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明
(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肌理是指物体表现出来的视觉和触觉的组织结构,是物体内在的外在表现,决定肌理效果的因素有材质和纹理。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视觉肌理、触觉肌理、自然肌理、人工肌理。雕塑肌理对雕塑效果的呈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肌理效果是雕塑创作中雕塑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雕塑的材料多种多样,雕塑材料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肌理美感,选用哪种材料进行雕塑创作,必须要考虑材料与雕塑主题的关系,选用恰当的材料能更好的表达主题内容,增加雕塑的形式美感。雕塑肌理效果对人们的影响不止体现在视觉上,还会体现在人的触觉上,甚至是心理上。雕塑艺术就是雕塑家利用物体的自然属性与自己的艺术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情感和自然材料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雕塑艺术有别于绘画,雕塑艺术是使用真实的物体材料进行的创作,雕塑使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永久性,这也让雕塑艺术的保存能够更加久远,这也是雕塑艺术的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很多新型材料,这让雕塑艺术更加丰富,比如不锈钢、玻璃、树脂等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让雕塑艺术创作更具有多样性,这也要求雕塑家能够熟悉掌握这些材料不同的肌理美感,才能更好的运用到雕塑创作之中。
观众对雕塑的视觉感知首先是从雕塑的质感开始的,当人们看到一个雕塑首先就会去判断它是石头的;还的木头的;还是金属的,这是人对物体的基本感知能力。每一种不同肌理的材料都会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比方说木头的颜色一般来说是暖色的,而且具有丰富的木纹,给人很温和的视觉感受;不锈钢颜色是冷色的,表面极其光滑而且表面就像镜子一样可以反射,这就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同时也是醒目的。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于雕塑肌理的第一视觉感受,雕塑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与雕塑主题的关系。
雕塑艺术与油画不同,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经常会被人们抚摸,这就会让观众对雕塑有触觉感受。如果雕塑家能够把握好这一点会让观众从触觉中感受雕塑的美感。雕塑家李象群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件雕塑好不好,不用眼睛看,用手抚摸就能感受到。比如还有的雕塑家专门为盲人制作雕塑,中国美术学院的李秀琴老师创作的《触觉凸凹》(如图1)就是这种类型的雕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触觉美感对于雕塑创作的重要性,当然影响触觉美感最重要的就是雕塑的肌理。
图1 刘秀琴的《触觉凸凹》
雕塑不同的肌理特征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比如雕塑粗制的肌理会给人产生粗矿豪放、厚重朴实的心理感觉;西汉霍去病墓的雕塑(如图2)其粗犷、质朴、高度概括、雄浑的肌理质感给人印象深刻,符合雕塑主题,当观众走近雕塑去抚摸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花岗岩的粗犷与艺术家高度概括的处理方式那种完美结合带来的触觉美感。再比如经过抛光处理的玉制材料给人特别光滑细腻的触觉感受,光滑细腻的的肌理给人一种精致细腻的心理感受,因此人们喜欢用细腻的材料去制作一些贴身的饰物类雕件(如图3),可见其达到的细腻程度。
图2 霍去病墓《石马》
图3 玉雕件
