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志华, 戴红君, 刘华周, 秦建军, 陈海霞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 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 个百分点,2010 年城镇居住人口比重已达49.7%,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1]。目前江苏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远高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2],其中苏南地区比例高达70.8%,较全省平均高10.2%;苏中地区比例为56.1%;苏北地区为51.9%。从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看,目前全省农业机械化率为7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为60%,高于全国(52%)8 个百分点,可以说江苏的农业现代化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江苏省委、省政府2011 年提出“到2020 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15 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当前对城镇化的研究较多,也较为深入。国内外学者多从制度变迁、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快速兴起的第三产业等角度阐述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制[3-8]。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测算、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等问题[9-13]。研究已较为深入,但以江苏城镇化为背景,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正、负效应的角度来探讨江苏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还是空白。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率先实现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这其中包括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如何加速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优势,研究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促进江苏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方面[14]。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必然会给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带来诸多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
1.1.1 生产性要素流向农村 要素是指经济发展的各种必需因素,如资金、资源(原材料等)、土地、人才等,主要是资金。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一些重要的生产性要素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甚至延伸到农业、农村的各个方面。1991 ~2011 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呈增长趋势。“八五”期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年均为1 475.6元;“九五”期间为3 316.4元;“十五”期间为5 717.8元;“十一五”期间为9 413.4元,是“八五”期间数值的6.4 倍(图1)。
图1 1991 ~2011 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Fig.1 The original value of fixed assets per rural family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1
1.1.2 财政支农投入增加 “八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投入年均1.622×109元;“九五”期间为3.698×109元;“十五”期间为7.013×109元;“十一五”期间为2.969×1010元,是“八五”期间的18 倍(图2)。从趋势来看,2005 年之后呈加速上升趋势。2011 年财政支农为6.181×1010元,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约10%。财政支农的年增长率稳中有升,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比重相对稳定且略有上升。
1.1.3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1991 ~2011 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八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1 507元;“九五”期间为3 353元;“十五”期间为4 410元;“十一五”期间为7 371元,是“八五”期间的5 倍(图3)。农民收入提高后,用于农业生产性费用支出也同步提高,2011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中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性支出为1 566元,占生产费用支出的72.4%,较2010 年提高27.2%。
图3 1991 ~2011 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情况Fig.3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idents’incom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1
1.1.4 城镇居民消费总量提升和消费层次变革1991 ~2011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递增长。“八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2 990元;“九五”期间为6 057元;“十五”期间为9 523元;“十一五”期间为18 528元,是“八五”期间的6.2 倍(图4)。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2011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支出中食品支出6 061元,占总支出的36.1%,在食品支出结构中,肉类、禽类、水产品类、蔬菜类及干鲜瓜果类占比较高,均高于粮食类的占比。
1.2.1 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使得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导致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者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制约。2011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仅为1991 年的47.2% (图5)。2011 年度,江苏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29%,劳动力素质偏低,加大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
图4 1991 ~2011 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变化情况Fig.4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and per capita nonproductive expendi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1
图5 1991 ~2011 年江苏省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情况Fig.5 Th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1
1.2.2 耕地资源减少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江苏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耕地质量持续下降。从1991 年到2011 年11 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5.21×105hm2,年均递减率约为1%(图6)。当前,高产农田仅占42%,中低产田达到58%。同时,城乡非农建设大量占用优质耕地,复种指数较高和耕种时长期使用化肥致使土壤污染加剧,都成为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种植用地面积减少必然对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要求提高单产,增加土地产出率,创新种植模式和技术,利用设施栽培技术,开拓空间立体栽培途径,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总产量和主要农产品的足量供应,确保粮食安全。
1.2.3 生态环境恶化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农业生态环境。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全省农业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全省
属于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为4.71 ×105hm2,其中基本农田有4.3 ×105hm2,这部分耕地和基本农田已经由于重金属污染而丧失了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基本功用,不适宜再继续进行农作物的耕种,今后将逐步退耕为园地、林地及其他农用地[15]。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互相矛盾。
图6 1991 ~2011 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Fig.6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1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率先实现面临着以上分析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由城镇化加速发展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资本的增长和积累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影响。本文以城镇化所带来的资本增加为切入点,按照以下路线(图7),提出投入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种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
城镇化加速发展带来了资本投入的增加,含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主动增加即农业资本的增加,包括财政投入的增加(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增加(主要用于农业项目资金投入);被动增加即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本文主要研究资本投入的主动增加。
2.1.1 稳定增加财政投入,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 江苏省各级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加快创新农业投入机制,采取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中来,推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1.1.1 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从江苏省财力增长情况看,已经具备了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具体而言,江苏省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尽快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增长要高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切实保证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新增财力要向农业倾斜,积极安排财政支农各项支出预算,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确保政府财政预算内财政农业支出有较高增长。
