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林
【摘 要】美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托兰斯主张的“创造教学法”,其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富于创造力。其中“内容不完全”讲授法,有着明显的特点;教师教授时只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余地让学生自己思考和预计可能结论,该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广泛,叫法灵活,但具体实施仍有章可循。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造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25
一、应用程序
1.确定课题。
确定课题时,应选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或兴趣较浓的热点问题,确定课题的范围一般较小。
2.设计教学过程。
(1)准备好教学器材、设备
(2)确定提供信息的内容
教室所提供的信息要恰当,信息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信息过少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且注意掌握提供信息的最佳时机。
(3)选择提供线索的方式
提供线索的方式很多,可以用文字、语言、图片或声图并茂的动画显示。选择的原则:所提供的线索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实施教学。
可分为两步:
第一步,让学生思考预计结论,即通过猜测、推理、论证或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第二步,认真对待学生的结论。
对结论正确的,应提供更深入的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对结论不完全或不正确的,需提供新的线索或信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激发创造思维,直到成功,这正是创造教学法的精髓。
对结论的评论,无论对错,都要多激励,少歧视,以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二、应用举例
如矢量“正交分解”,学生理解应用上存在疑点,问题设置如下:
A是湖面上一条船,由岸上的绳子拉动(如图1),收绳速度V,当绳与水平夹角a 时,试求1.小船运动速度V1。2.V⒈比收绳速度V是大还是小?实施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提供线索)矢量分解
学生(预计结论)多数学生画出正交分解图(如图2)
得出:V⒈=Vx=Vcosa
V⒈ 教师:能否验证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利用模拟实验演示,测出相等时间△t内,绳AB拉出的长度 △L=L- L,小船的位移△S=AA 学生:计算V=△L/△t V⒈=△S/△t 结论:V⒈>V,这是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教师:用正交分解的结果,V⒈ 学生:思考后得出:速度的分解有问题 教师:(提供线索)小船在竖直方向有速度Vy吗? 学生:没有,但Vy可以舍去不计 教师:Vy能舍去吗? 学生(创造思维),可以舍去,如求光滑斜面上的物块的加速度。 将重力分解为:(如图3) G⒈=mgsin0 (沿斜面向下)和G2 =mgcos0(垂直斜面向下) 其中G⒈有用保留,G2无用,可以舍去(观点“新”!) 教师(提供线索),当一个矢量分解成几个矢量时,各个矢量都是独立有效的,绝不能以“各取所需”的方式取一个分量,而把另外分量“舍去”。 学生(思考后得出):上例中的G2之所经不考虑,是因G2被物块受到斜面支持力平衡了的原故,而不是因“无用”而舍去。 教师(提供线索):既然V有竖直方向的分量,但小船却没有表现出竖直方向的运动,那么除V之外,小船肯定还有一个别的速度V2,它和V的矢量和构成小船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V⒈,但V2是什么速度? 学生思考得出小船的运动:(如图4) 沿绳方向的运动V,绕B点的转动V2,画出矢量图如右:可知: V1=V/cosa >V V2= Vtana 三、结论 创造教学法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具有独到之处,它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能深入物理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故此法值得深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