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内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4-12-25 07:59胡祖凤谢嘉梁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述评理论研究科学发展观

胡祖凤+谢嘉梁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当代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作为中国社会走向繁荣富强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观自提出后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理论热点,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路径等四大方面对近十年来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简要述评,希冀能够准确把握该领域的基本研究概貌,并对科学发展观的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2-0040-09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已将其写入党章并郑重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近十年来,“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战略命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不论是在质量和数量上,还是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都颇让人感到欣慰。学界主要围绕“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如何高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若干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从多维视角展开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大大拓展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内容,也为后续学理研究作出了积极的理论积累。笔者以中国知网为基本依据,检索到题目中包含“科学发展观”的各类文献93616篇(截止统计时间为2014年月5月18日),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65篇。周光迅教授等著《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述评》(载于2011年第3《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期)、韩振峰教授著《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研究新进展综述》(载于2012年第5期《探索》)、周利生和祝黄河教授著《现状与展望: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系研究》(载于2012年第6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夏春涛研究员著《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研究述评》(载于2012年第1期《党的文献》)、邓晨光教授著《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载于2009年第9期《学术交流》)、陈曙光教授著《回顾·反思·前瞻——五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载于2009年第5期《探索》)、张森年教授等著《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研究综述》(载于2011年第3期《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谢嘉梁博士等著《国内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综述》(载于2012年第4期《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等文就前期重要成果进行了各有侧重、颇有价值的梳理与探析。总的来说,2004-2013年国内学术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的探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研究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是新型的“理性发展观”,是判定社会进步程度的理论标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飞跃与升华。“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首先必须确认这一科学体系的客观存在。架构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关键要把握这一科学体系的要素框架及其所展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科学发展观是从认识、实践、政策三个维度展开的,应从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上建构其科学体系。”[1]具体来说,研究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需要深入解读与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机制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2]。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张昊、张福泉指出:“运用自然科学等知识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其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一规律一作用两性,即只有遵循非和谐到和谐之间循环往复、螺旋式向前(上)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借助自然调控原理,依靠人为宏观调控作用(以人为本),才能建设无限多样性(全面)和完美对称性(协调)的和谐社会。”[3]沈广明指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科学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理论超越了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价值旨趣;科学发展观规制了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路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应对日益蔓延的生态危机的方略。”[4]石铁柱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维度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维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维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维度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5]

2.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王瑞华指出:“具有深厚的现代性基础的科学发展观是融合了后现代性合理因素的现代科学理论,它是全球化深入发展时期崭新的叙事话语,具有科学性、人本性、时代性、规律性和创新性等现代性特征。”[6]金振兴、杨希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具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为民谋利的价值取向、科学批判的精神实质、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特征。”[7]谢志燕、王小平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理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人本思维、和谐思维、生态思维等方面的思维特征。”[8]叶启绩、齐久恒指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有效秉承、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而且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地延展和深化了它。在时间维度上,‘永续发展论的观点型构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控制论的新格局;在空间维度上,‘整体发展论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的新路向;在价值维度上,‘人本发展论的理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论的新意蕴。”[9]

3.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何小勇指出:“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概念,现代性发展观指引下的世界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盛宴,创造了一个现代性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神话,使现代人不自觉地迷失于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幻象。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发展观的嬗变中,经典现代性发展观的普世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和颠覆,呈现出了从西方化向多样化、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片面的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从征服自然向保护生态、从线性进步向风险发展转变的趋势。科学发展观以塑造新现代性为旨趣、以包容开放的和谐思维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及其世界性影响为全球化背景下创造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开拓人类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10]

4.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刘太鹏、刘秀玲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突出实践性与人民性,符合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宗旨、原则和精神,具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11]刘焕申指出:“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品质。与世俱进、与实俱进、与是俱进、与史俱进是科学发展观形成与时俱进性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12]

5.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机制。范伟指出:“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机制,从形式结构上看,主要涵盖运行主体、运行客体、运行载体、运行目标、运行理念、运行原则、运行路径等子系统;就其实际功能而言,它包括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领导主体,以人民群众为本位的客体基础,以发展为主旨的载体平台,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向的功能目标,以求真务实为内核的理念追求,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为标尺的原则策略以及以统筹兼顾为维度的路径方法。”[13]

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贾琳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平与发展主题下日趋严峻的世界性突出矛盾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双重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现实依据。”[14]骆方金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世界发展趋势的推动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底蕴;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另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实践。”[15]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内在的四个要素(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一体系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内在思想展开的十个方面(发展目的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发展主体论、发展机遇论、发展战略论、和平发展论),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成果,反映了科学体系的成熟性;科学发展观所回答的时代性课题体现了科学体系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说明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表明科学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展现了科学发展观实践主体的求实精神。”[16]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现阶段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回应。”[17]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准确把握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

1.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伟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18]祝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都是其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具体阐述;发展为第一要义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则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人与自然辩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这三个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9]王家芳指出:“科学和价值是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两个基本维度。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握唯物史观的价值目标,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20]

