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友
摘要: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执政后确定苏联党和国家内外政策全面调整的一次转折性会议,也是他巩固在苏共党内地位、树立党内威信、战胜党内对手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反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等诸多问题,点燃各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党内斗争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对斯大林的批评过激,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关键词:苏共;二十大;维达利
中图分类号:K51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2—0077—06
1956年2月14—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苏共二十大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对它的评价也充满矛盾、争论。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那样:揭了盖子,捅了娄子。有人认为它反对个人崇拜、解放思想,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改革的道路;也有人认为这次会议给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灾难。“苏共二十大对苏联的命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给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重大打击,破坏了苏维埃制度的‘承重结构”,使苏共失去了在群众中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历史根源之一。国内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苏共二十大对中共及中苏关系的影响,一般均为宏大叙事,着眼点在这次会议对政党、国家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意义。本文则拟从这次会议的亲历者维·维达利的视角和个体体会出发,重新观察和认识苏共二十大的历史功过。
一、顺势而为:苏共二十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一)苏共高层的“反清洗”斗争
在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去世时,赫鲁晓夫是治丧委员会主席,但却没赢得实权的职位。但他抓住主席团成员不想回到斯大林的恐怖时代的心理,使他们联合起来抵制贝利亚。“对贝利亚的调查使马林科夫受了玷污。在这一乱糟糟的事件中,贝利亚反咬一口说,在大清洗中对诚实的共产党员进行迫害时,马林科夫是斯大林的得力助手,因此那些错误做法更应归咎于他。”斯大林去世后,继承权力的“三驾马车”在反清洗的调查过程中受到很大冲击。6月22日,贝利亚被捕后经审判枪决,马林科夫也受到牵连,地位开始下降。而赫鲁晓夫在大清洗时期远离权力中心在地方工作,历史包袱少。经过一系列的党内斗争,他在领导集团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53年9月取代马林科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稳固,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代表的保守势力对他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威胁的。随着贝利亚案件调查的深入,赫鲁晓夫在1955年12月31日的主席团会议上建议对斯大林时期发生的情况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鉴于第二十次党代大会即将召开,我特别急于要做这件工作。”米高扬支持清查斯大林时代的政治迫害问题,他说如果等别人来做,现领导就会身败名裂。于是,组织了一个由波斯别洛夫主持的委员会,它搜集的证据让主席团某些人出乎意料。对赫鲁晓夫来说,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因为他在斯大林大清洗时期已经是高层领导人。1956年2月1日,在一次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要将斯大林领导的大规模恐怖活动的真相补充到苏共二十大报告中,莫洛托夫同意说出真相,但指出须强调“斯大林是伟大的领导人”和“列宁事业的伟大继承者”。大多数委员支持赫鲁晓夫,只有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支持莫洛托夫。2月9日,中央主席团讨论了波斯别洛夫主持的委员会提交的长达70页的报告,调查内容使主席团成员触目惊心,当赫鲁晓夫提出向代表大会说出真相时,莫洛托夫承认存在个人崇拜,但是强调不能完全抹煞斯大林在国家工业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在向大会说出真相这一点上,分歧越来越小,只是强调表达的方法及程度不一致。
(二)苏联民众的“反清洗”斗争
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共中央成立了以莫洛托夫为首的负责平反工作的专门委员会,但是案件处理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集体作出决定,因此导致平反冤狱工作进展十分缓慢。1953年6月,苏联劳改营犯人的暴动此起彼伏,沃尔库特和诺里尔斯克发生暴动。1954年夏天,肯吉尔发生长达一个月的大规模犯人暴动。劳改营的暴动震撼了整个劳改营管理总局的体制,出现了千百万犯人通过暴力获得自由的危险,紧张局势日益白热化,苏共必须采取改革措施来维护现存体制。到1954年底,获平反昭雪的人数达一万以上,其中不少人是死后平反。他们大多数是20世纪30年代的党政官员。苏联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已收到数十万份要求平反的申请书。几乎每次平反甚至每释放一个犯人,都会在劳改营的犯人中引起骚动。回到家的人将他们的遭遇告诉周围的人,社会处于一种对苏共执政不信任的危机之中。苏共新领导清楚应该作些什么来维护政权的稳定。
(三)苏共中央主席团决定作“秘密报告”
