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晓 王璐
提 要
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与重要组成部分,从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的调查来看,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地区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畅、市场意识不强烈等问题。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胡春晓(1964—),女,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公共管理研究;王璐(1986—),女,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金资助
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贫困地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其建设状况,不仅反映了当前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而且影响着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当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课题组选取了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为具体实例,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重点调查等多种调研形式,探讨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永新县以争创“全国文化大县”为目标,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红色文化、书法文化、非遗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提升了文化软实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穷县办富文化、小县办大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在财力紧张的前提下,永新县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加大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仅在城区,就通过各种渠道筹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县中心广场、三湾公园、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馆、海天春茶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了禾川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等32处功能齐全的文化场所,有效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和文化品味。在农村,建设了23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8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40个农家书屋;因地制宜利用废弃的村部、祠堂等场所,将800多座旧祠堂改建成当地农民的“文化乐园”,形成独特的“祠堂文化”;打造了樟枧千年文化村、三门前刘沆文化村、南塘盾牌舞文化村等特色文化村庄。
2.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从完善体制入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永新县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有效整合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公共文化资源。目前,全县从事公共文化工作的有236人,分别工作在文博、群文、图书、编辑、记者、播音、工程、艺术等岗位。针对各乡镇文化机构性质、拨款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尤其是在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大量流失的现实情况下,明确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公益性服务机构。
二是从抓培训着手,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以培训为载体,对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定期向社会公开招聘讲解员和剧团演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新招聘的人员送去脱产学习,请专业老师到县剧团等单位具体指导,以提高专业水平。例如,县博物馆把新招讲解员送到井冈山博物馆学习;采茶剧团把新招演员送往省市学习戏曲表演。选拔优秀人才到相关学院深造,如选拔了采茶剧团团长到中国戏曲学院编导班学习。
三是从抓扶持着手,培育农村文化发展的能人队伍。大力扶持民间各种协会,如红歌舞协会、三角班艺术研究会、民间演艺协会、书法家协会等文艺协会;培育好“农家美”、“红土情”、“好日子”等106个农民业余剧团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三桂、永新小鼓代表人朱友生、三角戏班代表人尹小文等600多名“乡土艺人”。
3.公共文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永新县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机构,并不定期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将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每年文化事业支出增幅不低于当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定县里每年的10件大事中都有1个以上文化项目。
二是健全工作运行体系。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永新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管理工作运行体系,健全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押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图书阅览室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培训室管理制度、多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按照“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督查到位、奖惩兑现,确保任务落实。
三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科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并纳入到乡镇和各相关单位的年终目标考核。宣传文化部门对乡镇和各相关单位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实行专项考核,各级各部门负责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各项工作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对外免费开放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博物馆、各街道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村农家书屋等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对外免费开放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运行良好,效果明显。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扎实有效。县财政确保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的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对散落在全县各地的盾牌舞、永新小鼓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建立《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积极向上申报专项。目前,已整理挖掘出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68项入选县级名录,9项入选市级名录,10项入选省级名录,1项入选国家级名录。盾牌舞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国际傩文化节、国际鄱阳湖生态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并获奖。永新小鼓《宝朵接婆》、《宝朵招工》连续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群星奖评选并获表演奖;近期,永新小鼓《宝朵冲浪》又获得首届“赣鄱群星奖”。
4.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永新县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红歌舞协会、三角班协会、书法协会等10个协会的作用,每月组织开展6-8场各类广场演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长廊、将军雕像园的文化魅力,组织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并不定期在将军雕像园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立足“全国书法之乡”优势,邀请国内知名书法家到永新开展书法交流活动,并经常举办各类书法培训和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组织“红土情”、“稻花香”等10多个有影响力的股份制剧团和100多个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长年在城乡演出;举办万名学生红歌会,引导群众参加卡拉OK比赛、灯谜竞猜、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众性文体表演活动;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如2012年,该县送戏下乡共132场,购买市级文艺团体演出20场,送电影下乡3700多场,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二、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长期受经济欠发达条件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还严重不足,总体上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尤其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许多不足。
1.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发现,投入不足是当前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反映最强烈、存在最普遍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国家和省、市级财政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但这些政策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1:1配套。永新县由于财力薄弱,不可能也无法配套。各级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投入经费总量过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需要,可以说是做了好事但没把好事做到底。比如,永新县现有的县图书馆,不仅场馆面积不足,而且设施设备陈旧,每年图书购置经费仅有6万元,与国家“二级馆”、“三级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读书需求;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因缺乏经费,空壳化现象严重(有场所无设施),甚至有个别乡镇的文化站因管理不善被挪作它用,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许多农家书屋有书没书架的现象也严重存在。
