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新,赵 莉,茹鲜古丽
(新疆农业大学 农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新疆是苜蓿(Medicagosativa)种植的故乡,是苜蓿种植的主产区之一,全区苜蓿种植面积已达30.1万hm2,其中,北疆地区种植面积为15.0万hm2,占总面积的48.54%;南疆地区种植面积为14.4万hm2,占总面积的46.67%;东疆地区为1.5万hm2,占总面积的4.79%,除塔什库尔干县和巴音布鲁克地区不宜种植外,其他地区均有种植。种植面积超过4.0万hm2的地区有伊犁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3个地区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全疆苜蓿种植总面积的49.85%[1-5]。
苜蓿是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由于其种植方式与播种、刈割时期不同,田间既有当年播种的新苜蓿,又有历年播种的老苜蓿,有即将刈割的成熟苜蓿,也有刈割后新长出的嫩苜蓿,为各类害虫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来源和适宜的生态场所。使苜蓿在不同生育期,害虫以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危害方式,对苜蓿进行危害,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使牧草产量损失严重[7-13]。近年来,新疆苜蓿虫害问题日渐突出。其中,苜蓿叶象(Hyperapostica)和条纹根瘤象(Sitonalineellus)是危害苜蓿的重要害虫。在新疆普遍分布于伊犁、阿勒泰、呼图壁、乌鲁木齐、阜康及奇台等地。其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牧草,是苜蓿和三叶草的主要害虫。苜蓿叶象初龄幼虫在茎内蛀食,潜食叶芽、花芽,造成子房干枯,花蕾脱落,成虫和3龄以上幼虫剥食叶肉,严重的叶片全被吃光;条纹根瘤象成虫危害幼苗,咬食叶子和生长点,抑制植物生长或引起植株死亡,幼虫蛀食根和根瘤,减少氮在根和土壤中的含量,降低土壤肥力[1-4]。由于根和根瘤被害,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引起根部腐烂[14-20]。
根据苜蓿叶象及条纹根瘤象的发生、为害特点,现今防治这2种害虫的措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为了筛选出对苜蓿叶象及条纹根瘤象防效较好且对环境友好的药剂,采用喷雾法进行毒力测定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虫剂对苜蓿叶象3龄、4龄幼虫及条纹根瘤象成虫的触杀毒力,以期为苜蓿叶象和条纹根瘤象的田间防治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试验用苜蓿叶象和条纹根瘤象均采自新疆呼图壁生态站及小海子,苜蓿叶象虫态为三龄、四龄;条纹根瘤象虫态为成虫。
试验共选用1%噻虫啉微囊粉剂,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均购自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高效氯氰菊酯4.5%·乙氧基化三硅氧烷微乳剂均购自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40%毒死蜱乳油,33%吡虫·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40%毒死蜱乳油均购自上海惠光化学有限公司;97%乙酰甲胺磷水分散粒剂,购自印度联合磷化物有限公司。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定量喷雾法[6],用清水将各供试药剂根据推荐剂量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处理15头害虫,4次重复,对照组用清水处理。48h后检查试验结果,记录死亡次数。以昆虫针触动虫体无明显反应作为判别死亡的标准。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根据Abbott氏公式计算,应用Polo Plus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LC50值等。
试验结果表明,对苜蓿叶象四龄幼虫活性较高的新烟碱类及毒死蜱的混配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活性最低。其中,噻虫啉表现出对苜蓿叶象较高的活性,其LC50为107.408mg/L。其次为吡虫·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4.5%+毒死蜱40%、和毒死蜱,LC50值在251.333~277.142mg/L。高效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药剂LC50较大,分别是549.342和474.532mg/L,对苜蓿叶象四龄幼虫活性最低。乙氧基化三硅氧烷+高效氯氰菊酯4.5%有一定的作用,其LC50为401.03 mg/L,比单独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的活性有所增加(表1)。
对苜蓿叶象三龄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及毒死蜱与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杀虫剂(表2)。试验中毒死蜱与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杀虫剂LC50为140.176 mg/L,噻虫啉(2%)LC50为149.986mg/L。其次分别是吡虫·毒死蜱33%、乙酰甲胺磷97%、毒死蜱40%、LC50在199.636~235.055mg/L,乙氧基化三硅氧烷对高效氯氰菊酯的作用较四龄苜蓿叶象的大,LC50为291.870mg/L。高效氯氰菊酯活性最低,LC50为453.784mg/L。
表1 8种药剂对苜蓿叶象4龄幼虫的毒力测定(48h)Table1 The results of toxicity test of 8pesticides to H.postica4th larvae
表2 8种药剂对苜蓿叶象三龄幼虫的毒力测定(48h)Table2 The results of toxicity test of 8pesticides to H.postica3rd larvae