2.1.1.2 建立多元的投入长效机制 加快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为了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吸引力,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银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与农业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相关的项目贷款,应根据农业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和利润高低,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三是引导农民投入现代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农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民投入农业的重要意义,要通过直补的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四是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以及在税收、土地、信贷方面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等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
2.1.1.3 建立以绩效评估为导向的财政支农项目管理机制 随着财政支农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加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财政支农项目管理机制——农业项目绩效管理。农业项目绩效管理机制应做到科学配置权力、优化决策流程、实行绩效管理。具体包括:构建依法、科学、透明的农业项目绩效计划与决策机制;构建全方位、规范化、科学的农业项目绩效实施与管理机制;构建客观、公正、可操作的农业项目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构建激励、约束并存的农业项目绩效反馈、改进与应用机制等措施。
2.1.2 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导向作用,国家有关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应向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倾斜,在有关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此外,国家应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中逐步调整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资方式,改直接投资为通过对企业的扶持来发挥杠杆作用,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配套的辅助政策。这就要求国家按照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在企业得到获利空间的同时,现代农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传统农业的面貌才会得到真正的改观。
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农业的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农业内部要素的提高,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对农业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资,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为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还要建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保障体系,保障农资价格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障农资的质量安全,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加强农业保险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与民间资本企业签定合同,为企业提供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行业的相关运作机制,从而有力地避免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进一步提升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有效性及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科技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支撑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民间资本在投资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和帮助,因此农业科技部门对农业投资的技术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在“农业”和“资本”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政府的政策导向、社会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引导都需要“中介”组织,而在此过程中,科技支撑更加是这个“中介”的中坚力量。政府应该鼓励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相关农业高校、农口学会等部门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协调产学研,凝聚农科教;鼓励民间资本企业和科技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科技人员加盟的研发机构,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依托关系,通过科技的力量,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指导,不断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使之始终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在科技和企业之间真正建立起一条连接两者关系的纽带,为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升信心和提供保障。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4 倍,人均消费性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2 倍。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将扩大到2 倍以上。从需求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包括对农产品和其他农业产业的需求潜力,如对优质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的需求以及对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2.2.1 引导居民消费优质安全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 全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购买大米数量由1990 年78.53 kg 下降到2011 年的44.08 kg,面粉由17.73 kg 下降到5.37 kg,但对鲜蛋的消费却由1990 年的7.54 kg 上升到2011 年的11.82 kg,对鲜酸奶的消费由1990 年的3.72 kg 上升到2011 年的19.03 kg。由此可见,居民对传统粮食的需求量在下降,对加工农产品的消费量在上升。此外,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量逐年提高。
居民消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要求江苏的现代农业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和营销方式,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其认证和监管,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促进现代农业自身发展,也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2.2 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与地区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升级越来越快。此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对加工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提升。2011 年江苏省出口食品2.08 ×109美元,是2000 年的4.7 倍。因此,江苏应在不断挖掘特色农业产业,实施农业比较优势和差异性竞争战略,实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和提升力度,通过对加工业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更丰富、更便捷的加工农产品,也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途径。
江苏凭借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农业资源多样、物种丰富以及科技、人才、资金和机制体制等方面的优势,具备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等有利因素,加快发展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和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条件,这将为江苏现代农业建设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代化提供必要的保障。
2.2.3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活服务功能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居民对现代农业多样性的需求不断提升,主要包括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需求和消费的提升。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形式[16]。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管理人员,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居民了解和体验农业,传承农耕文化,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江苏应该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扶持和提升力度,建设一批有亮点、有内容、有品牌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推动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
[1]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7.
[2]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3] 李 明.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6.
[4] 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6):1068-1075.
[5] 崔功豪,马润超.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3):107.
[6] 于永江,孙中和,高兰兰.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4):236-238.
[7] 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6):41-46.
[8] 刘叶华.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9] 敖丽红.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0]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 张仲威.中国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15(3):129-133.
[12] 钱 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1):10-17.
[13] 刘立仁.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及时代特征[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6):35-38.
[14] 赵 弘.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2(12):15-16.
[15] 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来发展现代农业[J].江苏农业科学,2009(5):322-324.
[16]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C]//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安徽省宁国市人民政府.中国(宁国)休闲农业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宁国: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安徽省宁国市人民政府,2011: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