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教研工作的“虚”与“实”

2014-12-20 13:15王晓飞
师道·教研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虚战胜教研组

王晓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在他的“有效教学观”中曾指出,有效教学必须把握一个关键字——“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只有“实”的课堂才能谈得上是有效的课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一线教师都认为学校的教研活动很“虚”。

一、学校教研工作中的“虚”

1. “空虚”。细观一下现在的学校教研组活动,虽然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物、定主题,但是当老师们稀稀拉拉的凑到一起,却总是提不起教研的兴趣,培养不起教研的氛围,有些老师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教研的意义与作用,认为这时间不如拿来改作业和备课,导致教研有名无实。

2. “浮虚”。一些学校的教研工作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与教学工作离得很远,是虚浮在理论层面或领导主观层面上的做法,是一种重形式的表面文章。下面的老师甚至是教研组长都没有深入理解,只是做做表面工夫,做个记录应付了事。

3. “虚假”。不少学校将课题拿回后,是有课题之名,而没有课题之实,导致很多课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甚至有些课题通过闭门造车、或说或写出一些所谓的研究报告,在形式上结题过关。这一系列的虚名、虚做、虚夸导致了课题研究的虚假。

4. “心虚”。就拿我自己为例,作为区学科带头人时,要求进行课题研究,但在着手申报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麻烦:课题怎么选?申报评审书怎么写?课题时间如何规划?课题的团队如何组织?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忐忑的上交写了很久、修改了无数次的评审书。虽然课题最终成功立项,但在接下来的开题、实施、结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与困难,一路走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感觉真的是“心虚”。

5.“虚弱”。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模式几乎都是由教研组长带领本组老师进行,在活动中难有专家、教授的指导,更难有名师、带头人的亲授。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也多以检查和督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缺乏具体的引导与指导,只有简单的检查和督促。试想一下,老师在应付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如何能够真正扎实的开展教研呢?如何才能从教研中尝到甜头呢?

二、把握“实”开展教研工作   1. 让充实战胜空虚。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方法引领老师们转变观念,使他们一步步的从加入——深入——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来。加入,即唤醒老师的理性自觉,让老师发自内心的接受教研。深入,即让老师们对教研进行深刻思考。投入,即置身其中,全身心的做研究。

2. 让沉实战胜浮虚。如果教研主题“空”、“浮”、“大”,没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这种教研主题是不会被一线老师所接受的。而不被老师接受和理解的主题,根本谈不上老师的深入和投入,更无法直观的体现在课堂和学生身上。因此,校领导在确定学校教研活动大主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多做调研,不能在一次培训或参观后就头脑发热,盲目地全面铺开,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制定“接地气”的教研主题。

3. 让真实战胜虚假。选择课题要“务实”,要选择帮助学校践行办学理念的课题;要选择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课题;要选择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的课题;要选择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格、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课题。对课题研究的团队要“实在”,即在物质、精神及时间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撑。课题研究过程要“踏实”,在课题研究的每个关键阶段(前期、中期、后期)进行具体指导,要在每个学期开始制定好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具体到每一周的工作内容、负责人、检查人等。

4. 让硬实战胜心虚。心虚源自无知,提高“硬实力”才是硬道理。教师要进行涉及各个领域的广泛阅读,也要“术有专攻”,渐渐拓展和延伸到专业相关的领域。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发现优秀的人,学习其优秀的为人与做法;发现优秀的事,及时参与,在参与中成长、提高。教师要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克服一切困难参与学习,并且要边学边反思,批判地吸收。

5. 让扎实战胜虚弱。学校要尽可能的调动一切资源,请来高校的专家、教授亲临指导,请来名师、带头人亲自授课,让老师们在教研路上有人帮、有人带。还要让教师从教研中尝到甜头,如优先安排积极参加教研的老师外出学习,提供交流平台;将教研组活动的表现与学校的评优、评先挂钩,设立“研究型”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等称号的评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大力支持取得实际研究成果的优秀团队申报“优秀教育成果奖”等等。

责任编辑 魏文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虚战胜教研组
战胜假日忧郁
“心虚”使人进步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七 “鸣天鼓”“治后心虚痛”导引法
[心虚]使人进步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我战胜了自己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
战胜美军“绞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