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上海 200093)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上海 200093)
为使高校德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特别在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方面做好工作,更致力于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深入,我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思想问题因为各种价值之间的碰撞和融和而纷繁复杂,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德育课程从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加以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
高校德育;影响分析;取向视角
与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相比,我国的传统价值追求更注重社会整体价值,其主导思想就是讲究家庭伦理关系的道德标准,讲求群体意识,集体意识。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形成的,它是无产阶级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原则的出发点是,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集体意识要求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德育内容是逐步健全,社会取向价值观已经比较全面和稳定,这是我国高校德育的一大特色。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德育工作,特别是德育实践内容仍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有些德育课程的内容枯燥空洞,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多年来,我们的德育课程大多只重视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忽视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精神情感的现实需要,缺乏对青年学生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 这种做法不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事物发展的现实状态来考虑问题的,这种做法也忽视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地位,外在的压力固然可以对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匡扶改正,但由于他们自身并没有对外来的压力很好的消化。大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大学校园中,无法从事社会实践性活动,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又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大学生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能够深刻理解,一旦步入社会就会产生背叛情绪,与社会生活某些时候显得不协调。
具体的说,新时期德育教学实践中,某些德育方法还缺少创新点,这当然与国情有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易事,正如高中毕业生考核标准仍是考试成绩一样,素质教育的改革往往想法很创新,但实施起来又步履维艰。目前部分高中教学引用了交流和互动环节,也很好的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实践效果问题也有待商榷,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学校教育者还承担不起变革试点失败的结果。所以很显然,高校教育改革至今,当前阶段,很多德育及思政教育课还是单纯以传统的教授为主,缺乏良性互动和互通,这种模式的课程教学导致课程的效果性较差,缺乏课程消化有效的疏通和疏导机制。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的交流和沟通,缺乏有益于课程优化和课程理解的传递方式,单一性、枯燥性和泛滥化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学生的理解力和德育课程的认同感较差,没有科学性和合理化的延续机制。学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是知识教学,实践课程较少。实践本来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教育的任务,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的最佳效果就是大学生走出校门时其综合素质能力显著提高,学生既张扬个性有不乏专长。教学的活动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的德育教学中,教育者虽然充分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度设计和课程安排是却无法为校园实践活动预留空间,因为教学实践缺少综合管理和有效地操作手段,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教学的实践课程的目的没有达成共识,要么是教育者对实践活动不重视,要么是学生对活动本身缺乏兴趣,这是由于长期的思想偏差所带来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德育课程加入一些实践和实训的环节,但是依据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结核性德育教育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实践。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崇尚的重要价值主线,个性自由是西方哲学的不懈追求。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人文意识关怀,到近代文化复兴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理论思想的提出,个人价值作为一种自由的价值追求为人的价值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种思想体现了主体性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个人主义的内涵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基本内容一直是:肯定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强调个人的地位和尊严,保护私有财产,维护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等。这种价值取向的主旨是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取舍中,偏爱个人利益的实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地位抉择中,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个人至上;在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尽显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个人主义在不同国家的价值冲突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主义带有个人色彩的偏好,在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取舍中强调个人的至高无上。按照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其实法律的产生,乃至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界定都是以实现对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为最高目标。个人主义曾经盛极一时,并作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备受推崇。这种价值取向在殖民掠夺中,在文化宣教中,在武力征服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摒弃某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考量,其实“人作为人应该是具体的思想”确实在摆脱残暴封建君主专制,在人性解放,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的德育变革也逐渐走向了更加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路径,目前的高校德育实践更加注重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人才能的锻炼和提升,更加注重偏爱管理制度的创新,体现对学生内心及心灵的人文关怀,教学过程中偏向于把教育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体现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德育更偏爱通过研究和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校生活的枯燥与社会生活的压力等方面的困难,追求科学化和教学制度设计提倡民主化。同时通过创新德育内容,开发特色教育,采集大学生日常生活作为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日常生活,加强对学生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对学生主体的内心关怀,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这种价值取向在日常德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人取向虽有过进步的历史作用,当然它同时也有局限性,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社会生活日益散漫,不负责任的作风日益滋长,家庭伦理生活的矛盾等,这些现象或多或少体现了一种个人追求的极端主义倾向。这种思想过分强调个性和个人利益的满足,淡化了社会责任,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难题。极端个人主义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个人的自由、平等、利益、权利等,完全无视他人、无视共同体的存在,不惜损人利己来达到个人的目的、实现个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说,个人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个性化,认为教育理应着力于个人的发展,这一点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个体的个性与社会整体利益及社会进步趋势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如果不加限制地、抽象笼统地提倡人的个性化,就有可能驱使人们无节制地追逐个人财富和个人权利,助长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国家也进行过某种修正。随着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也开始越来越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同时也需要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需要遵守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也可是强调社会的公平与责任,强调自私基础上的大公无私。他们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集体协作的精神,把个人主义与团队精神融合起来,反对绝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蔓延,西方国家经济反思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主张在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也需要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和满足。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8(08).
[2]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01)
[3]梅萍,林更茂.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显性与隐性的整合[J].探索,2003(02).
[4]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01).
[5]鲁凤.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02).
基于价值取向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性分析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