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磊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为民众最为喜爱的著名的小说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至今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读者所欢迎。其作品及其经历至今在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中具有相当大的人气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夏目漱石 小说作家 人气 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13-02
1 《哥儿》的写作背景与意义
《哥儿》是夏目漱石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该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夏目漱石从东京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被任命为高等师范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之后,先到爱媛县中学赴任、后到熊本县第五高等学校任教。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基础,为以后写小说积累了素材。
小说《哥儿》中主人公哥儿毕业于东京的物理学校,是一名身上具有莽撞、大胆、不服输、正直等特征的青年教师。《哥儿》中对人物的描写具有滑稽、顽皮淘气、爱捉弄人的特征;小说里既有坏话诽谤、暴力冲突的场面、也有痴情缠绵、人情道义的故事,与其他作品相比更具有大众化倾向,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正因为这个原因,经常被选为青少年的课外读物,或被搬上银幕和翻拍成电视剧。
对于《哥儿》的写作意义,正像夏目漱石自己在以后所解释的那样,作品中的“红衬衫”代表的是“自私的个人主义”。“当时的中学里文学士只有我一个,如果对“哥儿”中的人物一一与现实对应的话,那么“红衬衫”就是描写的我自己,这就是我想解释的。”
夏目漱石在当时因其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被称为“余裕派”。事实上,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社会因文化急速开化全面融入到西方文明之中的时代,整个文化气氛上处于一种所谓轻飘飘的氛围当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如果从这种观点来看《哥儿》的话,该文绝不是单纯的“扬善除恶”这样一个轻飘飘的简单故事,如果把整个故事背景放到现在来看,善良的哥儿是怎么也不会战胜坏人代表的“红衬衫”的。
从故事脉络看,作品中青南瓜君因为自身孱弱被坏人所欺负,已经从教师的职位上降级;坏人强加给豪猪的冤情不可能洗清,并且没有恢复教师原职的可能性;又加上眼中钉哥儿辞职走后,“红衬衫”等坏人就会更加为所欲为,他们的势力也就会更加稳固。所以说文章的结尾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以哥儿的失败和挫折告终。
但作为文学大师的夏目漱石,他以独特的起伏跌宕节奏和笔触使读者从文章中感受不到失败感,相反能够使读者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文章最后让读者欣慰的是坏蛋得到了报应、哥儿和豪猪对“红衬衫”饱以老拳,用私刑惩治了坏人。
2 《哥儿》中对幼年时期主人公的绝妙描写
首先,我们来看作者对幼年时期“哥儿”的描写:“大概是天生冒冒失失的缘故,从孩子时期就总是吃亏。”开篇第一句话,就将“自己”的性格以非常幽默的口吻进行了描述。“上小学时,曾从二楼教室一跃而下,摔伤了腰,痛了一个星期。”在这里将一个顽皮大胆的小学生的淘气劲儿活脱脱的表现出来。平常的小学生顽皮淘气或欺负人什么的事时有发生,但真正从教室的二楼跳将下来的可谓少之又少。此处哥儿给人以莽撞和出奇大胆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如此胡来,其实一没什么大不了的理由:我从新建好的二层楼上探出头来向下望,一个同学开玩笑,说我再怎么逞能也不敢从上边跳下来,还大声起哄笑我是胆小鬼。”孩子们之间的顽皮是不难理解的的,又加之同学的刺激语言“再怎么逞能也不敢跳”,好胜心切是调皮的孩子的通病,特别是“胆小鬼”三个字,使得哥儿头脑发热脸发烧,不由得飞身一跃而下。其结果也是悲惨的:腰被摔坏,不得不由勤杂工给背回家。
文章中最绝妙的是哥儿回家后和父亲的对话,“父亲瞪大眼睛说:哪有你这种家伙,从二楼跳还能摔坏了腰!好,我说,下次跳个不摔腰的给你看。”
哥儿在学校因同学开玩笑跳楼腰部受伤,由勤杂工给背回家去,一般调皮孩子的话应该是害怕父亲害怕的不得了,哪有闲情逸致和父亲顶嘴呀。偏偏哥儿就敢!不但敢,而且还说“下次跳个不摔腰的给你看。”自己受了伤,还丝毫不拿这当回事,还敢顶嘴气父亲,这样一个莽撞且又调皮的小男孩形象就活脱脱的刻画出来了。
