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莹 刘 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 北京 100000
脑梗死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且不少患者存在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提出,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身心并护”模式是以满足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和心理舒适度为共同目标,让患者充分感受到亲情式的优质护理服务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为探讨身心并护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心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对我院部分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实施“身心并护”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10—2013-02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2例,女8例;年龄60~78岁,平均(69.3±9.5)岁。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 及MRI检查确诊;(2)家属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初次脑梗死;(4)肌力减弱,有肢体功能障碍;(5)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治疗及评估;(6)病程1~6个月。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患者;(2)合并有心、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者;(3)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有意识障碍者;(5)瘫痪者。
1.2 方法 2组入院后采用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环境舒适护理:护士对患者时要热情、亲切,在工作中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让患者置身在人文关怀的护理环境中。保持病区安静,温度、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可在病房内摆放绿色植物,改善空气质量。为患者营造更温馨、舒适的休养环境,为每个患者发放一个音频播放器,筛选出对患者疾病恢复有帮助的音乐曲目,根据患者需求播放音乐,舒缓心情[2]。
1.2.2 心理舒适护理:①患者入院后向其介绍病区住院的环境、病房的医护人员等,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如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安全用药(尤其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服药注意事项、自行增减药物剂量、药物不良反应等)及预防措施等。告知患者饮食、运动、心理、用药、血压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3],消除患者的不确定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现实,消除顾虑。②主动关心患者,辅导患者进行自我的身心调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针对患者自身顾虑,进行正面心理辅导,指导患者面对应激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消除焦虑和悲观情绪,增强康复信心。③脑梗死部分患者需长期卧床休养,加上康复训练期长,会因语言不利、活动不便产生孤独感,需要他人的关怀与帮助,所以应动员亲朋好友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教育家属关心、尊重患者,细心悉心照顾患者,消除其孤独感与失落感。
1.2.3 生理舒适护理:①鼓励患者多进含纤维素高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若排便困难,可做腹部顺时针按摩,防止因用力排便而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危险。②绝对卧床期间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体位。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每2h一次,定时对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每次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干燥,预防感染。③进行输液治疗时,采用无痛穿刺技术以减轻患者痛苦,穿刺时采用30°~60°倾斜角度在0.5~1.9s内,迅速、准确地将针头刺入血管。④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计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使用助行器,及时纠正患者不良姿势等,使康复训练与实际生活内容相结合。
1.3 评价指标 (1)舒适度:采用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研制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评价,包括生理(8个条目)、心理(9个条目)、社会文化(7个条目)和环境(4个条目)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舒适程度越高。(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护理部自行设计修订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包括住院环境、治疗性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4 方面,每个维度满分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 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住院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文化方面的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舒适度比较 (±s)
表1 2组舒适度比较 (±s)
组别 n 生理 心理 社会环境 文化观察组40 30.22±2.54 34.64±3.32 26.56±1.82 15.36±1.94对照组40 26.46±3.13 29.11±3.73 22.37±1.23 13.22±1.55 t值3.71 4.95 4.24 1.98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在心理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
表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
组别 n 住院环境 心理护理 服务态度 健康教育 治疗性护理观察组40 9.61±0.13 9.84±0.05 9.75±0.06 9.84±0.08 9.86±0.12对照组40 9.32±0.25 9.35±0.32 9.45±0.35 9.32±0.16 9.35±0.31 t 值3.25 8.95 9.06 10.64 8.6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脑梗死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疾病,具有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我国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现代护理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不断满足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身心的护理需求。“身心并护”模式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新性的新型护理模式,是新医学模式发展下对护理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目的使患者在心理及生理均达到平稳状态,以提升患者愉快程度[4]。“身心并护”强调护理人员以患者为出发点考虑,要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自己的专业医学知识及护理技巧,更专业、更科学的采用各种方式,主动找寻患者不舒适感的原因,提供信息、情感、物质等支持,增强患者的舒适感[5]。在临床上开展“身心并护”,一方面能够丰富护理人员的临床专业知识,巩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巧,进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运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给患者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6]。
本研究对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实行“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宗旨,满足患者住院期间对环境、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让患者在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均处于一种最佳的舒适状态。综上所述,“身心并护”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可满足脑梗死住院患者的身心需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1]宋雁宾,皮红英,施金芬.身心并护护理模式的构建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905-906.
[2]诸玲,卢回芬,华红俄.音乐唤醒在心内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5,11(18):1 534.
[3]刘勋梅.脑出血的舒适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122.
[4]林汉英,罗莎莉,陈岩.身心并护模式在介人导管室的临床实践[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21):608-6l0.
[5]厉红.舒适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9(6):745-746.
[6]刘立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的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8):1 277-1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