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及保护恢复

2014-12-21 00:52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南白鹭公园

曹 虹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及保护恢复

曹 虹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面积、分布以及动植物资源,梳理了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和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借鉴。

湿地资源;保护;恢复;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贵州

前言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1],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进行试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达429家,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达32家。

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江南岸最大支流乌江中游,是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区域内,具有较大水量的,以库塘湿地为主体、自然河流湿地为补充所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系统表现出来的自然水生态过程、优良的水质、丰富的水量和多样的生境,在云贵高原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高的科学和保护价值。

1 湿地资源

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铜仁市的思南县西北部,以乌江中游上人工筑坝形成的白鹭湖为主体,包括黑滩河、六池河、黑鹅溪等支流,以及第一层山脊内无争议的连片林地与最高水位线50m范围内的农地,总面积4264.8hm2[2],公园内湿地总面积2514.9hm2。

1.1 湿地类型及面积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3]的分类系统,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二大湿地类和永久性河流、库塘、喀斯特溶洞三大湿地型,湿地面积及分类详见表1。河流湿地主要分布在湿地公园范围内的六池河、黑滩河、黑鹅溪,人工湿地是指白鹭湖。

表1 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一览表湿地类湿地型面积/hm2占湿地总面积比例/%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54.52.171.28喀斯特溶洞湿地8.90.350.21人工湿地库塘2451.597.4857.48合 计2514.910058.97

1.2 水资源

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资源丰富,主要通过自然径流、自然降水等方式综合补给,而白鹭湖是乌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建设思南思林水电站形成的大型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2.05×108m3,正常蓄水位440m,是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防洪,灌溉等任务的多功能大Ⅰ型水库[4],为湿地公园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1.3 动植物资源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发现,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维管束植物43目102科241属320种。其中:蕨类植物4目17科25属30种,裸子植物1目4科7属7种,被子植物38目81科209属283种。有珙桐(Davidiainvolucrata)、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等国家重点保护种类以及珍稀植物,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公园内有野生脊椎动物共有5纲29目73科214种。其中:鱼类56种,隶属5目14科;两栖动物15种,隶属1目5科;爬行动物有24种,隶属3目6科;鸟类有78种,隶属14目32科;哺乳动物41种,隶属6目16科。公园以鸟类动物占优势,反映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合于鸟类繁殖的特点。湿地公园内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分别是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鸳鸯(Aixgalericulata)、黑耳鸢(Milvuslineatus)、普通鵟(Buteobuteo)、红隼(Falcotinnunculus)、游隼(Falcoperegrinus)、短耳鸮(Asioflammeus)和红腹锦鸡(Chrysolopuspictus);有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鸟类和兽类多达86种。

1.4 景观与文化资源

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广阔,形成了自然河流以及人工湿地(库塘)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丰富多样。湿地景观与森林构成完好的湖光山色美景,伴随着长期的民族文化沉淀,使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资源丰富,有“百里画廊”之美誉。

同时,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思南县历史悠久,是中原文化向西南渗透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交接地带,形成了思南独特地域民族文化,自古素有“先思南后贵州” 一说;湿地公园,乌江是一条连接长江流域、云贵高原、巴蜀地区和湘西的文化纽带,流域内文物古迹遍布,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湿地(乌江)文化,而湿地公园正处于绵延纵横的黄金水道乌江之上。

2 主要威胁和制约因素

2.1 湿地公园面临的主要威胁

2.1.1 外源污染

湿地公园外业污染主要包括居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据调查[4],在湿地公园汇水区域内,居民排放生活污水量为1138.82万t/年,其中污染物总量为7345.36t/年;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为566.35kg/hm2,耕地农药施用量为4.8kg/hm2;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为300.56t/年,其中:化学需氧量136.9t/年、石油类22.66t/年、氨氮141t/年。随着流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垦强度的增加,居民生活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强度将进一步加剧。

