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与保健功能。山东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进茶树进行试验种植,60年代末70年代初获得引种试种成功,并进入推广阶段。90年代后尤其2000年以来,茶叶生产基本形成了鲁东南沿海、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3大茶叶产区,全省10个市的40个茶叶生产县(市、区)基本分布在3大区域,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优势,山东已成为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优质茶产区。在茶叶主产区,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政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潜力
1.消费潜力。一是国际市场需求量增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球对茶叶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全球茶叶产销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尤其是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而目前山东省茶叶年产量仅为1万多吨,仅占消费需求的16%,远远不能满足省内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对茶叶认识的提高,茶叶消费必将呈刚性增长态势。
2.生产潜力。一是发展空间大。山东茶叶产区位于北纬34度53分—37度49分、东经116度42分—122度42分之间,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毫米,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2890小时,较适宜茶叶生产。根据有关调研资料和适种区茶业发展规划,目前适宜茶树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种植发展空间较大。二是增产空间大。目前全省茶园平均亩产量42.7公斤,仅为全国茶园平均亩产量的81%,随着茶园基础设施的改善、茶树优良品种和先进茶园管理技术的推广,在3—5年内山东省茶园平均亩产可提高到55公斤,增产空间较大。三是综合效益高。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植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绿化环境、净化大气的功能,属于典型的生态农业。发展茶叶产业符合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保增收的要求。
(三)发展优势
1.茶叶内在品质佳。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化验分析,山东省生产的茶叶鲜叶主要化学成分大都高于南方,其中黄酮、儿茶素、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同类南方茶叶,硒含量达到了农业部颁布的富硒茶标准中规定的含量,为天然富硒茶。
2.茶叶产业效益较高。茶叶种植效益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调查统计,茶农年鲜叶收入每亩可达5000—10000元,高的达20000元以上。近几年,山东早春优质绿茶每斤售价2000—3000元,以夏季原料加工的红茶每斤售价300—1200元。由于茶叶的比较效益较高,日照、青岛、泰安等地纷纷出台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特色产业来发展。
3.科研体系较为健全。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均设有茶学系,年培养茶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全省有5家省、市茶叶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达到5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40多人。各重点产茶市、县也基本建立了技术推广机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技术推广体系。
(四)制约因素
1.对茶叶发展认识不足。2.茶叶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3.种苗基地建设滞后。4.科研及推广能力较弱。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增加茶农收入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努力实现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集聚发展。2.市场驱动、统筹发展。3.科技支撑、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采摘面积40万亩;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到60%以上;茶叶产量3万吨,干毛茶总产值60亿元;主产区茶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发展重点
(一)建立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建设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在青岛、日照、泰安建设3处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加强当地茶树抗寒良种的筛选、收集和保存,适当引进外地优良茶树品种,为茶树良种繁育奠定基础。二是建设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日照市建设1处省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青岛、临沂、泰安各建1处市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力争2020年形成年产3000—4000万株优质苗木的生产规模,较好满足茶园发展的需求。
(二)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在日照、临沂、青岛、泰安等主产区创建8个成方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国家级茶叶标准示范区;在日照市岚山区、日照市东港区、五莲、莒县、莒南、沂水、临沭、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市崂山区、即墨、乳山、荣成、海阳、诸城、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肥城、新泰、济南市长清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茶叶生产基地县(市、区),每县(市、区)建设3个左右面积200亩以上的省级优质高效生态示范园。力争示范园区的茶园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其中50%以上的茶园达到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三)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在日照、青岛、临沂等主产区,重点推行老茶园更新改建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示范园建设。
(四)打造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大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加强设备改造和优化升级,不断改进加工装备和加工工艺,并组织开展茶叶清洁化生产示范项目,重点打造20家市级以上的茶叶加工龙头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带动全省90%以上的加工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重点打造5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10个省内知名企业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带动全省茶叶生产和销售。endprint
(五)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第三方认证工作。三是加强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和条件,在日照市、青岛市、临沂市、泰安市、威海市、济南市等全省茶叶主产市建设6—8处县级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茶叶农残速测仪、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检测设施设备,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茶叶产品。
(六)挖掘茶叶文化内涵。发挥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组织开展茶文化研讨会,不断提升齐鲁茶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增强旅游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
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山东省将把茶叶发展纳入全省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建立茶叶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科技、商务、供销、质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林业、旅游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茶叶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负责牵头协调,切实抓好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总体管理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全省茶叶产业发展绩效考评办法,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省级选择扶持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强化资金扶持。采取增加和整合资金相结合的形式,加大对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推介等扶持力度。二是明确扶持重点。加大茶园水电路渠、生态林网、越冬防护、生产加工装备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茶园建设水平。鼓励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对形成一定规模的进行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探索将茶园纳入良种苗木、造林补贴范围,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设备改造升级,对购买先进生产、加工机械给予一定补贴。三是加大信贷扶持。利用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政策,协调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茶叶清洁化生产。
(三)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广“企业+基地+茶农”、“合作社+基地+茶农”等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加工企业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信贷担保、吸收农户入股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自营茶园,加强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鼓励优势企业进行设备改造、科技创新和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全省茶叶产业整体稳步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鼓励进行茶学研究和实用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技术、设备,进行新品种引进、栽培模式创新、加工技术提升、茶类新产品开发及山东特色茶食品、茶饮品和茶旅游产品等开发,推进茶叶深加工,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新技术推广机制,以创建生态示范园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以信息网络为渠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转化推广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