2.科学发展观是对历史合力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蔡文深刻指出:“在发展方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主体选择力与客观规律制约力相互作用的思想;在发展内容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经济力与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发展机制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动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相对平衡运动的思想;在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的思想;在发展方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中的历史合力的具体内涵。”[21]

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范正指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理论向实践的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式,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前进方向。”[22]徐佩华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充实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的内涵,指出了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建设和改革的成果要惠及全体劳动人民,要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广大人民受教育的层次;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合作力和创造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不仅要造福于当代人,而且要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3]

4.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薛红焰指出:“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在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推动着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24]生趣指出:“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继承和拓展,是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应用,符合中国国情;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5]马红卫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的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要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到一个新境界,要划清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界限,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成果。”[26]曹泳鑫研究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走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逐步消除社会现实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对立关系,在内部构建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之路,外部寻求和平、合作、发展的有利环境,走出利益冲突、强权政治和霸权扩张的国际关系史怪圈,倡导创建人类的和谐世界,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崭新成果。”[27]

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演进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从宏观层面上指导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28]李丹、刘明合指出:“建立新中国后中国的发展观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建国初期,第一代领导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实施赶超战略,形成了跃进生产观;改革开放以后,第二代领导人开启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树立了效率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有新思路,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了创新发展观;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是在继承基础上对前人发展观的扬弃与升华,标志着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形成。”[29]

1.毛泽东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李涛、张德友指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统筹发展思想,在统筹各个生产领域和部门的关系、统筹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作了诸多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了毛泽东社会统筹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从内容到方法都有重大发展,为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30]梁剑峰指出:“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都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都把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1]

2.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张杰指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在中国发展问题上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32]刘春兰指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上的生长点。科学发展观既发端于小康社会的实践,又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科学指南。小康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3]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有学者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保障等方面,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科学发展观则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34]赵远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35]张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理念发展的新高度,是我党对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本质不断反思的结果;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期、新任务下的新发展。”[36]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发展观。项武生、卜佳音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7]卞敏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历史地位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开拓性等三个重要理论特征。”[38]

总之,“马克思主义讲发展从来都是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的观点就是科学发展的思想。”[39]“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思考,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观。毛泽东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做了理论铺垫;邓小平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思想来源;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更加成熟和更为系统。”[40]“科学发展观吸纳了全球发展理论的成果,是全球发展观演变的内在逻辑,它又是从中国后发现代化的实际出发,是中国特色发展观的最新成就”[41],“它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2]“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观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社会发展战略。”[43]

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路径研究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贵在实践。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从本质上说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转化问题。”[44]有学者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45]一段时间以来,学界紧密围绕中央精神和当前中国实际,聚焦于“如何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思路与对策[46],形成了一批视角独特、论见新颖、思想深刻的研究成果。择要如下: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王伟光教授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是受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上搞清问题。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彻底,在发展观念问题上才能清醒和彻底。”[47]李慎明教授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前提。”[48]程恩富教授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49]李婷、李继武指出:“摒弃迷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50]陈其胜指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基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51]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杨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52]王永生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53]黄检忠指出:“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加快思想解放。”[54]刘道明指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为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主体,其政绩观的正确与否对实现科学发展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5]曹煜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形成全民认同与自觉。”[56]韩振峰教授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57]王静指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键在于制度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现实结合的实现路径,是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根本途径。”[58]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霍如森、陆海森指出:“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59]隋国成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与西方人本主义、中国民本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但更重要的是有原则区别。以人为本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规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60]袁纯清进一步指出:“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程。”[61]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2007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62]。倪迅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之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难点之二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点之三是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63]简新华、曾宪明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必须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必须发展循环经济。”[64]

总之,“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用的能动主义的基本策略取向,同时又体现了我党对解决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新矛盾、新问题的主动回应与系统筹划”[65],“科学发展观打开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视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赋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进步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等根本立场以鲜活的时代特色;用一系列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赋予唯物辩证法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因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答问题的典范。”[66]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从多维视角和立体层次对科学发展观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初步形成了研究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本框架,也取得了一些质量上乘、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67],在许多重要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理论共识[68],“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已经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已经为全党全国人民深入理解和深刻领会。”[69]正如有学者所言,“讨论取得的成果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70]不可否认,国内广大专家学者的上述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比较客观地展现了该问题研究的整体图景,也极大地推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程和研究深度。然而,认真检视已经取得的相关重要文献,“概括来看,在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中,对他人研究成果随意‘据为己有的现象比较普遍,谨慎‘借为己用的意识尚显不足;‘照着说的现象大量存在,‘我在说的研究凤毛麟角;‘从头说的现象比比皆是,‘接着说的研究却不多见;对于自己尚未弄清楚弄明白的问题‘急着说的‘快餐现象依然存在,而自觉地‘慢点说、‘等等再说的氛围尚待形成。”[71]基于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研究的特色和新意,要注意遵守学术规范;要从‘学术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深刻的、富有原创性、学理性的阐释和研究;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之间应该加强联合攻关;要加强对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证研究”[72],要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深入研究”[73],“要从政治高度、全局高度、意识形态高度、改革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74],要“进一步推动当代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的良性互动”[75],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改革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党建的方方面面。”[76]也如韩振峰教授所言,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必须“在完整准确理解上下功夫;在联系比较中加深理解;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77]由此观之,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仍存在大量课题需要去破解,从事该项研究仍然大有可为、任重道远![78]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探析与建构[J].探索,2012,(4).

