本,所以多数老年人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的身心相对于年轻时要脆弱得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逐渐出现衰退,伴随出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老年人会非常担心自己变得年老体弱,甚至卧床不起,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就不需要承担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会拥有更多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不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

6.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关,受教育年限多文化水平高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指数也相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水平高的老年人能够客观地分析、面对社会状况和家庭问题,在出现问题时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和适应。老年人在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可能会出现没有归属感、无用感与社会脱节感,而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使用新媒体等方式与社会进行沟通,增加生活乐趣。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其消息渠道比较闭塞,与社会缺少良性的沟通,可能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

7.经济收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只有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才能保证老年人基本的物质生活,只有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得到应有的满足,才能保障其自身的生活处于良好的状态。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可以确保老年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资金,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用自己的钱,而不求助于子女或是亲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同时也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以确保高水平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8.居住方式的不同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不是很明显。本研究中将居住方式分为居住在自己家里、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居住在养老院三种。本研究没有发现居住方式的不同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论不一致。一些研究中认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可以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和更多的精神慰藉,所以幸福感的水平要相对较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多数老年人能理解子女工作忙、生活压力大的现状,并不强求子女能时刻陪在自己的身边,而只是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可以与自己多聊聊天,在老年人遇到问题时,子女能够提供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就可以使老年人感到很满足。而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受多年的习惯影响,依然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子女的家庭生活,承担着日常的家务劳动,相对的自由活动时间就较少,不能较多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不能结交到较多朋友,缺少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当有消极情绪产生时,宣泄的方式、途径就会相对较少,所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9.社会支持指数越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越高。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三种支持当中,家庭支持程度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影响最大,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要高于他人支持和朋友支持。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活动、人际沟通和互相支持,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人们可以通过社会互动和支持,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家庭支持程度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影响高于他人支持和朋友支持,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向来以家庭为本位,对家庭极其重视,中国家庭是个文化体、道德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所以人们对于家庭的依赖性相对高。良好的家庭支持能有效的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缓解抑郁情绪,减轻负面情绪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不利影响。社会支持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丰富的信息源,通过与社会信息的沟通交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归属感、自尊感、喜悦感,增加人的积极情绪。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明显高于物质追求,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当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可以找朋友说说话聊聊天,和朋友一起参加一些爱好活动,能有效的丰富晚年生活、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况。

三、进一步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对如何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老年人要坚持自我调适。

1.自身的老化仍是一门新知识。年老并不代表着全面退化,老年人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善于学习,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正视自己的衰老过程,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年老体衰这一自然现象,不要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累赘。2.选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年人应正确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加强与他人和社会的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重自我的心理调节,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学会控制和调解自己的情绪,在心理上要学会自我安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3.不轻言放弃,保持自我独立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延缓老化速度,提高生活质量。在生活中尽量自理,这样可以减少依赖感。4.热心自助互助组织。多走出家门参加一些老年自助互助组织,在自助互助的过程中,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能减少老年人的失落感和无用感。

其次,维护与支持老年人建立自己的亲友圈。

1.经济上支持老年人建立交流圈。多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融进社会,多结交朋友,扩大老年人的交流圈。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经济支持,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兴趣班、文化班,培养属于老年人自己的业余爱好。2.子女奉行“孝”道。在家庭生活中,子女应该孝敬老人,工作的闲余时间应该多陪伴老年人,和老人多进行沟通交流,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老年人遇到问题时,子女应及时给予老年人情感上的支持和实际中的帮助,使老年人正确面对困境。3.乐见丧偶老年人寻找新的伴侣。对于丧偶的老年人,子女应该鼓励其寻找新的伴侣,伴侣之间年龄相仿,心理体验也相似,在生活中可以相互扶持、照顾,精神上也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慰藉,这样有利于老年人达到一种平衡、放松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是作为子女们所无法给予的。子女不应该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反对、阻止老年人寻找新的幸福生活。

再次,不断发挥政府或社会组织的作用。

1.加强政府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升老年人的医疗基础服务水平,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险的报销标准,对老年人应该定期、定点的提供免费体检。同时政府应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社会福利待遇。2.开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宣传服务工作。在社区设立老年生活大讲堂,定期举办公益健康讲座,向老年人讲解养生知识,使老年人懂得如何对自身进行保养。讲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使老年人正视丧失(衰退)的过程,理解丧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阶段,是另一种社会化的开始。3.政府扶持更多的相关机构开展活动。开设一些老年人活动班,如:绘画班、插花班、书法班和老年人舞蹈班,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乐。比如,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场所,老年人不仅能学到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沟通释放负面情绪,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这方面,政府还应该考虑吸纳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组织,丰富多种形式的老年活动。

最后,敬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明。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老年人的不幸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恐慌,社会对老年人理应表现出足够的敬重和尊重。全社会要把敬老文化落实到每个公共生活的细节中,例如: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给老年人让座,这既能体现个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文明,又能表现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医院为老年人设立专门的就医窗口,以方便老年人就医;旅游景点对老年人免费开放,以保证老年人有机会欣赏山河美景,丰富晚年生活。

总之,老年人拥有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发展,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全社会要形成尊敬关爱老年人的文明之风,要把敬老文化落实到每个公共生活的细节中。政府部门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责任的重要承担者,需要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服务和养老保障服务水平。子女奉行“孝”道,多与老年人进行情感的沟通,体贴、照顾老年人的生活,给予老年人最大程度的家庭支持。老年人也应该选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轻言放弃,善于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化解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大华,佟雁,周丽清.亲子支持对老年主观幸福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04,36(1):78-821.

[4]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蒋怀滨,林良章.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4:2461-2462.

[7]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8):778-780.

[8]郑宏志,陈功香.314名城市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20-821.

[9]罗扬眉.湖南省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73.

[10]焦娜娜,张静平,谢丽琴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6-88.

[11]吴吉惠.老年公寓60上老年人幸福感与应付方式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94-199.

[12]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4)984-986.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关于体育参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