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4-12-20 20:13赵玲
北方经贸 2014年11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辽宁省可持续发展

赵玲

摘要:通过分析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归纳了目前滨海旅游资源在市场化配置中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滨海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价值评价体系不完善;资源开发功能单一、产品内容不够丰富,游憩活动创意不足;缺乏区域有效合作与联动营销等,并提出了辽宁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完善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类型和档次,培养特色滨海旅游文化品牌;建立有效的滨海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强化联合营销。

关键词:滨海旅游;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1-0183-02

辽宁海岛、海滨、海岸等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为辽宁发展海滨海岛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沿海6城市及18个县(市、区)为代表的辽宁旅游业,分布于辽宁重要的沿海经济带节点上,为打造辽宁滨海旅游带提供了先天优势。随着蓝海战略的加速发展,各滨海旅游城市在促进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已正式出台,提出了以海岸线为轴,建设四大滨海旅游服务中心,并确立了建设国家北方休闲海岸的旅游梦。然而在完成“国家北方海岸”、“国家海岛公园”和“国家海洋公园”三大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滨海旅游资源退化现象及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辽宁省的某些已开发海滩,由于人为作用的影响, 出现了旅游海滩组成物粗化,滩面坡度变陡,总体面积缩小和污染趋于严重的资源退化现象。一些滨海城市的海滩浴场上滥建旅游设施,在旅游旺季对游客容量不加限制并疏于对游客的管理,加速了滨海资源的退化。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2013年辽宁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辽宁近岸海域环境状况较上年有所好转,但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大连市超六成监测排污口排放污染物超标 ,尤其是凌水河重点排污口的邻近海域已受到严重污染,亟须加强监督管理。锦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潮间带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底栖生物栖息地逐渐丧失。这些都对滨海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资源规划和利用的价值体系不完整,资源配置观念和手段有待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辽宁省目前仍存在自然资源粗放利用和过度开发的问题,对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并未实现真正市场化,不能有效地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信息来解决旅游资源是否开发、何时开发、怎么开发的问题。对旅游项目的评价缺乏标准化和可衡量化,对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更多的关注经济效益,忽略了公共工程项目的隐形环境成本及社会总收益(包括项目产生的净效益及增加的消费者剩余之和)。

究其原因,首先是管理者的已有资源价值观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项目的评价不完整、不科学,忽略了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选择价值以及社会总福利水平。其次,管理手段和方法较国外发达国家落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很多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就已经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国家绿色账户等方式,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量化,降低了决策失误对资源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而我国对于国外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学术交流上,远未应用到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

(三)滨海旅游产品差异化不强,特色不够突出,游憩活动创意不足

目前在辽宁省4大滨海旅游服务中心的节点城市开发的旅游产品,大多以海岛、海滩、海鲜美食、都市风光、湿地、温泉等产品形式出现,城市之间的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各自的滨海旅游核心品牌。目前旅游产品仍集中在一般性的滨海观光和滨海休闲等传统领域,虽不同程度开发了海岛观光、自驾车特色游和休闲度假等项目,但仍存在层次不高、产品单一等问题。另外,滨海公园及海岛景区的游憩活动不够丰富,一些海滨浴场和滨海公园提供的可参与、互动性的活动非常少,甚至只能供游客观海、赏景、散步而已。对参与性强、时尚动感等高端、专项海洋旅游项目开发不足,或刚刚起步(如邮轮、游艇),限制了辽宁省对海洋旅游客源的拓展,也难以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间。

(四)资源整合较难,要素整合不够,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由于众多资源分属不同主体,产权关系复杂,没有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导致各自为政、分布不均、资源浪费、产品雷同以及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滨海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的关联衔接不够,组合不好,布局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滨海旅游产业聚集区,也不能给游客提供专业化和一体化的集中服务。最能体现辽宁滨海特色的海岛、湿地温泉、城市滨海大道体验、海洋渔业、海鲜美食、国际会议及滨海度假区、佛教文化、“海角”文化等资源有待整合完善。

