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进祖 吴忠高 梁崇波 王星(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
蜂产业,既是北京农村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致富产业、健康产业、创汇产业和生态产业。蜂产业从产值规模上讲是一个小产业,但其涵盖了从一产到三产,从初级农业生产到医疗保健,再到蜜蜂文化的全产业链形态,完全符合中央对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也是北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空中生态产业。
近年来,北京蜂产业以“建设生态产业,实现养蜂富民”为目标,抓基地上规模、抓科技上水平、抓授粉上新路、抓蜂疗上台阶、抓组织上轨道、抓市场上效益,推进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蜂业生产的高质量、高产量、高收入发展,北京蜂业已步入快速、健康、高效发展的新时期。
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蜜蜂饲养总量为23.6万群,蜂蜜产量1005万千克,蜂王浆产量9.5万千克,蜂胶产量4.3万千克,蜂蜡产量30万千克;全市共有蜂业专业合作组织79个,蜂业产业基地58个,养蜂户1万户,养蜂万元户超过5000户;售蜂收入471万元,蜂授粉收入1500万元,养蜂总产值1.8亿元,蜂产品加工产值超过9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
1.政策扶持力度空前,蜜蜂饲养规模稳定发展。近年来,为促进蜜蜂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该市坚持政府推动和组织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组织管理能力。于2009—2011年连续三年出台了全市性蜂产业重点扶持政策,密云县、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等养蜂大区县也纷纷出台了连续性的补助政策,扶持资金总额超过2亿元。对蜂产业扶持力度之大,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蜂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服务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蜂农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79个,全市蜂农专业合作社成员约4075户,占全市养蜂户46.3%,饲养蜂群总数18万群,占到全市饲养量的76.3%,总注册资金超过106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有6家(最高注册资金346.2万元),总资产近10亿元,从事产加销综合服务的合作社占总数的73.3%,近三分之一的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首都蜂产业农民合作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建成,有效解决了蜂业生产过程中产供销难题,降低了蜂产品的市场风险,提高了蜂农会员收入,且合作社建设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多领域服务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和科技推广的有效主体。
3.科技推广力度全面提高,蜂业基地建设坚持不懈。近年来,该市重点加强对蜜蜂饲养新技术、新蜂种、新蜂具、新蜂药等系列养蜂技术的研发、中试、总结和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36个,荣获省市局级各类科技推广奖和进步奖15项,主持研究并获得专利共12项,已实现产值1.2亿元,增加利税超过920万元。该市还开展了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北京综合试验站建设和推广工作,并以综合试验站为中心建立了11个由农业部、财政部挂牌的养蜂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蜂群6万群,蜂群生产效率提高40%,蜜蜂授粉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同时,该市通过引进优良蜂种、推广新技术、推进无公害生产、开展文化旅游等,促进了蜂产品质量和蜂产业形象的显著提升。
4.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区工作常抓不懈。先后主持制定了北京市8个蜂业生产地方标准,审定蜂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6项。同时,在平谷区、密云县和门头沟区先后建立了3个国家级安全蜂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实施示范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32项,建立了生产档案制度和严格的蜂药管理制度,形成了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5.蜜蜂授粉业发展方兴未艾,实现蜂农果农双丰收。2011年北京市首次将蜂授粉列入五年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形成了山区养蜂以生产蜂产品为主,平原养蜂以从事蜂授粉经营为主的产业发展布局;2012年,在顺义区杨镇汉石桥村建立了授粉蜂种繁育中心,组建培育授粉专用蜂群规模化、区域化、定量化快速繁育体系建设,并实现了熊蜂人工饲养周年繁育,能够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授粉蜂群,满足授粉市场需求。目前,以顺义区为中心建立了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年培育微型授粉专用蜂群1.5万群,熊蜂2万群,组建10支蜜蜂授粉专业队,授粉面积达到50万亩,直接增加农业产值6亿多元。瓜农、果农、菜农的排斥和怀疑心理逐渐减少,一些农民还争先恐后购买、租赁蜂群进行授粉,特别是很多大型设施农业生产企业、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对授粉增产增收效益的认可度更高,往往提前一年就交付定金,预定授粉蜂群。
6.建立蜂业保障机制,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初步建成了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有效预测预报了北京地区蜜蜂病虫害的发生,避免了蜜蜂病虫害大范围的爆发和扩散。农业政策性保险也是帮助农民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一种风险处理机制,该市自2014年启动了蜂业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开发了《北京市蜂业气象指数保险条款》。根据气象站记录今年保险期内的降水量和连阴天等天气过程,按照保险条款约定,保险公司向每群蜂赔付人民币29.5元,目前已向231户蜂农对点支付赔付资金71.5万元,这在全市乃至全国业界带了个好头。
7.蜂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溯源管理体系逐步覆盖。建立严格的蜂药监管制度,蜂药由各区县蜂农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管理、出售(非营利性)和发放,购买种类、数量和出售价格等接受市蚕业蜂业管理站的监督。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联合建立了蜂产品的跟踪与追溯体系,建立了以条码标签技术为基础的可溯源监控体系。
8.弘扬蜜蜂文化正能量,蜜蜂休闲旅游观光特色初显。延长蜂业产业链、弘扬蜜蜂文化,是产业发展新的支撑点,北京市门头沟法城蜜蜂文化节和绿纯蜂业的蜂彩馆、密云县的蜜蜂大世界和中华蜜蜂谷及房山区的中华蜜蜂博物馆等均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蜜蜂休闲旅游观光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都市现代人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使更多的人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系统掌握蜜蜂知识,全面熟悉蜜蜂习性,充分认识发展养蜂生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对蜂产品的保健功效提高认识,从而带动整个蜂业产业链的发展。
9.蜂产品加工实力明显增强,蜂产品消费需求强劲。全市现有37家蜂业加工销售企业,其中国家级蜂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37家企业均通过QS认证,60%的企业拥有GMP车间,全市有各类蜂产品销售专卖店、专卖柜6000多个,市场上销售的蜂产品有1000余种,蜂产品年加工销售产值9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
发展北京蜂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蜂产业在保持生态平衡、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绿岗就业、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等多环节的优势,促使小蜜蜂向大产业发展。
发展北京蜂产业,还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破除产业发展的固有瓶颈,以小蜜蜂、大产业,小蜜蜂、大健康,小蜜蜂、多业态的思维推动北京市蜂产业发展。依靠政策引导,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北京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提高产业化规模,推进蜂业增效、蜂农增收,努力实现蜂业生产高质量、高效益、高收入,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