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耀 尹明
提 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形成了一整套独见的人才思想。邓小平人才思想包括人才战略论、人才尊重论、人才培养论和人才管理论等。邓小平人才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锻炼和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推动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
关键词 邓小平;人才思想;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黄国耀(1969—),男,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尹 明(1984—),女,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科员,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安徽六安 237009)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形成了一整套独见的人才思想。研究邓小平人才思想,有利于帮助我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渐成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各国关注点从政治对抗转为经济竞争,如何解决本国发展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并产生的重大变革,使科学技术愈来愈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由某一领域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较量,实质上就是人才的较量。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邓小平以战略家的伟大气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人才建设,强调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他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运用世界历史眼光和现代化眼光对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态势的科学洞察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思考得出的现实结论。他把人才问题放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上,用国际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来推动我国的人才开发。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产生的。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邓小平曾反复论述人才的关键作用,他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2他指出,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是当前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一定会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逐步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大业迫切需要大量人才,需要正确的人才思想来指导人才建设,这样邓小平人才思想应运而生。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他看到了人才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后逐步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随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活动的深入,邓小平人才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人才思想继承了我们党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工作的优良传统,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原则、新方法,全面回答了新时期如何造就和发挥人才优势等一系列问题。
(一)人才战略论
1.人才问题是关系到选拔和培养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培养了成千上万忠于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耽搁了对一代青年人才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造成我国各项事业缺乏一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领导层也面临年纪偏大和青黄不接的现象。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这个问题太大了……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3他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不但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这个战略问题,而且要从实践中从大局着眼,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选拔好中青年干部,才能使他们接好老同志的革命班,才能使党的事业万古长青。
2.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凡讲现代化建设必涉及到人才问题。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才。邓小平认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归根到底取决于年轻一代干部的健康成长,不尽快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素质硬的领导人才,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没有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没有一支科学技术大军,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四个现代化就会流于空谈。
3.人才问题是关系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队伍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形势需要的问题:一是人才少,二是缺乏专业干部,三是干部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他强调指出:“要跟上时代步伐,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就要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4这是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竞争的新态势和国内“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后提出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
(二)人才尊重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在1977年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提出的,他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
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地位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邓小平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是还知识以应有的尊严与地位,并全面正确地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他引导人们正确评价了教育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知识分子恢复了名誉,使知识分子从思想上和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正确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问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确立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将其提高到空前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中,把发展生产力摆在第一位;在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中,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位;而在发展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任务中,把人才问题放在第一位。因为,人才是知识、科学技术的载体,科学技术必须依靠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才能得以创造和发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这层意义上讲,人才就是生产力。这无疑为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施展才能解除了羁绊。至此,可以说,知识分子获得了彻底解放。
(三)人才培养论
1.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四有”。针对“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国民精神、社会风气的巨大破坏,邓小平特别注意通过教育恢复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求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从而树立一代新风。1980年,他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四有”目标,1982年7月起,又把“四有”概括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且在接下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四有”基本要求被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成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四有”基本要求把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工作落实在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在“四有”中,理想、道德、纪律都是强调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而文化则是对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德才兼备一直是邓小平培养人才的标准。
2.培养和造就接班人。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培养青少年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科学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5他强调,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现代化劳动者,学校要从难从严要求,严格训练,加强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小学教育内容。还强调学校教育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从根本上杜绝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种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象。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培养和选拔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接班人。他认为,认真选好领导岗位接班人,是一个战略问题。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这点明了培养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接班人的重要地位。
(四)人才管理论
1.人才管理要制度化。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的管理,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制度来管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在邓小平人才理论中,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人才管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包括分工负责制度,各级党委“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委成员也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监督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实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等。
2.人才管理的基本原则。党管干部的原则。邓小平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要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统一领导,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按劳分配原则。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人才的质能分配担任相应的工作。职权责利一体化原则。邓小平认为,对人才要有什么能授什么职,授什么职给什么权,给什么权负什么责,负什么责得什么利。他指出,对人才党委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
三、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实践价值
人才是社会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党极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作为国家一项基本战略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是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人才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邓小平人才思想为我们党提拔和选用干部提供了理论指导。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注重素质的选人用人理念,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努力培养和选拔具备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领导干部。邓小平人才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旨提供了理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必须尽到勤务员的职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人才思想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领导干部中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二)锻炼和培养了大批人才
邓小平人才思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大批干部、官兵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任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党政干部队伍与专业人才队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党政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优化,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科学技术研究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高等院校,不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使高等院校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育了大量后备人才。
(三)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推动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
各级各类学校中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数以及毕业生数都翻番了,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教育,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改善,能够从总体上学习和掌握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国民总体文化水平更高。正是由于培养出的大量人才,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初步理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问题,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还培养出大量人才进入文化艺术事业机构,与不断发展的文化艺术一道,共同推动了文化繁荣。
邓小平人才思想抓住了时代脉搏,选拔、任用、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化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拼搏进取和无私奉献,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才取得如此辉煌成绩。我们要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人才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创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