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武,吴 蔚,门 莉,黄 渤,汪明雪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在全球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逐年上升。尽管哮喘不能完全治愈,但经有效的治疗与教育管理,可使哮喘达到完全控制,近年来哮喘的防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哮喘防治水平极不平衡。为了解九江市哮喘患者疾病控制状况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加强对哮喘的控制,为哮喘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哮喘患者进行了哮喘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1 年6 月至2013 年12 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部确诊的哮喘患者共160 例,男83 例,女77例,年龄18~60(44.2±12.8)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8 年修订的哮喘诊断标准[1]。
1.2.1 调查问卷的内容
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2-5]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问卷内容。
1)哮喘控制测试(ACT)。包括过去4 周内哮喘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哮喘发作频率、夜间哮喘、急救药应用及患者对哮喘控制的自我评估5 个方面。满分25 分为哮喘完全控制,20~24 分为良好控制,低于20分为未控制。
2)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包括4 个问题:自我哮喘控制观察;误工、误学或正常活动限制;哮喘的夜间症状;支气管舒张剂的急救使用。每个问题0或1 分,总分0~4 分。
3)简易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mini-AQLQ)。由15 个问题组成,其内容包括症状、活动受限、情感及环境刺激4 个能区。每个问题最高7 分,满分105 分。
4)肺功能检测:应用意大利科时迈公司Quark PFT4 型肺功能仪测定1 s 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
5)对疾病认知程度问卷。包括对“哮喘本质的认识”问答(感染、气道炎症、遗传和先天性疾病)、对“持续期哮喘每日应规律使用的一线治疗药物”问答(茶碱类药物、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口服糖皮质激素)、对“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的使用指征”问答(急性加重或短暂发作、长期规律使用以控制症状、临睡前使用以控制症状)及对“哮喘的治疗目标”问答(可以治愈或根治、可以长期控制或良好控制、无有效治疗方法控制)。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开始前对参与调查的医师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采用调查者与患者面对面的调查方法,问卷由医生对患者进行询问和填写。
采用EXCEL 软件库录入界面,由两人分别录入同一份调查资料,然后用stata11.0 软件进行核对,建立最终数据库,应用stata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描述频数分布及百分率,率的比较釆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60 例哮喘患者ACT 结果见表1。
表1 160 例哮喘患者ACT结果 %
表2 160 例哮喘患者哮喘调查问卷评分及FEV1pre %
3)FEV1pre%与ACT 评分、mini-AQLQ 均分及ATAQ 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先作散点图,FEV1pre%与ACT 评分、AQLQ 均分及ATAQ 评分呈线性相关趋势,再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FEV1pre%与ATAQ 评分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r=0.634 3,P=0.356),剔除ATAQ 后,建立回归方程:Y=-0.313 869 9+0.099 124 1x1+0.024 570 4x2,FEV1pre%与ACT 评分及AQLQ 均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19 8,P<0.001),见表3。
表3 160 例哮喘患者FEV1pre%与ACT 评分、mini-AQLQ 均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60 例哮喘患者对“哮喘本质的认识”“持续期哮喘每日应规律使用的一线治疗药物”“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的使用指征”及“哮喘的治疗目标”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67.5%、33.8%、59.4%和56.3%。根据患者对疾病认知问卷的回答,每个问题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 分,总分0~4 分,代表患者对哮喘的认知程度,用ACT 评分代表哮喘控制状况。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哮喘控制状况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872 1,P<0.001),见表4。
表4 160 例哮喘患者ACT 评分与其对哮喘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及我国哮喘防治指南指出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患者充分认知哮喘的本质,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和合理使用常用的药物等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GOAL)显示[6],哮喘患者经规范治疗,在1 年的研究期间,近50%患者可达到完全控制,近80%患者可达到良好控制。尽管GINA 方案在我国已推广多年,但哮喘的控制并不理想,并且全国各地哮喘控制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
哮喘的监测与评估是达到哮喘临床控制的重要环节,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因此,确定哮喘控制水平和判断哮喘病情是哮喘防治的首要任务。本调查显示,160例哮喘患者ACT 评分与林江涛等[5]报道一致,哮喘控制率较宋立强等[7]及程晓明等[8]调查结果稍高,高于包海荣等[9]在甘肃调查的哮喘控制率,可能与近年来全国大力推广哮喘规范化治疗或地域差别有关。但哮喘控制水平与GINA 所推荐的治疗目标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本调查还显示,ACT 评分、mini-AQLQ及均分与哮喘患者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没有肺功能的基层医疗单位,可结合当地情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哮喘控制水平,以便及时判断哮喘病情,调整哮喘治疗方案。
要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需要医生与患者密切配合。患者对哮喘本质、合理选择治疗药物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达到哮喘完全控制的目标。我国哮喘防治指南及GINA 均推荐联合吸入激素和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哮喘,两者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相当于(或优于)应用加倍剂量吸入激素时的疗效,并可减少较大剂量吸入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1]。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盲目选择不适当治疗手段的可能性。本次调查显示,160 例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67.5%、33.8%、59.4%、56.3%)明显低于林江涛等[5]报道的69.6%、52.6%、85.1%和78.0%的知晓率。选择规律使用一线药物知晓率与宋立强等[7]报道的33.3%一致,但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应用指征知晓率明显低于该报道的80.0%。对哮喘认知程度与2006 年全国城区[10]调查结果的63.3%、51%、86.2%、76.2%也有明显的差距,结果提示九江部分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调查分析显示,哮喘控制状况与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相关报道[11-12]一致。哮喘控制不佳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对哮喘气道非特异性炎症本质的认识不足、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较低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哮喘防治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正确监测评估病情,推广哮喘规范化治疗,是哮喘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的长期任务。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柳州医学,2012,31(3):171-179.
[2]Ozoh O B,Okubadejo N U,Chukwu C C,et al.The ACT and the ATAQ are useful surrogates for asthma control in resource-poor countries with inadequate spirometric facilities[J].J Asthma,2012,49(10):1086-1091.
[3]周新.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临床评价指标和界定[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2):106-108.
[4]Juniper E F,Guyatt G H,Cox F M,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ini 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J].Eur Respir J,1999,14(1):32-38.
[5]林江涛,何权瀛,姚婉贞,等.北京市城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7):494-497.
[6]Bateman E D,Boushey H A,Bousquet J,et al.Can guideline-defined asthma control be achieved? The Gaining Optimal Asthma Control Stud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836-844.
[7]宋立强,吴昌归,孙秀珍,等.陕西省地区级城市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8(4):351-354.
[8]程晓明,黄赞胜,张彦琦,等.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及控制现状的再调查[J/OL].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1,5(3):160-164[2014-03-07].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CD201103004.htm.
[9]包海荣,杨洁,郭超,等.甘肃省不同级别医院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基线调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12(5):446-450.
[10]陈欣,林江涛.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现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5):225-226.
[11]Nathan R A,Sorkness C A,Kosinski M,et al.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12]李志平,彭丽红,郭禹标,等.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