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勇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种观念表现得尤为突出。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能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因此,我在设计苏教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搭配的规律》这一课时,就努力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发现搭配规律提供有效保证。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有序、不重A的搭配规律现象。在整节课中,始终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早餐、服装、颜色、路线等。学生虽然熟悉这些搭配的现象,但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它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在“有序、不重复”的要求上有欠缺。本节课教学《搭配的规律》,通过对一些常见现象的研究,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搭配的规律及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有利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师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方法。遵循“尊重教材、适当改编”的原则,我把教材中的“木偶选配、街心花园线路、衬衣和裙子”等内容换成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食堂早餐、老师穿衣、校园线路、游戏搭配”等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主线贯穿全课,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下,有兴趣地、主动地探索搭配的规律与方法。
二、展示动态生成,关注学生主体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本节课的设计中做了体现。例如,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对于“穿衣问题”,让学生自己画一画,三件上衣和三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对课件中的衣服怎么表示有多种方式,老师从这些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内容中选择了几个进行了展示,并由学生进行评价。有的学生将衣服画下来;有的学生写上文字;有的用六个点表示;有的用一种符号表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思想。又如,让学生说出解决早餐的浪费现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吃多少自由取早点,根据学生的方法导入新课——早餐的搭配,体现尊重学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搭配的方法,让学生分享搭配的收获与体会等,处处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三、训练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挥体操的真正功能,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方法运用和不折不扣的训练,同时,思维训练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多处设计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在早餐问题中,老师想吃一种粥和几种点心,猜一猜,老师喜欢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踊跃抢答,但都被老师否定了,直到第六名学生发言时才给予肯定。这看起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实际上是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渗透了搭配的思想。又如,当2种粥3种点心有6种搭配方法时,板书:2、3、6;当3件上衣和3条裤子有9种搭配方法时,板书:3、3、9;当增加两条围巾时,板书:2、3、3、18,然后根据这些板书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和计算的方法,进行了数学思维训练。
四、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面临的常见现象,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渗透。本节课,对于搭配规律的揭示,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对“早餐问题”“穿衣问题”“线路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自主发现搭配中蕴含的规律,并用这个规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这样,在训练学生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早餐问题”中,2种粥和3种点心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并将2、3、6分别板书在黑板上;在“穿衣问题”中,3件上衣和3条裤子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并将3、3、9板书在黑板上;在“线路问题”中,从1号教学楼到艺术楼共有8条不同的线路,并将2、2、2、8板书在黑板上。此时,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穿衣问题中,如果再增加两条围巾,则会有多少不同的组合呢?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出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很快就知道了结果,有的学生则继续在那连线,有的学生眉头紧锁地在思考。这时,我让做得快的同学回答:为什么会这么快得到结果呢?从刚才的几个问题中,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学生看到黑板上的板书,很快悟出其中的规律:只要把个体的数量相乘便可得到组合的结果。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体现“联系生活,尊重学生”,使学生树立“做数学”的理念,在轻松愉快的现实情景中,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现实生活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的现象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让数学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