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实践路径

2014-12-23 03:00杨凤张兵周晓世
中国经贸 2014年19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文化产业

杨凤+张兵+周晓世

【摘 要】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是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辽宁省在产业规模、教育科研资源以及经济基础等方面具有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势,以此为契机,辽宁省可在开创地域文化品牌、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支撑平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实践路径进行设计。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路径

历史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均借助了科学技术的翅膀。在当今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中,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派生出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更新的文化载体不仅丰富了文化表现形式,且使文化传播更为多样化、快捷化,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辽宁省为发展文化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进步对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传统的体制与机制下,辽宁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逐渐暴露出各地区发展速度不均衡、整体水平不高;文化发展缺乏原创意识与品牌意识;文化产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落后等弊端。在信息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渗透到文化产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领域,成为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既是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辽宁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

1.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型辽宁建设

基于产业活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融合,不是简单层面的机械结合,而是深层次交融。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态势渐趋明朗,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美英等发达国家由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型的过程证实,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将科技有效地引入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以及文化创作、生产、表现、传播等方面,以现代科技的力量促进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推动现代文化产业进步,对建设“创新型辽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升级要求

科技进步扩大了文化的普及范围,使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在增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被发达国家视为文化发展的驱动引擎与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力量。辽宁要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升级,其关键则取决于如何实现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层次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二、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优势

尽管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文化与科技融合略显滞后,但其良好的融合发展条件应被充分挖掘并作为优势善加利用。

1.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

辽宁作为传统的文化大省,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其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统计显示,2012年辽宁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为262亿元,较上一年增幅高达31%。目前辽宁具有沈阳棋盘山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与辽河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已落成辽宁大剧院、锦州市辽西古玩商城、沈阳杂技团、大连大青文化产业集团,以及葫芦岛的葫芦山庄有限责任公司等十余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拥有大连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与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动漫基地,初步形成辽宁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2.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

作为东北三省经济中心的辽宁是教育大省,聚集了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以及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生态所、沈阳金属研究所等著名科研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教育单位和研究机构较为密集的省份。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共计112所,专任教师60502人,在校学生数934078人,应毕业生235984人。除此之外,辽宁还拥有以沈阳杂技团为代表的众多国际著名艺术团体,以及以“赵家班”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团体。以上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不仅为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和人才支撑,也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雄厚的经济基础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推进,辽宁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辽宁省生产总值达24846.4亿元,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为9460.1亿元,增长1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102.2%,共计3103.7亿元,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836.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为11810.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4.09%。雄厚的经济基础与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实践路径设计

结合辽宁省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优势条件,可将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实践路径规划如下:

1.推进辽宁地域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辽宁省应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兴文化产业,以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构造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努力开创“中国(沈阳)国际动漫产业发展论坛”、“东北亚区域发展与合作论坛”、“世界多媒体与互联网峰会”、“辽西北文化走廊”等文化品牌。同时,在辽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上,强化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角度,重点发展以出版印刷、影视音像、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优势文化产业,培育辽宁地域品牌的文化企业,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形成适应发展要求的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历史证明,抢占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对具有文化、科技双重属性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目前,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提高辽宁文化科技创新实力的过程中,要通过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树立文化科技人才是第一文化科技资源的理念,建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形成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中坚、基层文化科技人才为支撑的梯次合理、比例协调的文化科技人才引进模式。endprint

3.注重跨界融合共性领域,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由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高难度性,往往企业出于资金和科研能力有限不能单独完成某项高端技术的攻关,同时因为其有较强的外部性,单个公司也没有开展共性技术攻关的动力。由此,辽宁省的政府部门应出面带头牵手市内各大高校及文化企业,以“官、产、学、研” 多方联动模式,整合科研资源,加强对文化科技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专利的保护意识,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融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速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辽宁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4.促进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社会支撑平台建设

第一,构建多种形式并存的文化科技创新融投资体系。为加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辽宁应加快构建多种形式并存的文化科技创新融投资体系。首先,应以政府为首,引导投行、私募基金等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其次,加大信贷与文化资源对接创新步伐,以政府为担保,逐步加大各大银行对省内文化企业授信额度。此外,应鼓励辽宁保险业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衍生品和保险产品作为风险缓释手段。例如,借鉴美国保险业的做法,即保险公司为影视企业提供“完片保险”等专业险种,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

第二,构建文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支撑体系。人文环境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辽宁省要建立一个与文化科技融合相适应的人文环境支撑体系,首先应在辽宁范围内建立适宜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通过公共媒体宣传先进的文化科技产品,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关于文化科技融合的价值观。其次,强化人文涵养对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影响,使其形成文化科技融合的潜意识。文化工作者良好的素质与学识对其科学创造活动具有直接、积极的影响。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为实现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辽宁需构建综合性的文化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首先,以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以高质高量的文化科技融合服务机构为支柱,共同搭建综合性专业服务平台。通过文化科技产业龙头企业与文化科技融合服务机构的合作,最大发挥平台的效用。其次,政府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具有公益性与均等性等公共属性,以市场为主导容易扭曲平台特征,因此应以政府为主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提供者和监管者,促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此外,应推动辽宁文化中介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事文化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业投资等不同业务形式的文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 彭英柯,宋洋洋.文化科技融合理论研究——基于产业融合机制角度的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3(8):75-78

[2] 钟荣丙.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11-14

[3] 刘学华,周海蓉,陈恭.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J].科学发展,2013(9):49-50

[4]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3

[5] 孙柏楠.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文化论苑,2013(9):45-46

[6] 王一木.中国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2.02.15

[7] 孟月明.辽西北落后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J].前沿,2010(20):122-124.

[8] 曲玉镜.辽西地域文化检视[J].北方经济,2012(8):7-9

[9] 陈红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众文艺,2013.04.15

[10]张桂华,林原.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4):88-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