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湖南省新宁县人民医院 湖南 新宁 422700)
新生儿颅内出血症状的发病对象大多为早产儿以及巨大儿[1],患儿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特别是伴随出血症状的患儿更容易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颅内出血症状对婴幼儿运动功能的生长发育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其临床护理中采取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为了分析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生存质量的影响,在2012年02月到2013年02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颅内出血新生儿临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02月到2013年0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临床资料,遵循随机原则,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45。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在14d~28d内,平均年龄为(20.21±1.22)d。其中早产儿14例、足月儿21例、过期产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在13d~28d内,平均年龄为(19.46±1.79)d。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0例、过期产12例。采取头颅CT、颅脑B超检查对患儿进行确诊,两组新生儿均符合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意义,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保持合适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儿采取头高脚低位,在平卧时偏向健侧,大多情况下都应该稳定体位,特别是头部不能随意搬动。在抢救过程中,要保持迅速轻柔的动作,确保环境的干净整洁。
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分泌物,保持患儿处于安静的状态,减轻颅内出血程度,应该采取合理的治疗护理。在更换尿布、喂奶时一定要保持轻柔的动作,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一定要保证穿刺的准确性,减少颅内出血的可能性。
1.2.2 保证纠正缺氧的时效性,对经皮血氧饱和度形成全面监测: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合理的吸氧流量、氧浓度以及给氧方式,保证达到良好的吸氧效果。一般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的吸氧时间都应该少于3d,为了避免出现氧中毒情况,应该避免高浓度持续过量吸氧,尤其是早产儿,护理人员应该对其面色、呼吸频率及节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如患儿出现心动过缓、呼吸暂停等并发症,可以采取托背、弹足底等方式,保持患儿的呼吸顺畅等。
1.2.3 维持患儿正常的体温,对并发症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儿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不断调节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维持患儿保持在36℃~37℃的正常体温范围内,同时对患儿出现尖叫、肢体同步抽动等惊厥先兆,进行及时的对症护理。为了控制出血症状,应该减少颅内压操作,以减少对患儿颅内的刺激程度。同时,护理人员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患儿服用各种止血药物,并对药物渗出进行全面的监测,以保持平衡的水电解质状态。
1.2.4 合理喂养,促进脑功能恢复:在新生儿出血期间,应该禁止进食,或者是延迟喂奶的时间,并且防止患儿出现吸吮用力情况,加重出血程度。同时,可以考虑给予患儿采取静脉输液,供给充分的营养以及热量,每天保证匀速、足够的静脉输液,防止出现快速扩容等情况,减轻出血症状。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可以给予其喂养糖水以及配方奶,增加喂养的次数,避免出现吐奶情况,减轻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为了促进脑功能恢复,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在患儿出血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给予其使用胞磷胆碱以及申捷,一个疗程大约为2周。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儿抚触,对其视觉听觉产生刺激作用,同时采取行为能力(NBNA)测定,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
1.2.5 加强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患儿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使患儿家属可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形成正确的认识与重视,认识到护理干预的目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患儿出院后,应该保持长期的神经纤维(NBNA)监测,在早期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和智能开发,降低脑损伤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新生儿预后情况。
1.3 判断标准[2]:在第1周、第二周对患儿进行行为能力(NBNA)测定,其操作检查一共有20项,总分为40分,<35分判断为不合格,检查时间在10分钟之内。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儿NBNA评分不合格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第1周NBNA评分不合格率为24.44%,第二周不合格率为8.89%;对照组患儿第1周NBNA评分不合格率为57.78%,第二周不合格率为26.67%;两组患儿NBNA评分不合格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儿NBNA评分不合格率对比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缺氧、产伤的影响,此疾病的病死率、致残率相当高[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起病非常急促,病情严重变化非常快,提高了患儿的致残率。新生儿颅内出血处理过程中,需要采取及时的护理干预,才能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针对出现产伤、缺血、窒息史等新生儿,应该对其病情形成严格的监测,并进行合理的NBNA测定[4],以改善新生儿脑损伤情况。在护理干预中首先可以采取并发症处理对策,在后期采取抚触以及肢体运动操,采取合理的营养脑细胞的药物治疗,以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5]。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NBN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颅内出血患儿护理中采取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儿的并发症与后遗症发生率,改善脑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周香美.护理干预对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02(11):127-128
[2] 区敏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危重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34(16):445-446
[3] 樊士翠.浅谈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9):655-656
[4] 谢雪珠,李华飞,黄洁琼.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2(13):1826-1827
[5] 冷锋,李鹏,卢春霞.新生儿颅内出血40例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9(22):7202-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