对条纹根瘤象成虫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及毒死蜱的混配杀虫剂,其中,毒死蜱40%LC50为71.017mg/L,其 次 为 2% 噻 虫 啉,LC50为 80.157 mg/L,33%吡虫·毒死蜱的 LC50为84.702mg/L。乙氧基化三硅氧烷混配高效氯氰菊酯对条纹根瘤象活性增加,其LC50为140.720mg/L。高效氯氰菊酯活性最低,LC50为292.262mg/L。
表3 8种药剂对条纹根瘤象成虫的毒力测定(48h)Table3 The results of toxicity test of 8pesticides to the adults of Sitona callosus
试验对苜蓿叶象三龄四龄及条纹根瘤象进行了药剂毒力测定,选用了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三大类农药及表面活性剂的混配药剂。由于用药习惯和水平的不同,造成药剂的毒力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能经常对药剂进行毒力调查,对于分类指导害虫防治、合理使用农药极为重要。
苜蓿叶象种群在试验期间,不同药剂对其的毒力水平不同,48h毒力测定表明:对苜蓿叶象四龄幼虫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及毒死蜱的混配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活性最低。其中,噻虫啉表现出对苜蓿叶象较高的活性,其LC50为107.408mg/L,其次为吡虫·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4.5%+毒死蜱40%、和毒死蜱,LC50在251.333~277.142mg/L。对苜蓿叶象三龄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及毒死蜱与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杀虫剂,其中,毒死蜱与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杀虫剂 LC50为140.176mg/L,2%噻虫啉 LC50为149.986mg/L。对条纹根瘤象成虫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及毒死蜱的混配杀虫剂,其中,毒死蜱40%LC50为 71.017mg/L,其次为 2% 噻虫啉,LC50为80.157mg/L。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长期选择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造成该地区的苜蓿叶象、条纹根瘤象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而对于新烟碱类杀虫剂使用较少,使得苜蓿叶象、条纹根瘤象对此类药剂敏感性较大,其毒力水平也就较高。优良的防治苜蓿害虫的可供选择药剂,但如连续使用,很容易产生抗药性。从药剂的合理运用、延缓害虫对其产生抗性、延长使用年限的角度来看,今后应对这类药剂加强保护与利用。
[1] 朱进忠,赵清,阿不来提,等.新疆苜蓿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36-39.
[2] 刘长月,赵莉,张良,等.苜蓿叶象甲的防治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33(1):31-35.
[3] 王登元,于江南.新疆农业昆虫志[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6-98.
[4] 韩慧,吴小虎,李益,等.紫外线诱变选育苜蓿叶象甲高毒力白僵菌[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7):1273-1276.
[5] 李益,徐晓婷,麦合普拜,等.球孢白僵菌Bb-10-12对苜蓿叶象甲的室内毒力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2,35(1):34-37.
[6]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88-195.
[7] 相红燕,钱秀娟,刘长仲.4种药剂对苜蓿常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2,32(5)67-69.
[8] 王国利,刘长仲,王秀芳.甘肃省苜蓿害虫种类调查[J].草原与草坪2011,31(6)49-55.
[9] 刘长仲,严林,魏列新,等.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3):691-694.
[10] 孟季蒙,尹君亮.新疆紫花苜蓿引种筛选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6(2):59-61.
[11] 王玉,张荟荟,田聪,等.新疆地方苜蓿品种抗性研究进展[J].草食家畜,2013(5):22-24.
[12] 卢欣石.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分类整理探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5):17-22.
[13] 耿华珠,吴永敷,曹致中,等.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4] 贺春贵.苜蓿病虫草鼠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5] 刘长仲,严林,魏列新,等.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3):691-694.
[15] 刘长仲,王刚,严林,等.蚜虱净对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79-2383.
[16] 刘长仲,严林,张新瑞,等.蚜虱净对苜蓿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10):5188-5193.
[17] 陶志杰,花蕾,贾志宽.苜蓿蓟马的发生规律和药剂防治试验[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212-214.
[18] 马建华,张蓉,吴晓燕.苜蓿蚜虫田间药剂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4(9):44-45.
[19] 吴志刚,倪文龙,张泽华,等.基于CLIMEX的苜蓿叶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6):99-103.
[20] 张新瑞,刘长仲,严林,等.苜蓿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研究[J].草地学报,2007,15:556-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