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观”理论指导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

2014-12-20 23:47代红伟张政
老区建设 2014年2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构建

代红伟 张政

提 要 “大思政观”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时空利用的广延性以及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外在环境和载体,其影响具有全面性、渗透性、导向性等特点。大学里知识的系统性、先进性、渊博性都为学生在知识储备上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非凡的领导才能,就需要校园文化作为有力的载体来孕育培养。因此,在“大思政观”指导下探索校园文化构建对增强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思政观;校园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代红伟(1989—),男,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张 政(1990—),男,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这种创造的过程。从从狭义上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以外广泛的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整个校园为文化空间,以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为特征的一种学生文化。本论文所研究是广义上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校园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性

校园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还是思想政治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一)校园文化作为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特点

全面性。学校是社会的的窗口,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都不难从这个窗口中窥视和感受到,学生按学校的规则制度办事,便培养了他们遵守纪律的习惯;生活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之中,便会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等等。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既包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又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对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等。

渗透性。德里本人为:“儿童所学到的东西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这里所说实际上就涉及学校环境的渗透性。校园文化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风、学风、校风等,所有这些课内课外的活动,有形无形的因素就构成特殊的学校氛围。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氛围的影响,使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的渗透性特征,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种因素,以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导向性。学生一般都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心理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学校本身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向教育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的机构。因而从总体上讲,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无疑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向发展,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二)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切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一定载体对人民进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要求。载体承载着教育主客体、目标、内容等要素,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实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载体,承载和传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宗旨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二、校园文化的构建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借鉴现代校园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校园文化的构建也有符合自身规律的建设原则。

(一)目的性与方向性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明确的目的性,它必须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律和发展战略的制约,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坚持目的性与方向性的统一,有利于保持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二)渐进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净化到形成校园文化的特色,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学校历史,体现学校目标、定位、思路,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创新时代文化,这需要有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并分布实施,分层落实。在校园文化的创新性方面,一要突出科学性,必须与所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协调一致,以保持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要突出层次性,体现出本学校的文化传统、文化特点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发展;三是要突出实践性,体现学校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特长。

(三)主体性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般来讲,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影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着自我教育。从这个角度讲,“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做学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文化。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途径

“大思政观”强调教育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时空利用的广延性以及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是体现在全方位的“大”,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构建。

(一)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建筑、设施、设备、资料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这种物质文化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应注重两方面:

1.规范化。校园文化的规范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以及校训,校徽、校风的物质彰显方面。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一些校园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2.教育化。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

(二)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以及学风建设方面。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三)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其理论J.中国高等教育2012.

3鹿梅花.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潘琦峰.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盛宏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原则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构建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