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干扰因素时有发生,但并非所有的干扰因素都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抓住干扰因素形成特点,适当调控和利用其积极因素,降低干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 干扰因素 调控 利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与提高的过程,良好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忽视了教学干扰因素,导致教学效果降低,预期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一、教学中干扰因素的特点及其表现
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看,教学干扰即指那些对教学信息传递和交流造成影响的消极因素。这些干扰,要么影响着教学的进程,要么制约着教学信息的传播,要么影响着师生对信息的获取。
1.教学干扰的特点
首先,教学干扰因素是必然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学干扰因素。比如教学中出现的噪音、强光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等等,干扰着教学的正常进程。其次,教学干扰因素是普遍存在的。细观整个教学过程,几乎各个教学环节都存在着某种教学干扰因素,几乎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存在着某些干扰因素,从这点看,教学干扰是广泛存在的。再次,教学干扰因素是可以进行调控的。虽然教学干扰因素是普遍存在的,但对这些干扰因素并不是束手无策。对教学中的一些干扰因素可以进行调控,对某些干扰因素通过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而将其造成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甚至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干扰因素,为教学服务。
2.教学干扰的主要表现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教学符号的干扰。符号在教学中是较为重要的信息传递要素。教学符号的干扰一般表现为语义模糊不清,在课堂中运用方言,语句混乱,教师随意改变知识点、概念等造成逻辑性知识错误,干扰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板书时图示不规范,存在错别字、错题、板书字迹模糊潦草等现象,干扰着学生的认知。
二是教学媒体的干扰。教学媒体不正确的使用,常常造成学生听觉或视觉方面的干扰,例如媒体质量差干扰了视听觉,课本出现倒装、字体印刷模糊,投影片陈旧不清、教学挂图色彩不正、录像录音出现噪声等;媒体使用不当,时间过长,变化太多使学生产生视、听觉疲劳,媒体使用的时机不当,没有在重点、难点、疑点处引导,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另外,教具的设计、操作欠佳,演示不规范,实验指导不具体等等,都会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三是教学方式的干扰。课堂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过程的一种交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信息的交流,如果教学方式选择不正确,对学生学习的干扰较大。比如,教学方法选择失误,教师没有根椐教材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总是采用单向的知识传输,导致学生消极被动;教师片面强调动画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过多运用电教媒体,冲淡了教学主题,学生视、听觉产生疲劳;创设的情境内容过长、过多,并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水平,影响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干扰新授课的正常进行;还有问题设计的干扰,如教学过程中提问太多,没有实际意义的讨论过多,问题过难、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以外,还有活动组织的干扰,学习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理搭配,导致可操作性不强,讨论效果较差;练习的难易度安排不当,或形式单一机械等,都会让学生产生自满或畏难情绪,降低学习效率;对学生异样的想法,教师不假思索地否定,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缺点,教师不分轻重地指责,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呆板教条,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生思考时教师乱走动,干扰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常常导致学生手忙脚乱、注意力分散等等。
四是教学主体的干扰。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常常引发干扰。比如,优秀学生之间因其成绩优越而彼此产生不当竞争的心理等,同样,优等生表现的优越感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有些伤害。
二、教学干扰因素的调控与降低
信息交流与传播中遇到的干扰,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和优化,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1.优化教学过程,减少干扰因素
首先,优化教学设计,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让不同的学生实现或达到不同水平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可以达到理解,有的学生会分析及应用,也有极少的学生知道就行。同样是认知目标,有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即可,但有的目标必须学会应用,从而减少干扰因素。对可传递的教学信息量、教材和师生经验等信息源、教学概念原理等,都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要合理取舍,避免产生过多的干扰因素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根椐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某些需要迁移类推的内容,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少讲或不讲;对于需要认识或比较的内容,要及时引导学生操作、讨论、互帮互学,提高教学难度;或者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让其体验到知识的快乐。当然,教学结构要合理,从导入、创设情境,到迁移、操作、巩固练习等,要精心设计好,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操作能力,获取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教学干扰的发生。
其次,优化教学媒体,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比如,媒体的画面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清晰、适当,力求创新、实用,杜绝为媒体而媒体,避免出现脱离学生实际与教材实际的媒体信息。
再次,优化教学关系。良好的教学关系是减少教师和学生间的干扰的重要保证之一。比如,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如同朋友那样谈话,切忌严肃的家长式谈话。师生之间要坦诚、理解、尊重对方。消除自卑和嫉妒等心理,培养自信和竞争意识,同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最后,优化教学策略。依据目标,针对学生、教材等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让学生独立尝试,或让学生自主探索,或让学生合作讨论,或让学生体验交流等等。教学环节也要适当,情境导入的设计、知识的迁移、新知的学习、练习的巩固设计、活动的安排等,都要精心组织,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endprint
