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静,杨振杰,易多志,熊颖丽
(1.江西省人民医院玉泉岛小区保健室,南昌 330077;2.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南昌 330001)
胸腺肽α1 又称迈普新,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免疫调节剂[1],主要用于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该药治疗时间长,临床上习惯在三角肌下缘30°~40°角皮下注射,患者普遍疼痛感明显[2]。由于注射部位无规律,导致注射点过于密集或稀疏,使注射点密集部位出现肿胀、硬结、瘀斑及脂肪萎缩[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西省人民医院自2013 年1—12 月起通过自身对照法,对35 例肿瘤患者采用传统方法和脐周划格定位法皮下注射胸腺肽α1,观察2 种注射方法局部皮肤不良反应(皮肤疼痛、红肿、硬结、瘀斑、脂肪萎缩等)的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选择在本院行胸腺肽α1 皮下注射的肿瘤患者35 例,男21 例,女14 例,年龄56~82 岁,平均65岁。纳入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和疼痛反应正常。2)注射部位皮肤无红肿、硬结、脂肪萎缩及其他皮肤病变。3)注射时间≥6 个月,每周3 次。主要疾病:肺癌6 例,肠癌7 例,胃癌5 例,前列腺癌5 例,膀胱癌4 例,鼻咽癌1 例,舌癌1 例,乳腺癌6 例。
12 周为1 个周期,前12 周采用传统三角肌下缘30°~40°角皮下注射方法(对照组);后12 周采用脐周划格定位法(观察组),按腹部皮下注射表格图的44 个注射点规律轮换注射部位。
1.2.1 准备工作
1)注射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对2 种注射部位及注射方法进行认知教育。2)所用的胸腺肽α1(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批号:130307)、剂型(粉针剂)、剂量(1.6 mg)、注射器(1 mL)及推注速度(10 s)均相同。3)固定3 名护理人员治疗,先进行规范化培训,统一进针方法(三角肌下缘30°~40°角,进针长度10 mm;腹部45°角,进针长度10 mm)及推注速度(10 s),强化注意事项和观察评估要点。如腹部注射避开脐周2 cm;两相邻注射部位间隔2 cm(2 个手指的宽度);选择未破损、无硬结的皮肤;按照上下左右对称轮换的原则,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位和区域。
1.2.2 对照组注射方法
采用传统的的注射方法:三角肌下缘30°~40°角皮下注射,每周3 次,共12 周,跟踪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反应。
1.2.3 观察组注射方法
1)选择抗张性和抗撕扯性强并能随意折叠的纸张裁剪,制成腹部皮下注射表格图。以脐部为中点划长16 cm、宽12 cm 的表格(序号行列除外),表格中心为脐部,剪掉长宽2 cm 的方格为脐标志。见表1。
表1 腹部皮下注射表格图
2)将腹部皮下注射表格图附在患者的治疗单后。在表头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每次治疗时带入病房,定位注射完毕,由执行护士在表格中勾注位置,注明时间并签名。
3)划格定位轮换注射方法。分3 轮顺序,进行上下左右对称格注射,简单、直观、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第1 轮:第1、4 行上下左右对称注射,顺序依次为:A1/A4、H1/H4 ……;第2 轮:第2、5 行上下左右对称注射,顺序依次为:A2/A5、H2/H5 ……;第3轮:第3、6 行上下左右对称注射,顺序依次为:A3/A6、H3/H6 ……。
4)轮换注射顺序的原则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从外到内对称格注射。
1)注射胸腺肽α1 后立即评估疼痛程度并记录。疼痛评定标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 表示无疼痛,1~3 为轻度疼痛,4~6 为中度疼痛,7~10 为重度疼痛。患者按自身疼痛感觉程度选择合适的数字。每次注射完毕即进行疼痛评估。
2)每次注射药物后12 h,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瘀斑等情况,用手触摸皮下感觉有硬结、皮肤凹凸不平或肉眼可见局部皮肤增生突起及皮下脂肪萎缩者为阳性[5]。
3)跟踪观察局部皮肤反应6 个月以上。
应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皮肤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例
在临床上,胸腺肽α1 广泛用于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中,该药疗程长,患者需要长时间接受皮下注射。传统的上臂三角肌下缘30°~40°角皮下注射方法,注射范围小、使用频次高、注射点密集,容易造成注射点的重复注射[6];冬季注射点不易暴露,推药时患者疼痛感明显;皮下脂肪层相对较薄,反复注射易形成硬结;针头易刺入肌肉层,肌肉层毛细血管丰富,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7],出现瘀斑;长期同一部位注射易出现局部皮下脂肪萎缩[8]。
腹部注射具有以下特点:腹部具有脐周面积大,吸收较好;神经分布较少,注射疼痛小;毛细血管分布较少,皮下出血少;皮下组织肥厚,注射至肌层的风险小;易于暴露注射点,患者的依从性好等。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脐周划格定位法,配合使用腹部皮下注射表格图,轮换注射部位,操作者很容易掌握,减少了随机性注射的发生,使注射部位均匀;不受季节限制,患者容易接受,减少了因护士轮班而需要反复交班和记录注射部位的工作量和麻烦[6]。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脐周划格定位法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发生不良反应(局部皮肤红肿、瘀斑、皮下硬结、脂肪萎缩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或P<0.05)。此种轮换注射方法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可增加患者皮下注射的依从性,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李红霞,樊青霞,王瑞林,等.胸腺肽A1 对84 例肿瘤化疗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20(3):222-223.
[2]徐永琼 不同部位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对疼痛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89-90.
[3]陈灵芝,肖天华,孟金平.胰岛素注射点间距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7-8.
[4]叶丹玲.不同部位注射胰岛素疼痛程度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4):61-62.
[5]李洪波,张玉玲.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91-2192.
[6]高海波,高海玉,郑月辉.腹部时钟定位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1(26):32-33.
[7]姚文.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9):39-40.
[8]韩晓燕,李桂芝,卞丽香.胰岛素注射技术进展及相关护理问题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