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长三角都市圈文化教育发展

2014-12-18 13:46颜强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教育

颜强

摘要:文化自觉是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以及增强一个地区文化竞争力无法绕过去的出口。长三角都市圈在文化转型期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上把握文化自觉,即在文化认知上自觉认识文化;在文化反思上自觉实现对文化的批判与提高;同时在文化创新上自觉追求文化的创意创新,在文化行动与实践上追求文化的自觉行动,必将能为新一轮改革发展增添动力。

关键词:文化自觉;长三角都市圈;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39—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和宝库,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强大必然需要文化的崛起与强大。当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愈演愈烈,国家、地区、民族以及个人之间的交往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人类发展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关注地区、民族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自强的问题。文化上的繁荣与自强,离不开文化主体——人在文化上的自觉。文化自觉是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以及增强一个地区文化竞争力无法绕过去的出口。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自觉”回答了在这多样性的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面对多元文化互相交往与冲突的复杂环境,如何实现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实现多元文化间共荣共生的问题,解决地区文化自觉自强的问题是破解文化转型期文化事业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费孝通先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如何保持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之间张力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目的是倡导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费先生具体指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的基本价值意蕴和旨趣是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在费先生这里,文化自觉就是这种自知之明,就是在文化转型期主张文化主体人的自我觉醒,在文化认知上自觉认识文化;在文化反思上自觉实现对文化的批判与提高;同时在文化创新上自觉追求文化的创意创新,在文化行动与实践上实现文化的自觉行动。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如何在文化转型期保持长三角都市圈文化的特性,包容增长,从而达到文化共生共荣的理想,已成为长三角都市圈文化教育发展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就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研究和探讨长三角都市圈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形成文化的凝聚力,在文化认知、创新、反思、行动上实现自觉,从而以文化自觉促文化发展的问题。

1文化认知上的自觉

文化自觉首先体现为文化认知上的自觉。文化认知上的自觉就是文化认同,是文化主体——人自觉地认识并认可自身的文化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认同自身文化的价值及文化特色,从而形成一种在地区文化认同的前提之下对文化的自知和自信。文化认同的重点是对地区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定位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建立在文化主体人对文化对象的认知和珍赏的基础上。一方面需要认知地区文化的特点与精髓,另一方面需要接触并把握地区文化的真正价值,珍赏地区文化的特性和价值。

长三角三省一市作为当今中国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地域相近,人缘相亲,历史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长三角文化都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各种文化在此荟萃,大放光彩。江南文化、吴越楚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水乡文化等争奇斗艳。这些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承载着人们对长三角文化和历史的普遍认同,是长三角都市圈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文化传承和进步发展的创新源泉。因此,在文化转型期的今天,面对各种文化和意识思潮的冲击,长三角都市圈必须形成对地区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认知并认同传统文化,保护好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活力,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

同时,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外来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不能过分夸大外来文化的作用,也不能一概拒斥外来文化,而应该承认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现实,以更合理的认识、更高明的见地处理区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长三角的文化交流中,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应倡导整合型的文化自觉,即形成有吸引力的文化磁场,积极吸纳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的注入,同时又能保持地区核心传统文化的本质不改变,并壮大文化实力最终能够创造和发展出带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新文化特征。在长三角地区发展进程中,近代大放光彩的“海派文化”就是对地域和外来文化自觉把握的典范,“海派文化”很好地表现了文化吸收与文化整合上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文化认知上的自觉还需要正确把握多元文化观。全球化时代,一个地区的文化已经不可能被一个单一的文化所占据,多元文化已经变成大势所趋,这对于出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征地的长三角更是如此。在本质上,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就是尊重不同文化,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认知自觉的起点。每一种历史文化都有他们自身的文化特性,应当相互尊重,同时也需要协调各种文化的发展的关系,实现文化的兼容并蓄,包容发展,真正实现文化上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长三角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注重让文化主体——人文化认知上的自觉,主动自觉地认识并认同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文化,从认知上把握文化的精髓,并能包容地认知长三角各种文化间的关系,增进文化认知的凝聚力。

2文化反思上的自觉

文化自觉还是一种文化反思上的自觉。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是人类智慧的杰作,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和优势,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的重要标志。正如列宁所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别开来了。”endprint