1956年2月13日,即大会召开的前一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就作“秘密报告”事宜发生激烈争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担心受到责难及报告带来的后果反对作“秘密报告”。伏罗希洛夫激动地说:“代表们听了这样的报告,到选举党的领导机关时未必还会投中央主席团委员的票。”赫鲁晓夫威胁说:“我可否提醒你们,主席团的每个委员都有权在代表大会上发言,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所谈的看法同总结报告规定的路线不尽一致。”最后,苏共中央主席团达成一致,建议召开大会的内部会议,时间安排在1956年2月25日,即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之后,由赫鲁晓夫在会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这个报告对赫鲁晓夫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二、改革“解冻”:苏共二十大的主要内容
关于这次会议,苏共党内有些人是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前去赴会的,甚至不了解赫鲁晓夫报告的要点。有些人却预测会发生一些新情况,“斯科奇马罗认定会发生,而且硬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代表大会”。但有些迹象已经显示这次会议的不寻常之处,会场上连一张斯大林的肖像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这是斯大林去世以后苏共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确定未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共的政策走向和趋势。
1956年2月14日,赫鲁晓夫宣布大会开幕,并请到会的人员为斯大林、哥特瓦尔德和德田球一默哀几秒钟,这使到会的人吃惊得面面相觑,将斯大林与两名不为众人所知的共产党人放在一起,有故意贬低斯大林历史地位的意味。随后是例行的选举主席团、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和确定议程。
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会作报告。该报告分为“苏联的国际形势”、“苏联的国内情况”和“党”三个部分,其中谈到国际形势时最值得关注的是:战争是可以避免的、通往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利用议会、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平共处。他甚至一次也没有引用斯大林的话。从国际上来看,他提出“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作为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和总路线。报告接下去谈加强苏维埃民主,尊重法制和公民权利,以及过去被“某个人”破坏的宪法的问题。这“某个人”看来在报告的这个最后部分占了较大的位置。这使参会的外国代表产生了疑虑,觉得不同寻常,会有事发生。
米高扬讲到近三年来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恢复的集体领导,说集体领导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原则,现在不得不强调它的重要性,是因为在大约二十年里实际上不存在集体领导,而盛行的是早被马克思和列宁申斥过的个人崇拜。自从恢复了集体领导,便出现了种种新的活力,这就是取得赫鲁晓夫提到的那些成绩的基础。他还坦率地批评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说这本书“没有解释现代资本主义各种复杂的和矛盾的现象,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战后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都上升了”。他还进一步说:“我们不对事实和数字进行彻底的审查,我们往往为了宣传的目的挑选一些孤立的事实说明危机即将到来或(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贫困化,但我们不对许多国家中发生的情况作任何多方面的深刻的估价。”“我们大多数理论家都忙于复述和玩弄过时的引语、公式和假设。没有革新还有什么科学可言?”“因为科学是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重复陈词滥调。”他的发言使与会者面面相觑,惊讶不已,感受到暗潮的汹涌。
莫洛托夫谈到农业、集体农庄农民的福利和工业,尤其是外交政策,讲了避免战争的可能性,在相信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强大的同时,考虑到帝国主义的意愿,我们决不能低估战争的危险;不过,还从未有过如此广泛的、由各个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组成的赞成和平的阵线。从他讲话中可以看出战争与和平问题,与斯大林时期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不同,认为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更大。
作家肖洛霍夫发言中谈到,作家很久以来就已经脱离了苏联生活,他们已经悄悄地走到一边,完全成了旁观者。这就是他们不再知道如何写作的原因所在。今天,没有出现能扣住广大读者心弦和想象力的作品,但这不是作家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而且首先是全党面临的问题。作家生活在一个与历史创造者隔离的空间里,不了解人民的生活,白白地浪费自己的生命,写出了大部头脱离现实的著作。
大会即将闭幕之际,2月24日夜11时至25日凌晨,苏共二十大召开了内部会议。除了波兰代表团团长、党中央总书记贝鲁特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代表团团长、党中央第一书记拉科西之外,其他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没有被邀请列席会议。赫鲁晓夫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即题目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严厉批评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背离集体领导、破坏法制、滥杀无辜、对德国入侵缺乏警惕造成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等错误。“秘密报告”提到了“列宁遗嘱”:“1922年12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一封信中写道:‘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赫鲁晓夫从“列宁遗嘱”中可以获得批评斯大林的合法性基础,列宁早已发现斯大林的缺点,预见了他可能对党造成的损害。但是费·丘耶夫回忆,1936年出版的《研究联共(布)党史资料汇编》(政治出版社出版,印数为30.5万册)中引用了“列宁遗嘱”中最尖锐的段落,而且还附有斯大林的批语。苏共二十大说到斯大林隐瞒了“列宁遗嘱”是偏颇的。“秘密报告”虽然有仓促草拟的痕迹和即兴演说的成分、逻辑性也不是特别严谨,但是它冲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严厉地批评斯大林所犯错误,为苏联制定非斯大林化的内外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打开了改革之门,营造了拨乱反正的氛围,迎合人民的需要并赢得了民心。