2.专业人才匮乏
永新县由于地理劣势和财政紧张,造成公共文化人才待遇普遍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性技术人才,致使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或拔尖人才面临严重匮乏。目前,全县从事公共文化工作的236人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75人(其中,副高级只有2人,中级22人,初级51人)。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队伍老化且存在断层现象。有的乡镇文化站虽然有编制,但个别人在编不在岗;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身兼多职,且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驻村帮扶等繁杂的农村经济工作,分散了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力。
3.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永新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从永新县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来看,目前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分布在城区,以及一些经济基础好、领导较重视、交通较方便的中心镇、社区和村。在部分乡镇,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到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竞争力、抓凝聚力的高度加以认识;甚至有些乡镇、社区,不仅公共文化资源严重缺乏,且被挪作它用,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
4.管理体制不顺畅
当前,永新县现行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很多只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宏观上的规定,针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机制,却缺乏认真思考。同时,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服务机制,致使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公共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整合及有效利用。此外,一些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仍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文化自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偏低,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5.市场意识不强烈
永新县历史底蕴厚重,涌现了中国第一位女音乐家许和子、北宋名相刘沆、明朝名相刘定之及平民哲学家颜钧和国学大师尹台、清初文学家贺贻孙等历史名人,演绎了忠义潭三千壮士、八砖千古、南宋义井等千古名传,拥有“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永新盾牌舞、永新书法、永新小鼓等金字招牌,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形象、没市场,有名气、没人气。比如,盾牌舞蹈、小鼓唱号、三角戏班、庄堂习武等文化奇葩,更多地只是群众自娱自乐,或者公益性地参与节庆展演,没有真正形成生产性的文化产业,没有一个引领性的文化企业,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文化产品。永新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反映出文化市场观念的淡薄、经营方式的滞后、经营人才的缺失、文化产品的单一。
三、加强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永新县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还相对有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要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快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借助城市规划和河东新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建设集永新中学、中日友好书法院、红军剧院、体育中心于一体的文化教育园区;二是升级改造县文化馆、图书馆、县城三大文化广场,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县各乡镇、行政村文化站(室)的设施配置;三是实施启动各乡镇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工程,巩固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拓展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2.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紧紧抓住永新县列入中央苏区振兴、罗霄山脉片区开发范围这一战略契机,对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贫政策,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鉴于贫困地区财力薄弱,建议中央、省、市在制定政策时,实行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对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取消之前要求地方政府给予1:1配套的要求,而实行全额扶持政策。二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保证财政文化经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繁荣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统筹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享受融资、税收、规费等优惠扶持政策,以更好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或融资到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3.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把选拔、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列入议事日程,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以存量优化、增量优选为原则,完善人才引进、考评、培训、激励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志于基层文化事业的青年人员加盟基层文化建设。二是立足于本地实际,采取省培训专家,市培训专干,县培训骨干,乡镇街道培训积极分子,村社区培训普通群众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专业素质。三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保护和培育盾牌舞、永新小鼓、三角班等“非遗”文化传承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老百姓由“蹲在台下看”到“站到台上演”,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引导他们开展传帮带,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
4.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助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发展。二是要有机结合县域经济考核目标,建立相应的严格的文化发展考核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指标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5.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一是要以文养文。要引导各文艺团体采取单位冠名、个人赞助等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广场演出、节庆日文艺演出、电视歌舞大赛等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获得一定收入,以增强各演艺团体自身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永新县高市乡“红土情”是20多名农民演员创办的一个股份制剧团,每年外出演出100多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创收近20万元,已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文养文的农民业余剧团发展的新路子。二是要以文联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一旦打上文化烙印,市场销售和商品价值就会好于一般商品,产品文化也可以借产品销售得以传播和弘扬。例如,可以在斗笠中嵌入“红军万岁”、“红五星”等,形成特色精美的“红军斗笠”。三是要以文招商。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比如,可以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在三湾打造“重走红军路”红色旅游项目;依托书法文化特色,招引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等开发商,以土地置换、租赁承包等方式,筹建书画一条街、中外书画艺术名人馆、文字博物馆、书画主题广场等,最终创建书法文化创意产业园,承载国内外书法交流、展览等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县域文化发展思考系列一:小县做大文化 穷县做富文化[W]. http?押//blog.sina.com.cn/xiaozhiyao.
[2][6][7][14][15][16]曾绯龙肖忠华.多极联动助推县域文化发展[J].当代江西2012-04-15
[3][4][5][10]汪永忠. 涪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世纪桥,2012-08-10.
[8]张海毅.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攀登2012(4).
[9]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N].中国民族报2012-08-24.
[11][12]马红梅石治敏.一个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5.
[13]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N].江南论坛,2011-03-15.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