2.1.2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湿地公园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目前,湿地公园内沿库叉、库湾等主要以开展水产养殖为主,现分布有网箱养殖面积6.67hm2,渔业产量1012t/年,对湿地公园内小生境形成较大污染,侵占了水禽的栖息空间和野生鱼类的繁殖空间。同时,受发电调蓄影响,湿地公园早晚区间均会形成较为明显的消涨带,水岸线的频繁交替,导致坡岸冲淘,对植物生长造成极不利影响,水岸湿地植被难以自然构建,沿岸以山地植被为主,湿地植被较为稀少。

2.1.3 鱼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据1988—1989年对库区水生生物本底调查显示[4],公园类有野生鱼类65种,主要经济鱼类26种。目前,湿地公园内现有鱼类资源有56种,珍稀鱼类种群及数量明显减少,有的种类濒临灭绝,主要原因是大坝阻隔和水库调蓄,导致鱼类生存环境的改变。

2.1.4 水上航运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干扰

受外部交通条件的影响,目前湿地公园主要以水上交通为主。据实地调查,湿地公园内有文家店、思林、三道水、瓦窑等码头4处,轮渡1道,农村渡口56处,交通运输、水上观光、渔业生产等船只活动频繁;船只动力以柴油发动机为主,噪声大,工作时间不规律,对湿地公园内野生动物的栖息存在较大干扰。

2.1.5 泥沙淤积

湿地公园在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中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的云贵高原区,周边沿岸区域属于重点治理区域。依据相关文献资料[4],湿地公园汇水区涉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6368hm2,多年的平均输沙量为367.797万t/年,现以汛期为主,采用Susbed-2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在湿地公园运行50年和100年后,泥沙淤积达到0.77亿m3和1.46亿m3。

2.2 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2.2.1 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湿地公园保护与管理牵涉到水利、旅游、农业、林业、水电公司等多个部门,在湿地管理与开发利用方面,不同部门都以突出自身利益为己任,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2 库区人口压力大,经济滞后

湿地公园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要建设区,长期以来库区人口增长快,农业人口比重大,经济结构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土地垦殖程度较高,湿地公园及沿岸土地是库区居民索取生活资源的根本,经济相对滞后。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如何保障库区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及逐步解决库区居民产业转型,是湿地公园保护工程所必须面对的压力。

2.2.3 生态环境较脆弱

湿地公园广泛分布着各类碳酸盐类岩石,喀斯特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土层浅薄且不连续,保水保肥能力差;而以适应喀斯特钙质土生态环境的喀斯特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度低,脆弱性强,对外来影响适应能力较弱,喀斯特植被类型一旦遭遇破坏,便难以恢复。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湿地公园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2.2.4 内部交通单一

湿地公园沿岸分布的乡镇、行政村等节点,区域内虽均有公路可达,但由于道路等级低、行车条件差、绕行路程远等不利重要条件,导致湿地公园内部主要以水上交通为主。从生态保护角度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生态容量。

3 保护与恢复对策和措施

3.1 设置管理机构,合理分配水资源

采取政府统一领导、公园管理、部门单位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局,遵循生态效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和谐统一的原则,合理分配水资源利用,保障湿地公园生态用水需求。建立效益补偿机制,缓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保障湿地公园各利益主体利益均衡,逐步实现以注重工农业生产用水为主向生态环境用水并重的转变。

3.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提升周边生态环境

积极依托《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武陵山片区攻坚扶贫规划》等实施的政策优势,积极搭建资金平台,获取国家生态补偿,加大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坡改梯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库周农田水平梯田化、坡耕地经果林化、坡脚库岸林带化、库区消落带生态化,从而提升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坡上经果林的营造应针对生境干旱、土壤瘠薄、富钙的特点,选择具有较强的旱生性、石生性和喜钙性等生态特征的树种,如杜仲、乌桕等;坡脚库岸林带化应选择速生、耐瘠薄、抗冲刷、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构建乔灌草搭配的模式,乔木树种可选择柏木、枫杨等,灌木树种可选择花椒、盐肤木等,草本种类有芒萁、狗牙根等;消落带的生态化主要是针对水岸线的频繁交替,水岸湿地植被难以自然构建的现状,以人工促进的方式,针对库岸被淹的梯田区域,营造层次分明的湿地植被景观序列,提升湿地植被景观,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3.3 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有效遏制外源污染

