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鹏
(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南京 210031)
杨村矿井为《淮南新集矿区总体规划》规划矿井之一,矿井位于淮南矿区陈桥区东北,地处安徽省亳州、阜阳、淮南三市交界,由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设计,矿井正在建设中。
杨村井田走向长14.8km,倾向宽4.2~7.0km,面积72.7604km2,井田总体为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10~25°,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可采煤层共有10层,主要可采煤层从下而上有1、6-1、8、11-2、13-1等5层,矿井地质资源量88293万t,采储量43950.8万t。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型;按煤与瓦斯突出设计;煤尘有爆炸危险性;各煤层为不自燃~容易自燃;煤种以气煤为主;煤质属中灰、特低中~低硫、低磷、中~高热值煤。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t/a,服务年限65.1a。矿井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一水平标高-945m,工业场地设主、副、风井3个井筒,以2个采区2个综采工作面保证矿井产量。
2.1 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的选择特点 杨村矿井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受西淝河影响,西淝河在井田地面绕弯通过,井田储量赋存面积绝大部分位于西淝河主河道及蓄洪区之下,仅在杨村乡附近淝左堤以北局部范围不在西淝河影响范围,而淝左堤(即西淝河左大堤)为国家一级堤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西淝河左堤以内不允许建设矿井建(构)筑物,矿井井位及工业场地选择必须服从于有关防洪法规,只能布置于淝左堤以北,即井口位于杨村乡,淝左堤以外,0-6孔附近东侧,该井位具有如下优点:(1)位于西淝河行洪区以外,不影响行洪和蓄洪;(2)位于井田的走向中心和储量中心,有利于矿井均衡生产;(3)工业场地压煤和西淝河左大堤保护煤柱基本重合;(4)新生界松散层厚度薄,有利于建井;(5)工程量少,贯通距离短,建设工期短。
2.2 开拓开采布置特点 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由于本井田煤层倾角较大,煤层平距不是很大,经统计,13-1煤至1煤的煤层平距为493~1096m,平均815m,即石门工程量不大,因此经综合比较,设计采用采用集中大巷、分区石门大巷布置方式,在13-1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服务于所有煤(层)组的集中大巷,用分区石门贯穿各煤(层)组,并以煤(层)组为单元建立各采区上山,具有生产环节少,工程量省,巷道维护量小的优点。
2.3 井筒施工方法及井壁结构形式 设计在大断面井筒厚表土条件下优化井壁结构,优化井筒断面平面布置,主井直径7.5m,装备2对32t箕斗;副井直径7.5m,装备一对1.5t矿车双层四车罐笼(一宽一窄);风井井筒净直径分别为7.8m,三井深度分别为987m、1001m和987m。三井筒采用冻结法施工,主井、副井、风井冻结深度分别为723m、725m和800m,创目前在建矿井冻结深度全国之最。
主井、副井、风井三个井筒冻结段均采用双层钢筋混凝土、塑料夹层复合井壁,即双层现浇钢筋混凝土井壁,在外层井壁与地层之间铺设厚25mm~75mm的聚苯乙烯泡沫板,用于外层井壁的保温及缓压;在内、外层井壁之间敷设2层1.5mm厚的聚苯乙烯塑料夹层,用于克服内、外层井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应力。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F50。由于基岩段大多为不稳定地层,其中局部为断层破碎带,只有少量段高为较稳定或稳定地层,且基岩地层含水量较大,施工中出现片帮、冒水现象,因此,基岩段亦以双层井壁为主。
设计在深井、厚表土、瓦斯突出、高地温、高地压、多煤层复杂条件下建设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充分利用成熟的采煤技术,并积极进行相关创新,与同类型矿井相比,建井技术、开拓开采、运输等技术方案有所创新。
3.1 巷道支护优化与创新 由于杨村矿井为千米深井,深部高地压作用影响明显,-995m处垂直应力超过20MPa,矿井巷道支护较困难,设计按照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支护组合。一般较稳定岩层段巷道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锚网索喷+二次锚网喷、注浆支护方式,即一次支护采用“锚网索喷”,二次支护滞后迎头60~80m进行二次锚网喷支护,并及时进行帮顶注浆;在局部断层破碎带及受采动影响区域采用锚网索喷+套36U型棚+喷注或钢管混凝土支架复合支护方式,并在其壁后充填砂石,实现让压与抗压相结合,保证巷道支护效果。
设计除了优选巷道位置、采取合适的断面形式外,在解决巷道支护困难方面还有如下措施:(1)巷道掘进首选机械掘进,减少掘进对围岩的扰动,保持围岩整体强度;(2)增大巷道间距,各巷道之间保持55m间距,减少相互扰动;(3)考虑在地面预注浆对采区上山所处的层位提前进行加固;(4)大巷通过管道排水,一方面减少巷道开挖量,另一方面减少矿井水对岩石的浸泡破坏。
3.2 矸石分时运输创新 由于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岩巷掘进量大,为减少辅助运输和副井提升量,井下矸石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采区设矸石胶带输送机上山,为减少大巷数目及设备,大巷胶带输送机采用分时运输矸石,主井其中一对32t箕斗负责分时提升井底矸石仓储存矸石,地面设分时运输胶带输送机运至临时矸石山存放。分时运输工作制度采用一天一次,井下在采区均设采区煤仓,煤仓容量1000m3,可满足井下采区约2h的煤炭生产量,经计算,井下矸石分时运输需时1.72h,不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该系统在减少矿井基建投资情况下实现了矸石的连续运输,具有转载环节少、运营费用省、事故率低等优点。
3.3 大巷排水系统创新 杨村矿井由于地压较大,井巷变形量大,为减少水沟掘进对巷道的破坏及矿井水对巷道的浸泡,井下轨道大巷敷设D400无缝钢管,在各采区上山下部设沉淀池,工作面涌水汇入各采区上山下部的沉淀池,沉淀池高出轨道大巷8m,沉淀后矿井水进入无缝钢管通过自流最终排至井底车场水仓入口处。
3.4 砂石水泥物料输送系统 由于地压大,井下巷道部分采用钢管混凝土支护,其壁后需充填大量砂浆混凝土,矿井拟采用物料输送系统,将砂石、水泥混合干料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掘进工作面,供掘进工作面壁后充填及喷浆使用。
该系统在地面设圆筒形钢板料仓,将干燥物料通过风力经风井井筒管路输送至井下,然后经100~150m水平管路输送至中转站,该系统输送能力为10 m3/h,井下设置4个中转站和5个移动工作站。移动工作站主要用于掘进工作面的壁后充填、喷射混凝土。该系统减少了矿井辅助运输量,提高了矿井自动化水平。
针对杨村矿井地质地形及煤层赋存特点,在井口位置选择和开拓布置上合理选择设计方案,在巷道支护及矸石运输等方面有所创新,为该矿井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矿井投产后,安全、高效的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1] 张荣立,何国纬,李铎.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