2.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干扰因素产生
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生动、准确,不可出现语病或词不达意的现象,必要的时候,借助非口语进行教学的表达,如体态语、表情语、手势语等。教师还要高质量地驾驭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许多干扰因素来自信息交流、师生互动、学生个性等诸多方面,要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过程游刃有余,灵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把影响降至最低。另外,教师要建立优良的师生关系,只有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果。
二是提高教材等信息载体的质量。教材、媒体等可能出现与学生实际不相符而干扰学生正常学习的问题,比如课件上的错别字、错题、错句等,这对教学产生了干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对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学信息载体等进行严格把关,多加留意,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因素的产生。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教学受到干扰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学干扰因素的影响。教学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前者是外在的、客观的。外在的客观环境不以老师或学生的意志而改变,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尽量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物质环境,把教学干扰因素降到最少。后者是师生在沟通交流中产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虽然心理环境的干扰对教学的影响不易被觉察,但这种干扰影响的确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教与学,使各自的心理和情绪达到最佳状态,避免受到教学干扰因素的过多影响。
4.科学运用注意规律,排除教学干扰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前者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一般在环境变化或受到刺激时才会产生,无意注意有时可以使学生学习分心,成为干扰因素,但有时也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者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学生的学习,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学生的注意规律,运用好这两种注意,排除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集中注意。
对于无意注意,教师尽可能避免其产生的消极因素,恰当地利用其积极因素,把干扰降至最低。现实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作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的学习不可避免地遇到虽没有兴趣但又不得不学习的内容,对此必须重视有意注意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保证长久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排除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干扰因素,集中学习注意力。
三、教学中干扰因素的发挥与利用
1.适当添加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研究表明,当学生完全掌握了某种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后,可以在问题中增加一些多余的信息,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当然,教师要根椐学生特点与教学实际,灵活把握干扰因素信息的增加,让学生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数学学科中,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应用题,可以提供多余数学信息,让其区分后解决;外语教学中,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某些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众多读音相近的单词中,分辨出正确的读音,或错误的读音;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认识了某些汉字,可以设计某些结构相似的字词,增加其认字的难度,加深其对已经掌握字词的印象;在品德课教学中,可以全面介绍正面人物的事例后,可适当适时介绍一点反面的事例,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并从正反面事例中,切实掌握教材所要求的观点。
2.巧妙化解干扰因素,调节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教学内容枯燥而导致沉闷气氛的现象,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有效调节,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教师应将计就计,巧妙地运用这些干扰因素,调节教学氛围,化解干扰影响。比如,课堂教学正在进行时,窗外有飞机低空轰鸣的声音。许多学生会把头转向窗外,其他学生也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学无法进行。数学教师可以停下教学,作转身仰望状,并在飞机过后追问:同学们,请以数学家的眼光,估计飞机的高度是多少?你是如何估计的?语文教师可以借此提问:同学们,现代人用飞机,你知道古人是怎么向往在天空飞的吗?物理教师可以提问:飞机的声音大约有多少分贝?如此巧妙的设置,有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虽然这些知识或信息,并不是预设的,但是经过教师巧妙的处理,学生大多很欢迎,并由受干扰状态很快回到正常的学习过程中来。如果处理得更加巧妙,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3.适当运用干扰因素,增强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从小学到大学,测试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测试中,也可科学地运用干扰因素,获取真实的检测结果,查找不足,为教学服务。比如,测试中的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可以放入相似或相近的内容,用以测试学生对内容是否正确的掌握;在设置的判断题中,可以增加一些语义干扰因素,或将知识单元打乱,测试学生对知识重新归类的能力。实践证明,上述一些干扰因素的运用,收到较为可靠的测试结果。但是,如何科学地运用干扰因素,使之服务于教学,当前的研究还不充分。只要我们对其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并为此努力探讨,就会把干扰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就会较好地发挥和利用干扰因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
参考文献
[1] 高洁.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倾听干扰因素的研究.读写算(教研版),2012(24).
[2] 王春燕,齐恒,向绪忠.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的干扰因素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12(1).
[作者:张帅(1982-),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