针对湿地公园周边人口压力,因地制宜地实施以点带面,辐射发展的思路,循序渐进,逐步促进库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外源污染问题,促进周边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游工业污染监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开展“清洁田园”示范点建设,通过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帮助农民实施平衡施肥、测土施肥、诊断施肥等科学施肥新技术,达到提高肥效、减少流失;或通过经济收入差额补偿的方式,引导农民绿色种植,限制化肥用量,减轻污染。居民生活垃圾污染主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主要通过设置宣教牌,以增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并合理设置庭院垃圾桶、村落垃圾中转站、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等,满足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使居民养成爱卫护卫的生活习惯。上游的工业污染,首先要积极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居民举报,同时对主要污染源点,建立监测点,定期公报沿岸主要排污口的水质环境,强化监控能力,达到全民监控,有效遏制工业污染。

3.4 统筹建设,合理开展生态旅游

湿地公园周边特有的地貌、生物、水体,以及少数民俗文化等景观资源丰富,现阶段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是缓和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湿地公园长远发展的基础。

针对湿地公园自身内部交通和生态环境状况,统筹发展周边乡村旅游,加强文家店、思林、三道水、瓦窑等民俗乡村之间的陆上交通联系,即可减少水上交通的压力,又可以充分发挥周边少数民俗聚落和文化资源,与湿地公园合理组成旅游线路,延长游览时间,提升环境容量,聚力打造湿地观光、民俗体验、乡村休闲相结合的旅游综合体,实现湿地公园与周边景观“互联、互动、互补、互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交通工具上,要向环保化、多样化发展,开展热气球、电动船、人力竹筏等多种游览方式,既丰富旅游活动,也可减少单一旅游方式对单一环境受体的压力,并结合生态远程监测,做到及时、安全的调整航线,减少对动物栖息空间的干扰。

3.5 合理利用鱼类资源

公园内鱼类资源是沿岸居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应遵循保护、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湿地公园内库汊、库尾内的网箱养殖,采用分期治理,逐步退出的机制,主要以引导养殖业主推广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增加白鹭湖湿地水产品的生态附加值,形成具有乌江地理标准性的绿色品牌,如申报“乌江”野生鲶鱼原产地和乌江鲢鱼、鳙鱼有机认证,实现量少价高效益好的目标;并针对客观水文条件,开展长期监测,根据湿地公园鱼类资源状况,科学的开展人工增值放流活动,以弥补客观水文条件对鱼类洄游等生存状况的损害,保障区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1] 吴后建,但新球,王隆富,等.2001—2008年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文献学分析[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4):40-43.

[2]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3—2020)[R].长沙: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3:7-8.

[3] 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S].北京:国家林业局,2010:1-36.

[4]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乌江思林水电站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R]. 2005.

WetlandResourcesStatusQuo,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Lake-BailuNationalWetlandParkinGuizhou

CAO Hong

(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 analyzed wetland types, area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resources of animals and plants of the lake-Bailu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pointed out the threats to the wetland and the main restrictive factors on wetland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Guizhou province. Then put forward th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lake-Bailu national wetland park.

wet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restoration; lake-Bailu national wetland park; Guizhou

2014-10-31

2014-11-03

曹虹(1985-),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现代林业和湿地方面的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TU 213.4

B

1003-6075(2014)04-0038-04

猜你喜欢
思南白鹭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白鹭于飞
白鹭
在公园里玩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