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嵇哲 李建兵 林泯均
临海陆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0平方公里,人口118.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5万,是台州副中心城市、浙江省城市群规划中列为大城市规划的3个县级市之一。近年来,临海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持之以恒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
“临海‘一城一江三湖六河八山’,城依山,山傍水,水抱城。我们把城市作为花园来建设,不断凸显‘山、水、城’特色,全面展示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湖的精致和城的大气。”台州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自豪地说。
临海建城已有2000余年,是浙江省县级市中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介绍,早在1984年,该市就对古城保护进行规划,老城区2.3平方公里被划为保护区,严格禁止对历史街区风貌的破坏,并委托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完成了《临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台州府城管委会,编制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通过限高、定色、控量,保存古城原汁原味的历史和人文气息。”临海市市长蒋冰风介绍说。
在国内,许多古城虽有规划,但规划往往被建设性冲动蚕食。而临海历届政府虽对规划进行过四轮调整,保护区不但未被蚕食,相反却扩大到3.9平方公里。这种克制和理性,使得这座古城在一波波城市化浪潮中避免了建设性破坏。
临海古城整治时,曾规划搬迁一部分人,围绕要不要搬迁,争论激烈。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原会长罗哲文先生认为,古城应该是活的,原住民生活要保存,老城要养护,如果都搬走了,让谁来养护?
临海吸取了专家意见,制定了“保古城、继文脉、复风貌、辟新区”的总体思路,即保留原住民,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保持原有风貌不变,整个历史街区进行原生态保护。
那么,古城被“圈起来”保护,城市如何发展?
临海的答案是:在古城外的东面建新城。
作为古城,其历史风貌需要严格保护;作为居住区,又要求满足各种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对城镇功能日益提高的要求;作为旅游区,必须提供完善的旅游功能。传承与弘扬,保护与开发,如何协调,这些都给原生态保护增加了困难。该市在保持老城区风貌不变的情况下,对生活设施如下水道、卫生等设施进行改造,构建了排污排水系统,逐步改善生活设施。同时,对古城区各文化遗迹进行了建设和修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北京古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仁指出,临海有古城、古街、古庙、古塔;标志有山、江、塔;特色有山、水、城,自然风光,各有功能。
古城坚持做“古”,新城着力做“新”。在古城以东,时尚繁华的临海新城拔地而起。据介绍,近两年来,新城区块已实施220个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古城新城交相辉映,又融为一体。
在临海新城,一个全新的湖泊湿地,温婉如玉地呈现在眼前。灵湖,水清岸绿,细柳成行,2个湖中小岛飘渺苍翠,点缀其中。
老临海人都知道,这一片,曾经是年年洪涝成灾的地方。每年潮汛期,牛头山水库泄洪排出的水顺流而下,灵江外的海水逆势上涨,都在这一片低洼地上汇聚,每每淹没房舍田地。
是填高洼地做商业开发,还是疏浚洼地,治水利民?目光长远的临海人选择了后者。现在,3700亩大的水域成了临海新城区的一处绝佳风景。湖上有汀洲绿岛,驾舟浮水如入画中;岸边茂林修竹,亭台水榭,是市民休闲健身的所在。
碧波荡漾、白鹭翩飞,半湖山色半湖城的灵湖生态公园,成为临海新城建设的点睛之笔。
城市,有山水就有灵气。以灵湖为中心,临海的“一城五组团”铺开了崭新的篇章。近年来,临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把城区划分成古城、新城、灵湖、东城和江南五大组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推动城区向东拓展、跨江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和功能集成。
教育、医疗、住房和产业发展,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教育方面,临海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完备体系,拥有2所大学、3所省级重点中学;卫生方面,已拥有三甲医院1所;住房方面,积极构建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实施比率居台州第一;产业方面,狠抓创新转型,推进“机器换人”,搬迁“低小散”企业,关停污染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
按照物料输送管道化、生产过程密闭化、操作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四化”要求,临海加快推进入园医化企业转型升级和医化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提升。在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随处可见悬挂在半空的白色管道。管道的一头接的是台州发电厂,另一头连接的是各家企业,园区内企业生产所用的热气,正是来自于电厂发电时热力循环利用。
头门港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临海医化园区管委会主任金治苗介绍,园区企业改造后,车间真正做到了“四化”要求,实现了清洁生产,有效解决医化企业发展与污染、安全问题的矛盾。目前园区内有174个车间进行“四化”改造。去年年底已完成改造34个车间,装备投资4.6亿元,今年计划完成59个车间。
“不仅仅是医化园区,我们以环境整治倒逼产业转型,去年已经将22家造纸、印染、制革、化工企业关停转产,今年又对未能按期完成整治任务的1家印染企业、2家造纸企业实施停产整治,对15家化工企业的31个整治进度缓慢的车间责令停产整治。”临海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脉,紫阳街是千年古城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核心部分,既保持了明清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较完整地构成了一条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古城保护专家认为,紫阳街的改造是临海老城区保护的一个典范。
为保护紫阳街古建筑,临海市邀请同济大学阮仪山教授进行设计,并先后投入15亿元进行抢修,恢复了历史风貌,盘活了沿街特色商铺和老字号商铺,使“山水秀丽古城,形制严谨府城,明清繁华商城”的历史格局得以重现,恢复了老街区“下店上宅、前店后宅、深宅大院”的传统建筑特色,使千年文脉得以延续,历史风貌不断还原,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沿街的原住民还开出店铺,麦饼、麦油脂、羊脚蹄、肚脐饼等传统小吃铺随处可见。
台州府城墙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府城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城墙长4670米,有4座城门, 还有4座完整的瓮城。台州府城墙能保护下来非常不易。上世纪90年代,临海市在建水果批发市场时发现了古城墙遗址,市政府获悉急令停工,并斥巨资予以保护。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临海把传承历史、弘扬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修缮台州府城墙、紫阳街、龙兴寺、戚公祠、台州文庙等,台州府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紫阳街成为全省第二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临海成为全国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县”。
同时,临海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市民“出门能闻书香,屋外就有广场”。临海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临海人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而自豪。
在主城区,每隔500米左右就有一个公园,沿河沿路见缝插绿,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入园。近两年来,临海每年新增绿化面积49.3万平方米。目前建成区绿地率44%,人均公共绿地14.3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在乡村,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民居、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绿色苗木和姹紫嫣红的花卉,好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风情画卷……5年内,临海将建成50个精品村、100个特色村和6条景观带,基本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今年已全面开展241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浙江省生态市……一顶顶“桂冠”,先后落到临海的头上。
清理河道垃圾,拆除涉河违建,开展河岸覆绿。改造城市道路67.7万平方米,建成城市绿道20多公里,设立公共自行车站点114个,基本实现城乡公交零距离换乘。开展城市大气环境专项治理,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6天,优良率为97.6%。临海通过大力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交通治堵、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改善了城市面貌,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景美”,这样一幅美丽却并不遥远的宜居城市蓝图,正在临海慢慢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