人们对物体的触觉感知往往来自于物体的质感,物体的材料属性以及表面纹理都会影响我们对物体的触觉感知。比如木头有木头材料特性,木头给人的感觉是温和的,当然木头表面的纹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经过人工处理的木头表面可以很光滑,光滑程度也会因为木头种类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比如经过抛光的松木达不到红木类的木材的光滑程度,这就要求雕塑家在使用木材进行雕塑创作的时候要去考虑这一点,根据雕塑表达的不同感受而选择不同种类的木材。石头传导冷热的速度是很快的,太阳暴晒下的石头会烫手,而冬天的里的石头是冰凉的。这些都是石头带给人的触觉感受,当然石头的表面纹理可以很细腻也可以很粗糙,都各有各自的美感,这取决于雕塑家对其表面纹理的把握,这要根据雕塑的主题而确定。
随着雕塑家对材料以及雕塑肌理的不断探索,雕塑家开始创造出新的雕塑形式,比方说软质材料雕塑的出现,就是从触觉角度出发创造的新的雕塑形式。比如雕塑家韩璐的《向左走,向右走》(如图4)就是这个角度出发创作的雕塑,它注重雕塑的触觉感受。
自然肌理就是材料本身经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自然的表面纹理,是不经过人为加工的效果,当然这种效果雕塑家在创作中可以进行仿制。很多中国传统的木雕作品就是利用了自然对木头的天然加工加之艺术家的局部雕刻,使其与自然部分完美结合,从而达到很强的观赏性。如阴沉木雕作品(如图5)我们可以看到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阴沉木本身的自然肌理美感,稍加修饰,非常漂亮。
图4 韩璐的《向左走,向右走》
图5 阴沉木雕
泥塑是雕塑家在进行铸造类雕塑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其表面肌理效果的呈现决定最终的雕塑效果,必须加以重视。一般泥塑过程中对肌理的处理有泥点处理法、抹光法、雕塑刀自然刀痕以及木棒自然敲打效果等各种表面肌理处理效果。比如雕塑家吴伟山的雕塑(如图6)就是完全利用木棒自然敲打效果的方法,他不仅是在小稿处理阶段采用此法,而且在雕塑放大泥稿过程中都是如此。他对泥稿放大的肌理效果要求极为严格,要求表面肌理完全按照小稿的木棒敲打痕迹等比例放大,然后再进行铸造,可见其对雕塑肌理效果的高度重视。这种人为的对雕塑肌理的处理实际上早在中国的商、周时期就有所体现,那时期的很多陶罐上都会有工匠刻意加工上去的绳纹的肌理效果。
还有比如金属直接焊接雕塑中,我们经常 看到雕塑家对雕塑的表面进行各种处理。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化学药品使其生锈,生锈后的金属焊接雕塑就具有特殊的肌理美感。
各种自然材质的肌理效果各不相同,怎样利用材料肌理的美感进行创作需要雕塑家认真思考。西汉霍去病墓的雕塑《石虎》(如图7)其粗犷、质朴的肌理质感加以雕塑家高度概括的处理方式,了了几条线条表现虎纹给人印象深刻,符合雕塑主题。这些是古代雕塑家很好的利用了花岗岩特殊的粗糙肌理质感,利用其自然的凹凸不平的自然形态加以雕刻,“因材施艺”,恰当的把主题思想与自然材质的肌理美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是古代雕塑家对对材质精心改造的典型范例。
图6 吴为山《鲁迅像》
图7 霍去病墓《石虎》
雕塑创作中雕塑家为了塑造形体,对形体进行的认为加工,会使用各种工具,从而自然留下很多痕迹,如拍打、刀刻、刮痕、挤压等各种痕迹,甚至为了特殊的表面肌理而创造各种痕迹。这是对雕塑家雕塑创作过程的真实记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雕塑,了解雕塑家在创作雕塑时的情感表达,这也使雕塑更具有美感,与观众更亲近。
雕塑艺术的美感不只是空间与体量,材料自身的美感以及雕塑家对雕塑肌理美感的把握,都对整个雕塑美感的呈现具有重大影响。任何一种材料无所谓贵贱,关键是看雕塑家对材料肌理的合理利用。怎样让各种材料的肌理美感服务于自己的雕塑作品,需要雕塑家对材料能够深入的了解,才能使雕塑材料的肌理美感激发雕塑家的创作灵感,因势利导,才能雕塑更加生动。雕塑家如果能够把握好雕塑的肌理效果就能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升华。
[1]黄宗贤.中西雕塑对比[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2]孙璐.直接金属雕塑[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3]奥利弗·安德鲁.雕塑家手册:生动的材料[M].孙璐,编,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4]许正龙.雕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张伟.泥塑人体[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