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根
“唯有教育兴才有百业兴。”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育事业基础的义务教育更是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自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顽症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
在世界各国的年教育经费,在公共资金的支出中,大多仅次于军事费用。发达国家人口只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一半,但其教育经费却比发展中国家多出十倍以上。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原因,在于教育。为了教育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尽了很大的努力,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1993年国家就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的4%,但我国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在2008年以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3%以下,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13%,2011年继续上升至3.49%,直到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才首次突破4%,可比世界平均水平4.5%还低0.2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也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对义务教育的管理不当
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对各级政府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把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要求县政府主要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显然,乡镇政府无须再为教育经费而疲于奔命,而农村义务教育这个沉重的包袱却压在了县这个“穷财政”的背上。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财力分配不均衡,造成了“小马拉大车,大马拉小车”的状况,这种状况又使县级政府的财政不断出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不够
在发展中国家,最迫切发展的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因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要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因此,三级教育投入的分配结构应呈金字塔形,但我国对教育的投资长期以来出现“倒金字塔”的异常现象,出现了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局面。另外,城乡之间教育的投入也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生的生均政府教育投入不平等,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3%的政府投入,投入的差异造成农村教育资金不足,更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差距。
四、政府应发挥什么作用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政府存在密切关系,义务教育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持,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适度上移国家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主体,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是经费投入的主体,落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可以及时、足额发放。
对一些财力普遍匮乏、难以独立承担基础教育经费投入重任的地区,实行基础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中央、省级政府责任。如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教师的工资是重头。据测算,农村690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约需300亿元,这是一项庞大的支出。那这项支出可由中央和省市级财政承担。县乡财政不直接承担教师的基本工资,可根据地方财力承担基础教育的其他支出项目。事实上,通过中央财政保障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法国中央财政承担了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且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教师的个人账户,日本中央财政负担了全部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经费,包括教师工资、学生补助和奖励、学校基本建设费、设备设施图书经费等。
教师队伍不合理、不稳定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因素。世界许多国家将义务教育教师纳入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系列。我国教师法中也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不能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但很多地区还是将义务教育的教师与公务员甚至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区别对待,基础教育的教师继续拿“裸工资”。政府应提高教师的待遇,特别是加大对边远山区教师待遇的投资,不要让人才流失,不让让山区学校成部分老师的跳板,出现培养一个走一个的局面。“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关键看人才。”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办出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