[2]谢嘉梁,黄岩.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张昊,张福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初探[J].学理论,2012,(19).

[4]沈广明.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J].科学发展,2011,(9).

[5]石铁柱.科学发展观的五重维度[J].理论研究,2012,(2).

[6]王瑞华.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7]金振兴,杨希.浅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8,(1).

[8]谢志燕,王小平.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征——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2).

[9]叶启绩,齐久恒.科学发展观的“三维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10]何小勇.从当代发展观的嬗变看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J].理论月刊,2012,(5).

[11]刘太鹏,刘秀玲.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J].唐都学刊,2011,(2).

[12]刘焕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品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2).

[13]范伟.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机制[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14]贾琳.论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条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

[15]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6]王真.论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性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

[17]王伟光.“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J].学习时报,2006-9-18.

[18]王伟光.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3).哲学原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9).

[19]祝辉.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0]王家芳.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J].求实,2007,(6).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7,(9).

[21]蔡文.科学发展观对历史合力论的丰富和发展[J].理论学刊,2009,?穴7).

[22]范正.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

[23]徐佩华.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的内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

[24]薛红焰.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新视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几个问题[J].攀登,2006,(2).

[25]生趣.论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J].法制与社会,2012,(7).

[26]马红卫.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湘潮,2011,96).

[27]编辑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5).邓小平理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6,(9).

[28]杨丽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4).

[29]李丹,刘明合.艰难探索:60年来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进[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0,(9).

[30]李涛,张德友.论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社会统筹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6,(3).毛泽东思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7,(2).

[31]梁剑峰.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内在的逻辑一致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

[32]张杰.从邓小平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J].学理论,2011,(28).

[33]刘春兰.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小康社会发展观的关系[J].前沿,2011,(13).

[34]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35]赵远.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要求[J].南京社会科学,2004,(S1).

[36]张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7]项武生,卜佳音.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J].理论观察,2011,(6).

[38]卞敏.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39]王伟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2-8-31.

[40]淳悦峻.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贡献[J].实事求是,2008,(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7).

[41]冯颜利.论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1).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5,(1).

[42]曹泳鑫.坚定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N].解放日报,2012-7-30.

[43]谭华,杜羽.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的价值[N].光明日报,2012-8-25.

[44]吴少进,吴家华.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

[45]曹泳鑫.坚定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N].解放日报,2012-7-30.

[46]谢嘉梁,黄岩.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若干理论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47]王伟光.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J].理论视野,2004,(3).哲学原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6).

[48]李慎明.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前线,2012,(7).

[49]程恩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8,(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9).

[50]李婷,李继武.摒弃迷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1]陈其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7).

[52]杨磊.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J].科技信息,2011,(11).

[53]王永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N].喀什日报,2010-4-13.

[54]黄检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加快思想解放[N].湘声报,2010-1-16.

[55]刘道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4).

[56]曹煜.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形成全民认同与自觉[N].山西日报,2009-6-1.

[57]韩振峰.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N].北京日报,2012-7-9.

[58]王静.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与实践[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2).

[59]霍如森,陆海森.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N].人民铁道,2009-5-26.

[60]隋国成.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

[61]袁纯清.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程[J].求是,2008,(9).

[62]罗文东.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6).

[63]倪迅.探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N].光明日报,2006-12-8.

[64]简新华,曾宪明.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资料,2005,(11).体制改革(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6,(3).

[65]王建军,刘金程.论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穴人文社会科学版?雪,2012,(12).

[66]张贺福,黄华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述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67]谢嘉梁,黄岩.国内学界关于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最新进展及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0,(5).

[68]胡祖凤,谢嘉梁.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研究述评(2003-2012)[J].高校社科动态,2012,(6).

[69]夏春涛,吴波.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2,(1).

[70]吴少进,吴家华.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

[71]陈曙光.回顾·反思·前瞻——五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J].探索,2009,(4).

[72]陈曙光.回顾·反思·前瞻——五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J].探索,2009,(4).

[73]秦宣.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理论前沿,2007,(22).

[74]王伟光.应从五个高度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N].北京日报,2007-7-2.中国共产党(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7,(9).

[75]王善.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76]李捷.科学发展观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个结合”[N].北京日报,2009-2-23.

[77]韩振峰.原汁原味才是真——谈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学风[N].光明日报,2013-2-18.

[78]谢嘉梁,周光迅.国内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4).

[79]谢嘉梁,胡祖凤.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述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80]秦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先进性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

[81]秦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学习月刊,2012,(21).

[82]秦宣.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新阐释和新要求[J].前线,2012,(12).

[83]刘云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N].人民日报,2012-11-22.

责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述评理论研究科学发展观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