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粘性换位导线选型使用合理性初步总结

2014-12-22 21:27胡业华侯永振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6期

胡业华,李 红,侯永振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济南 250022)

自粘性换位导线选型使用合理性初步总结

胡业华,李红,侯永振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济南250022)

摘要:本文针对自粘性换位导线的绕制工艺合理性,在选型上的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换位导线;工艺合理性;屈服强度;短路点

1 前言

自粘性换位导线是变压器行业内提升经济性,增强抗短路能力的有效手段。针对其具体选型和使用,我公司通过实际使用积累了一定经验 。

2 换位导线的定义和作用

换位导线又名CTC,它是由一定根数的漆包扁线组合成宽面相互接触的两列,按要求在两列漆包扁线的上下两面沿窄边作同一转向的换位,再用电工绝缘纸、绳或带作连续绕包的绕组线,换位导线的最大特点是能降低变压器的损耗,由于多股分割的导体加上换位,大大降低绕组的涡流损耗和环流损耗,能降低绕组热点的温升,使整个绕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与相同根数其他绕组线相比,CTC有更高的填充率和较少外层绝缘占有率,缩小变压器体积。

换位导线的根数为(5~83)根,常用的为(7~63)根,常用漆包扁线铜导体的规定屈服强度(σ0.2)在(90~220)N/mm2

3 我公司经常使用的换位导线形式

3.1纸绝缘自粘换位导线(适用于35kV及以上绕组中)

自粘缩醛漆包扁线在变压器厂绕成线圈后,经加热漆包扁线之间相互粘合,形成更具有刚性的线圈,能承受更大的弯曲应力,这种换位导线由于采用半硬铜导体,还能把绕组线圈粘合成一体,使变压器线圈具有更好的抗短路能力。

3.2热收缩网包自粘换位导线优势(适用于20kV及以下螺旋形式绕组中)

在大容量变压器中,低压绕组匝间电压很低,由于漆包线在变压器油中漆膜绝缘质量已有相当水平,在需在部分电场强度较高的地方,用局部衬垫纸或其他加强绝缘的办法,就可以达到绝缘的目的,这样可以省去外绝缘纸层,缩小CTC的外形尺寸。

改用网带的方式对换位线芯进行包扎,在二次固化时,热收缩网使CTC线芯被紧紧的束缚,提高CTC抗弯强度。由于没有绕包外绝缘层,所以CTC中的漆包扁线直接与变压器油接触,大大改善了线圈的散热功能,可增大绕组的冷却面,有利于缩小变压器尺寸,减少成本。

3.3非自粘换位导线

非自粘性换位线其漆包扁线之间无自粘漆,加热后不会形成坚固的整体。可以减少扁线的涡流损耗,但是由于扁线太薄,影响变压器的抗短路能力,特别是辐向稳定性。因此,非自粘换位导线不建议推广使用。

4 从前期生产中反馈的选用换位导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换位导线的换位节距L选取:一般控制在8b≤L≤12b范围内,且必须保证每绕一圈线圈n根漆包扁线至少应换位一次,即nL≤πDmin,Dmin为线圈最小直径。(b为漆包扁线宽边导体尺寸。)若nL>πDmin,则会出现导线在绕制过程中,由于漆包扁线长度不均,应力逐渐积累,当到一定程度后,局部发生纸绝缘或网带崩断现象。因此,换位节距L应控制在7b≤L≤πDmin;

(2)换位导线内漆包扁线厚度a和r角选取:由于每根换位线内的漆包扁线一直在进行换位,其换位是通过不断的S弯实现,若漆包扁线厚度a过大,r过小,意味着换位时更容易剪切,且剪切角更加尖锐,容易造成漆包扁线间局部漆膜破坏从而形成短路点。另外a边过大,由于两侧均有S弯,当换位节距L≤7b时,线圈绕制高点叠加,对线圈辐向影响较大,影响性能。因此,一般情况下,a应≤2.0,r应遵从标准要求;

(3)换位导线屈服强度的选择:为保证绕组承受短路能力大于实际发生的瞬间短路电动力,换位导线屈服强度的选择应依据短路计算结果,且依据GB1094.5要求,需要对内绕组给予1/0.6,外绕组给予1/0.9的裕度。另外,考虑绕制工艺性,建议换位导线屈服强度在200Mpa以下,若超过此值,必须进行工艺试验;

(4)针对网包换位线,若漆包扁线根数大于55,为保证网包强度,捆扎紧实,应加倍网包厚度;

(5)针对屈服强度过大的导线,建议充分考虑其直流电阻变化对损耗的影响,有利于统计数据,获取最正确的杂散损耗系数。

以上方面需要统筹兼顾,不能过分追求某一方面忽视其他方面。例如:

1)a边、b边、n、L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a边小,意味着b边、n会大,从而L会大,就必须要充分核算L选取的工艺性。

2)针对小直径线圈φ600以下,考虑绕制工艺性(压服因素等),不建议使用换位导线,若必须使用,需重点提出绕制的工艺性和电气性能测试要求。

5 经验总结

作为技术改进的重要内容,自粘性换位导线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变压器制造行业内。作为变压器制造厂家,不但要注重在计算上对变压器性能的改善,还要逐渐积累实际使用经验,获取第一手数据,使选型越来越合理,从而促进自粘性换位导线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熊观银等.变压器绕组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谢毓城.电力变压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胡业华(1977),女,山东淄博人,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