紧接着,第二个颇为惊险的故事又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从一个亲戚手里得到了把进口小刀,把光闪闪的刀刃冲着太阳晃给同学看,其中一个说:亮倒是亮,只怕切不了东西。我当即保证说哪有不能切的,什么都能切!对方随即提出:那么就切你的手指好了。手指?这还不容易,你看着!我对着大拇指斜切下去。幸好刀小,指骨又硬,大拇指至今还连在手上,只是那伤疤此生此世算消不掉了。”
调皮孩子拿着自己心爱的小刀给朋友看,这是一种孩子中常见的炫耀心理,炫耀自己的东西好,无论在孩子中间还是在大人中间都会存在,但此时惊险的一幕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哥儿拿着小刀相当骄傲,他的一个同学说:亮倒是亮,只怕切不了东西。哥儿一听自尊心马上有些受不了,竟然当即保证什么都能切。所谓孩子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争强好胜到底就是不服输,嘴上还特别犟。所以当别人说,那么就切你的手指好了。但此时哥儿仿佛已经骑虎难下了,“手指?这还不容易,你看着!”结果,哥儿竟然真的向自己的手指切了下去。小刀是金属制的,无论多么钝,若是切手指的话肯定是要受伤的。事后,作者作了感叹,所幸是把小刀,手骨头又硬,才大拇指至今还“连”在手上,并且“只是那伤疤此生此世算消不掉了。”用嘲弄的口气表达了自己深深地后怕。
上面的两个故事是年幼时期哥儿莽撞而又冒失个性的真实写照。
另外哥儿与当铺家的勘太郎之间打架的第三故事,文中也作了精妙的描写。
首先通过顽皮而又可爱的哥儿的口吻描写了对方勘太郎的出场。特别是“不用说,这家伙是个胆小鬼”这样一种轻蔑的口气将自己的手下败将描写了一番。“人虽胆小,却便要跳过方格篱笆”来偷哥儿最为喜欢的栗子,这可是哥儿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所以哥儿就采取了孩子特有的办法。“一天傍晚,我躲在折叠门后,终于逮住了勘太郎。”看来那个勘太郎没有和哥儿打过架,所以不知道哥儿的厉害,竟然“见无路可逃,恶狠狠猛扑过来。”endprint
两个孩子间的“战斗”那是相当的激烈。“他比我大两岁,胆子虽小,可力气蛮大。将那颗肥肥大大的脑袋狠狠顶住我的胸口,步步加劲。不巧那脑袋一偏竟溜进了我的袖口,”勘太郎比哥儿大两岁,力气也大,特别是肥肥大大的脑袋当胸狠狠地顶着哥儿,这使哥儿十分被动。接着勘太郎的脑袋一偏竟溜进了哥儿的袖口,“害得我手在里边派不上用场,乱挥乱抡起来。勘太郎在袖口中的脑袋,便随之左右摇摆。最后忍受不住,在袖筒里一口咬住我的手腕。”哥儿在此时被对手一口咬住了手腕,渐渐处于下风。
千钧一发之际,“痛的我使劲把他推到篱笆墙根,一个扫堂腿,拌他个跟头。”哥儿此时随机应变,用力推着对手,一个扫堂腿就将对方拌到了。并且不只是这样,“山城屋”的院子比菜园低有六尺,那勘太郎一下子倒了下去竟然把方格篱笆压倒半边,“扑通”一声,大头朝下落了下去。到此为止,哥儿和勘太郎的战斗以哥儿取得大胜而告终。
哥儿与勘太郎打架细节描写细腻、传神。从打架的起因、勘太郎的实力、打架的场所与环境、使用的招数等娓娓道来,事情的整个经过就像在眼前发生一样清晰。
不光是直爽和冒失的性格,年青的哥儿亦有他有趣而又正直的一面。
哥儿和其哥哥争执的过程中就形象丰满的表现了这一面。
“他原本就是女人脾性,加上狡猾,两人关系很僵,差不多十天就吵一次。一次下棋时,他卑鄙地设一伏子,堵住我老将的去路,见我发窘,便笑嘻嘻地冷嘲热讽。我一气之下,将手中的“车”朝他眉间掷去,打得他眉间开裂出一点儿血。他向父亲告了我一状,父亲便宣称要同我断绝父子关系。”
本来哥儿就对父母偏向哥哥有很大不满,很看不惯哥哥的女人脾性,加之又“狡猾”,导致两人关系不好,竟然每十天就吵一次架。有意思的是,一次下棋时,他用“卑鄙的手段”设一伏子堵住我的老将去路,这已经使好胜心强的哥儿无法忍受,见我发窘便笑嘻嘻地冷嘲热讽,终于使脾气急,性子暴的哥儿忍耐不住,“我一气之下,将手中的“车”朝他眉间掷去,打得他眉间开裂出一点儿血。”这次争执当然又是偏向着哥哥,“他向父亲告了我一状,父亲便宣称要同我断绝父子关系。”兄弟之间打架打的再厉害,一会儿就好了,可令读者惊愕的是当哥儿的哥哥向父亲告状时,会出现“父亲”与“哥儿”断绝父子关系的结果。可见哥儿在父亲的眼中是多么的不被待见。他在父母眼中却毫不受重视,甚至认为他只能到处惹是生非,虽然哥儿是正直、大胆的品性。
读到此处,在读者眼中哥儿的形象竟然是莽撞、冒失、豪放、正直与不惧后果性格的混合体。这与后来哥儿成人之后到四国的旧制中学赴任教师,并与同样性格的豪猪情投意合,与红衬衫和好人主义作斗争埋下了伏笔。富有斗争精神,正直乐观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哥儿在惩罚了卑鄙虚伪的红衬衫之后,毅然向校方提出辞职,这与哥儿从小养成的性格所分不开。作者通过铺垫线索手法一一将哥儿的特点、性格向读者展示,一个嫉恶如仇、血肉丰满的青年形象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 http://ja.wikipedia.org/wiki/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3] 夏目漱石著哥儿[M].林少华.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