三、震动世界: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是1956年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所受关注程度已经超越了大会提出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新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但实质上“秘密报告”是为苏共新领导推行新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服务的,营造改革斯大林高度集权体制的氛围,使政令能够贯彻到基层。然而,对于长期颂扬斯大林的国家和共产党来说,如何向党员和群众解释斯大林的错误确实成为各国共产党首先必须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各国及其社会各阶层对“秘密报告”反应不一:愤怒不平和拍手称快;疑虑重重和坚信不移,特别是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引发了激烈争论。
一部分人比较理性,对斯大林的评价相对全面。陶里亚蒂已经看过苏联最高级别会议讨论斯大林问题的记录。其中谈到的情况很少:斯大林犯了某些错误,但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好领袖。一位历史教师认为:“揭露斯大林对战争开始时苏联在军事上败退应负责任。她认为,这种批评是言过其实的,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深信斯大林精通军事问题。当然,斯大林不是无所不知和主宰一切的全能的上帝,但也不能把他看成是一个笨蛋和不负责任者,对地理、历史和军事科学一窍不通的人。对苏联人民来说,斯大林仍将是战胜纳粹法西斯军队的象征。”一位苏联军人认为:“斯大林有罪,犯过错误,办事不公。然而,集体化和工业化正是在他的倡导下进行的;战争期间,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谁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理论家、军事领导人和政治家。”1956年6月25日美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把所有的错误和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行为都归于一个人,是同把苏联社会主义进展中的一切成就和伟大成绩归于一个人一样错误的。”即使是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对斯大林的评价也是矛盾的,有理性成分的。他认为“斯大林有时候能够勤勤恳恳和像政治家那样地处理问题。他是这个国家的唯恐大权旁落的君主和主人,他为反对官僚政治和各种贪污和弊端而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伟大的组织者,他是一位领袖,但他又是一个专制君主。”“秘密报告”并非“全盘否定斯大林”,而是为政治需要对斯大林的错误过度陈述造成的错觉,引发了极端的思想混乱。
部分受到清洗的人获平反后参加了苏共二十大,他们认为,应该谴责马林科夫,说他应负同样的责任。“秘密报告”“原想是秘密的”,可是赫鲁晓夫事实上并没有也不想保住秘密。他把报告复本分送给兄弟共产党。2月下旬起,苏共在全国各地开始向党员、团员和部分群众传达赫鲁晓夫同志《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危害》的报告。1956年3月5日在给地方党组织的报告文本中标明“不得公开发表”。有600万党员、1800万共青团员听了这一报告的传达,为战胜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争取了人心。大量军方将领参加这次大会,“在这里看到的所有将军和元帅现在都是总参谋部的成员和武装力量的高级指挥员,也曾经是行刑队的候补对象,因为斯大林特别关心军队。”“死在斯大林手里的大部分将军现在都已恢复了名誉。他们是在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上被恢复名誉的。”苏共二十大成为曾经受过镇压清洗的人释放怨气的平台,“秘密报告”又使这把怒火烧得更旺,释放出的力量可以帮助赫鲁晓夫战胜党内传统保守势力。1957年6月18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会议,主席团打算通过一个撤销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的决议。在这危机时刻,国防部长朱可夫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罗夫暗地里把各地的中央委员召集到莫斯科,召开中央全会帮助赫鲁晓夫战胜“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就已经开始精心策划、谋篇布局与传统保守势力进行斗争,最主要是通过平反冤狱、批评斯大林的错误来赢得民心。因为任何人也不想回到斯大林那样的恐怖、缺乏安全感的时代。其实,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不是不知道这是历史的潮流,只是他们与清洗镇压有紧密的联系,不能从中摆脱出来,为了自己的利益尽力遏制反斯大林运动,因为反斯大林在当时就是反他们自己。斯大林已经去世,反斯大林只能对当时牵涉镇压清洗的领导层形成巨大冲击,影响他们的威信、前途和政治生命。
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对苏共及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产生了思想地震。“秘密报告中揭露了斯大林,这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几乎摧毁了我对苏维埃制度的信念,使我觉得它像个纸糊的房子。这件事使我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原来认为神圣的一切——斯大林的天才和党永远正确、洞察一切、公正无私、关心人民和国家的命运——似乎都是假的。我们的整个世界像被颠倒过来了。”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对苏联驻匈牙利大使说:“你们在代表大会上干的事情,那是一场灾难。”“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激烈批评,引发了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脱党风潮和抗议怒火,导致第比利斯流血事件、波匈事件的发生,也为苏联剧变埋下了伏笔。
