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定位与路径

2014-12-20 03:08王大浩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级陕西协同

王大浩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自从2012年5月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协同创新的高潮,300余所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180多所高校牵头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元月教育部确立了14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高校,作为陕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协同创新的科学定位和确定发展路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引导所有的高校按照“2011计划”总体精神和要求,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推动体制改革,踊跃参与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与质量水平。这就要求所有高校都要积极参与“2011计划”,为陕西地方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陕西地方高校拥有众多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资源,这是其进行协同创新最重要的基础。陕西地方高校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高校的教职工本身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据统计,陕西8所地方高校拥有教职工800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2000多人,博士和硕士3000多人,这对区域经济社会来说是一支庞大的创新队伍,也是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不竭动力。陕西地方高校要在政策上充分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协同创新,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为教师提供优良的协同创新氛围和环境,从而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陕西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创新要素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政府投入的增加,陕西地方高校的创新要素资源逐年增加,积累了大量的创新要素资源,为参与协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陕西地方高校创新要素资源简表见表1。

表1 陕西地方高校创新要素资源简表

虽然陕西地方高校聚集了较多的学科、创新平台、仪器、图书等创新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处于闲散封闭状态,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陕西地方高校应以自身的创新要素资源为基础,采用有效的途径,有机融合外部的创新力量,协同区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定位

陕西地方高校多以教学型大学为主,其主要发挥人才培养职能,对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发挥不够,限制了其内涵式发展。陕西地方高校和重点大学相比,具有学科发展速度较慢、科学研究水平较低、科研基础条件较差、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等特点[1],因此陕西地方高校要充分认清自己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面向科学前沿协同创新方面,陕西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由重点大学牵头组织的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组织本校教师进行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努力承担其中的相关子项目,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为科学前沿研究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陕西地方高校特别要重视发挥本校博士学位教师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博士所掌握的前沿知识,为其提供相关条件,努力使其活跃在科学前沿的研究之中。

在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方面,陕西地方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应积极响应区域发展的需求,努力培养区域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在实践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特别要注重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区域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为研究内容,以区域自然和文化资源为载体,结合学科前沿,大力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学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努力参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主导,全方位跟进区域发展前进步伐,努力参加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陕西地方高校应以区域传统文化研究为基础,充分挖掘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抓住区域传统文化的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普及,努力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联合区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积极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地方高校应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在校内培育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多学科联合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为区域和谐社会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多贡献,并为区域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各种资源。

在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方面,陕西地方高校定位是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培育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高校没有联合区域重大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但是应积极参与区域重大企业和重点大学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高校还要联合区域中小企业,以其为服务对象,根据其发展要求和技术需求,努力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培育和建立校级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路径选择

1.理念方面

做好协同创新顶层设计。陕西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协同创新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机遇,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地方高校应重视协同创新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对协同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应根据自身实际,在校内学科、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对协同创新进行合理定位,制定科学的协同创新顶层设计[2],为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主动协同创新意识。陕西地方高校隶属地方政府管辖,在行政关系上和所在区域政府没有相关性,但陕西地方高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陕西地方高校应树立主动意识,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始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为区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动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活动。

加强协同创新宣传和氛围营造。陕西地方高校要重视协同创新的宣传,在高校、政府、行业企业、民众之中通过讲座、报告等各种形式,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手段宣传协同创新,为协同创新的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创新各方充分明确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在区域形成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氛围。

2.措施方面

⑴制订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陕西地方高校要积极进行改革,制定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地方高校和区域政府、行业、产业、中介等进行协同创新的机制;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人才聘任机制;协同创新中心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创新资源共享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本校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激励和奖励机制等[3]。

⑵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陕西地方高校应将自身的创新资源通过一定方式对区域开放,建立相关的共享平台,将其对区域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个人等开放。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图书资源共享平台等。

⑶积极培育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积极培育校级文化传承创新和行业产业两类协同创新中心。校级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创新中心要以区域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作为主要人员,积极主动联合区域其他创新要素资源进行组建。校级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要以区域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学校教师和中小企业人员为研究骨干,积极联合行业等相关单位进行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要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合理整合学科、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通过承担各类项目争取经费,为中心的运转打下基础。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要争取升级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⑷建立协同创新中介组织。陕西地方高校要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中介组织,利用中介组织统一管理学校协同创新的外联事务工作,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积极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达到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整体创新功效。

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政府,陕西地方高校在进行协同创新的同时需要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政府的大力合作。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引领协调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提供通畅的路径和保障。科研院所要积极与地方高校全方位合作,发挥双方优势进行创新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项目攻关。行业企业应积极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问计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提升利润的同时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主体的作用,才能使陕西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充分实现职能发挥,实现陕西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1]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9.

[3]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1.

猜你喜欢
校级陕西协同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