二、辽宁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政府对资源的调控作用

辽宁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为滨海旅游区在规划设计、土地出让、项目招商与开发建设以及财税支持等方面搭建统一的平台,统筹策划发展,实现重点突破。用国际化和现代产业的先进理念尽快完善全省滨海旅游总体规划。政府部门鼓励和支持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工作,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沙滩、海水、海岛、滨海游憩活动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取更多、更准确的资源价值信息,并建立滨海资源货币化价值数据库,有利于从宏观上掌握各区滨海旅游资源价值的差异性,并结合滨海资源的特色和开发条件,来合理确定资源开发的时间和顺序。优先开发资源价值大、经济效益高、隐形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低的旅游项目,对那些暂时还未能开发或开发效益不明显的,以及旅游活动对资源价值破坏较为严重的,宁可不开发,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无损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完善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杜绝旅游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首先,促进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制度的改革。在海滩及海域使用权转让和租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海滩非市场价值,合理科学的计算出让金,避免资源的低价转让或无偿转让。根据滨海旅游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而不是用政府或管理部门设定的所谓的资源管理价格来引导旅游项目投资者和经营者,避免在资源配置中过多地受到各种行政因素的影响。其次,制定相关法规,将各种能进行有效价值评估的滨海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都纳入开发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以保证滨海资源开发的持续健康发展。再次,建立以生态文明及提高社会福利为主要参考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将资源破坏及环境损失结果作为政绩考核中的主要评价指标。要将体现节约环保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类型和档次,培育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政府在继续提供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滨海休闲空间的同时,深入研究并迎合差异化海滩休闲需求,逐步提高滨海旅游项目的开发规模和档次,突出滨海活动休闲度假的特性。娱海活动不仅要丰富全面,还应积极引进国内外时尚、动感、猎奇、浪漫的滨海游乐项目。重点培育潜力巨大的新兴水上运动项目,如帆板、风筝板冲浪、游艇、摩托艇、水肺潜水、海上皮艇、水橇和冲浪板等运动。创新旅游项目融资机制,加大滨海旅游招商力度,高起点、高标准策划包装招商项目,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投资,破解景区建设资金难题,以特色项目为牵动,促进传统的洗海澡、吃海鲜等简单粗放型滨海旅游,向高端、精细、深度旅游项目的华丽转身。

准确定位滨海城市的海文化和渔文化特色,重点深入挖掘、整理、展示融合辽宁满清文化和东北民俗文化的海岛与大陆不同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海洋民居、渔家宴、海洋服饰等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滨海海岛旅游开发与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景观和生态物种特色、重大旅游节事活动、独特旅游游乐体验、地区特色美食、城市特色建筑和街区景观、地方传统手工艺、特色旅游服务等多方位、多层次的紧密结合,形成立体的、充满活力的、鲜明而稳固的不可替代的海洋文化形象。

(四)深化滨海旅游城市合作内涵,强化联合营销

首先要增强滨海区域的资源整合,明确各城市不同特色的主打旅游产品,组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和完善的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产业结构。滨海旅游的开展,不仅要依靠海岸海洋资源,还要整合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多项多点发展滨海旅游,如将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游、国家公园游、会议与休闲海岛游、休闲活动与滨海节事活动结合、滨海农业与休闲旅游产品紧密结合,打造丰富的休闲度假体验。其次,建立有效的资源深化整合机制。实现6大滨海城市的交通互连、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溶、市场互共、节庆互动、优势互补。由省政府建立国际型的博览会、旅游交流会、座谈会和合作高峰论坛等各项活动平台,定期探究滨海旅游区6个城市旅游合作和发展的具体形式、具体内容及措施。定期组织召开滨海城市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开发研讨会,共同探讨与解决滨海地区旅游策划、规划及项目合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加强城市联动营销。合作搭建滨海城市旅游联合宣传促销的平台,统一策划、统一设计包装精品旅游线路,走开放型、联合型、多赢型的营销道路。共同举办滨海区域内媒体宣传活动、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旅游展览促销活动、招商引资活动等。创新城市联动营销方式,形成区域整体服务形象和感知。

参考文献:

[1] 赵玉杰,焦桂英.山东省海滩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95-98.

[2] 辽宁省旅游局.辽宁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A],2008.

[3] 褚夫秋.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6.

[4] 王明繁.辽宁省旅游局赴海南、广西、山西旅游专题调研[OL/EL].http://www.youkecn.com.2011.7.15.

[5] 周凤文,姜莉莉.中国北方海岸的新雅致辽宁滨海旅游的慢体验[N].中国旅游报,2013-08-28.

[6] 姜莉莉,周凤文.辽宁打造滨海旅游走廊[N].第一旅游网,2013-06-07.

[7] 王 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8] 李京梅,李宏韬.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9).

[责任编辑:谭志远]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辽宁省可持续发展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