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反思,若缺乏文化的反思意识,就会夜郎自大,浮夸萎靡。在文化反思方面,长三角现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西方文化关系的反思问题。由于中西密切交往的近几个世纪以来,东方文化渐渐开始处于弱势地位,文化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学与技术”的文化霸权的统治。然而,一旦我们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就可以西方文化存在很多弱点和危机。甚至西方不少学者对这种文化霸权进行了反思,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就曾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造成各领域的隔绝,限制了人们的智慧能力”西方文明不仅牺牲了当下各种自然环境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对人类后代和地球生物圈的生存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发展模式直接给人类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就必须对西方文化中的发展模式以及人生观、生态观、科技文化进行反思,这能够帮助长三角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更健康。

与西方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追求灵机触发、道随自然的境界,因此中国文化中的“自觉”多与“觉悟”相联系。在这个方面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比西方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不断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也是长三角文化教育事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也离不开文化反思。中华民族有着自我反思的传统,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都有认真且全面地反思和探讨本民族传统文化,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新文化形态的文化反思活动。但于此同时,也时常产生了文化自大与优越意识。这种文化自大与优越意识,以及伴随而来的固步自封与文化保守主义常常阻碍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文化间互相交往。因此,长三角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自觉认识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生成过程,实现对文化的自觉反思,并把握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劣长短,促进文化的健康交往与整合,从而实现文化的和谐进步。

3文化创新与行动上的自觉

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如果没有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就无从谈起。文化自觉还必须注重文化创新上的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先导,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觉的本质要求、延伸及具体创造性展开。文化创新有助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和区域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文化转型期的长三角,文化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并非仅仅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文化自觉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才是文化自觉真正的目的长三角区域文化相通,共同发展。在文化形态和特征上,上海文化表现出海纳百川,融汇中西,乐于标新,自强不息的特点;江苏文化表现出眼界开阔,开放多元,交融互补的特点;浙江文化表现出开放包容,灵巧生机,敢为天下先的特性;安徽文化体现出经世济用,兼容并蓄,天下和洽的特点。只有注重地区间文化的合作和创新,才能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才能体现出区域文化的真正价值。长三角地区要实现文化上的自觉,就必需一种文化创新上的自觉。这种文化创新不是一般简单的改进,不是对原有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由量的变化飞跃到质的变化,实现飞跃性的发展,达到革命性的变革,特别是实现综合性的创造。费孝通在《文化的传统和创造》中指出“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可见,文化自觉的真实意蕴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发展和创造的观点看待与指导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够为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撑与根基,能够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元素和发展动力。

文化自觉还根源于人的文化主体性的生成以及人的文化意识的觉醒,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反思自身文化存在时自觉形成的一种文化秩序与行动准则。文化自觉作为对文化的自知之明,是对文化的理性认识与把握,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关于文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全面自觉,文化的自知之明与人的理性的自觉与发展是一致的,因此,文化自觉既是对文化的自觉,也是对人的自觉、理性的自觉。从文化发展历程来看,文化自觉总是一个不断扩大与深化的历史过程,文化总是从自在自发走向自觉自由,因而总体上呈现出历史进步性。文化自觉表现为价值取向的自觉。文化自觉实质上是持有不同价值理念的价值主体在文化价值选择和构建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价值取向。但是,文化自觉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不期望有理想的价值取向。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说就是文化自觉追求的人类文化自觉的正价值取向,是理想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总的价值原则,它主张各种文化在保持各自独立的前提下互相吸取精华,共同发展。

文化时代呼唤文化自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21世纪是一个文化自觉的世纪”。长三角都市圈在文化转型期面临着文化自觉的选择,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必须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保持人本的取向、开放的姿态、兼容的胸怀和创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上的自信与自强。长三角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发挥文化自觉的力量,自觉认知与反思中西文化的优缺点,把握文化创新上的自觉,自觉开展文化实践与行动,并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创造和理性选择,这样才能发掘出长三角区域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扬我所长,避我所短,才能实现长三角文化的综合创新,为发展和谐文化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0.

[3]埃德加·莫兰.超越全球化与发展:社会世界还是帝国世界?[J].跨文化对话,2003,(13).

[4]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457.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6]黄平.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M].北京:三联书店,2007.

[7]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