四、勿重蹈覆辙:历史须反思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问题的批判,促使人们思考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同样令人惊讶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时拥有1300万党员的苏联第一大党竟然没有人像十月革命、卫国战争时期的党员那样为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而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民心是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斯大林发明了“人民的敌人”的概念,他代表神圣的“人民”对大批共产党员及普通人民群众进行无情镇压,实质上他已经把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使苏共的领导脱离了人民群众。苏共二十大后大规模地为蒙冤的人平反、恢复党籍和名誉,使人民对苏共的执政合法性产生了质疑。虽然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极力想把责任推给斯大林,但这阻挡不了人民对个人崇拜的制度性根源的思考,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权体制扭曲了人性。莫洛托夫明知自己妻子是清白的,却顺从斯大林,允许将其妻子流放,这是基于对“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别的都可以牺牲”的纪律认识。维达利认为“这种方法是残酷无情和无法接受的,因为它没有人性”。
“我们应该避免用宗教制度来搅乱我们的党,应该避免把领导人当成一贯正确的教皇。只相信一个人,经常由他说了算,不加讨论就接受他的每一个观点并由他独断专行,这种习惯麻痹了人民的思想,也麻痹了党自身。它助长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削弱党内民主,压制集体工作和批评,扼杀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使共产党人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不得不抛弃我们都是活的意识形态百科全书、都是绝对真理保管员的想法。这就预示着要进行一场新的重大的战斗,一场也许是我们作为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者的一生中最艰苦的战斗。这场斗争是关乎民主的,民主的基础本身就在于建设性的批评。
无论怎么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一种外科手术,是一种具有非凡政治勇气的、史无前例的行动。必须切除这个脓肿,因为它已经严重地污染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苏共二十大后,加快了平反冤狱的步伐和规模,使“大家都能比较自由地呼吸了,压在一切人头上的沉重的巨石卸掉了”。乌特凯斯对维达利说:“你们的但丁决不可能想象出比他描绘过的更为可怕的地狱。我们能够……而且已经从那里活过来了。”赫鲁晓夫迎合苏共改革恐怖体制的需要,也帮助他战胜了党内保守势力。但是“对斯大林反对普通人民的罪行却只字不提”。苏共二十大“缺少工农大众的真正声音,普通人的声音,总而言之,创造历史的那些人的声音”。这是令人遗憾的,应该关注作为历史主体的普通人民的苦难。
陶里亚蒂在雅尔塔备忘录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有较大的民主;对斯大林的批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关于个人崇拜的起源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苏共二十大没有触及斯大林错误的根本——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大量党的官员仍然认为用官僚主义的命令来代替党的领导作用要方便得多,这是因为有一种压力之下形成的盲目而绝对地服从的变态心理在支持着他们。
苏共二十大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是当局者只把它当成释放感性情绪的地方,而缺少理性的分析。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将苏联出现的错误极力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品质和性格上,没有探究更深层次的根源,即苏联政治体制问题。这就使苏联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口号否定斯大林,但却始终摆脱不了斯大林的幽灵,跑不出斯大林道路。这部分应该归咎于苏联的决策制度。这种制度使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很难有安全的渠道在基本政策抉择出现偏差时提出质问。但是即使能以更大的勇气提出这些意见,恐怕也不会受到重视”。这实际上是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的遗产。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的改革开始“解冻”,这应该归功于赫鲁晓夫的政治勇气。“他所取得的积极的成就,虽不很明显,却应尽力加以强调。”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具有天赋才能的人——尤其是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还是不容忽视的。1956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与苏共二十大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苏共二十大有助于帮助苏共清除污浊,保证斯大林统治下发生的错误不再发生。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党内斗争十分激烈,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被打成反党集团,但并没有采取斯大林时期的极端手段。但是,这并没有解决反对个人崇拜的根本问题,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庞大的不受有效监督的官僚队伍,自上而下的权力赋予机制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一旦出现合适的环境就会死灰复燃。
[责任编辑: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